..續本文上一頁朱顔改”啊!——引者注)跟今生的我所表現的“什麼都不作主”的風格完全不同。”(同上)
在別的一些場合,蕭平實的不出家甚至成了驕人的功德:
“在過去佛的時代我也穿過僧衣,不是沒穿過,過去佛說般若時不是像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祂用另外一種方式講,我定境中觀見時,心想:“欸!般若也有這樣講的啊!”我聽了說:“很奇怪欸!現在世的佛經上沒有這樣講,但曾經有過去佛那樣講過。”所以過去佛的時代,我也穿過僧衣。可是爲什麼我已經連著二世穿在家衣服呢?因爲我發覺,我過去穿僧衣的時候,因爲智慧很好的關系,名氣很大,威德自然就跟著會很大,沒有人不怕我。所以後來我心裏想說:“我不要再讓人家怕。大家都怕我,我這煩惱障會不斷現行;那換我來怕大家好了,我的煩惱障就不會現行啦!那煩惱障不現行以後,還要斷習氣,還是以在家身來斷比較好。””(《明心與初地》)
“菩薩爲什麼到了初地以後大多現在家相呢?爲了想要斷習氣種子隨眠!習氣的種子是最難斷的。現行很容易斷啊!如果能夠精進的話,一生就可以把現行斷盡,除非你沒有明心;但是習氣種子很難斷,要曆經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斷盡;如果你出家了,能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應該效法:不執著僧衣。並且在出家以後以菩薩僧自居,不以聲聞僧自居;那就是說,你是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未來世看見這蕭平實一輩子又一輩子老是當居士,你說:“唉呀!居士懂什麼?”那你就是沒有智慧,因爲這表示你不懂得真正的成佛之道:不懂(死活不出家是)修除習氣種子隨眠的最好、最快速的方法。未來世我還會穿僧衣,但是機會很少,是在沒有人願意穿僧衣的時候,我才會去穿:人家不要穿了,沒有人想要出家了,爲了護持僧寶的尊嚴,我就會去穿起來;僧寶的尊嚴恢複了,有人踴躍出家的時候,我到下一世又不會去穿了,有人出家就夠了。到了最後一生,我又會再穿起來,那就是到成佛的時候啦!不然的話,大部分我還是會現在家相的。”(同上)
“亦有佛子執著出家在家表相,責我雲:“蕭平實專門批評出家人。”末學欣慶此生未如過去多生剃發出家,若出家已,此生便不能如此放手護持宗門正法。末學一向存有出家爲僧之念,故鼓勵佛子出家,亦認爲弘揚正法應以出家菩薩僧爲主,在家菩薩僧爲輔,贊歎擁護一切出家僧寶。然應提防天魔化作僧寶形像,將外道法置于佛法中而誤導佛子。欲摧伏此種假名僧寶,則非出家身之所能爲,唯有在家身始能方便爲之。(蕭氏第二十一定律:“要想佛法興,除非白衣來訓僧!”――引者注)”(蕭平實《禅淨圓融》)
“你要是當菩薩——菩薩要當出家菩薩就容易當,但是道業不容易進步——你如果道業要進步很快,就得要幹在家菩薩。”(蕭平實《真假開悟》)
“卻不知余早已認知此中之利與害,故意舍離僧衣而取受在家身、而護正法,不受供養,不受衆生恭敬,不求名聲,隱余身相而不令世人知我,此世已是第二世了也!”(同上)
爲使自己的在家身份獲得較體面的解釋,蕭平實使盡了渾身解數。照這番解釋,他割舍不斷世俗塵緣,有著很大的苦衷,不出家,也仿佛成了清白無辜甚而崇高偉大的德行!相形之下,舍俗出家則過失繁多。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怎樣呢?先聽聽經教聖言再說。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于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爲比。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滿足……誰有智者樂有爲宅?唯有菩提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惱。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屬令入無爲甘露宅者,須歸叁寶出家學道。””
“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粗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及以蚊虻惡獸毒蟲,安隱修道;叁者亦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塔想,能滅衆罪生諸福德;六者本製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胄,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當知,以是因緣,叁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叁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厭離世間住阿蘭若,省用功力得圓八萬四千波羅蜜行,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財必無吝惜永無系屬,自然易滿叁種波羅蜜多。”
“若能發心求出家,厭離世間修佛道,十方魔宮皆振動,是人速證法王身。”
《大寶積經》也盛贊出家功德:“大千界衆生,皆發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發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于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舍家,得成無上道。叁世一切佛,稱贊出家法,若樂供養佛,當依佛出家。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彼則近菩提,摧破魔軍衆,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長,不壞衆善根,遠離諸煩惱,舍于家業累,順道聖所贊,舍家離惱縛,除惱離魔縛,心解行無染,不久證菩提。”
“複次長者,在家菩薩受持八戒修沙門行,應當親近淨戒德行沙門婆羅門,依止給使不見其過,若見沙門越于戒行不應不敬……世尊又說:“人則不應妄輕,量人則爲自傷。如來所知非我所知,是故不應瞋嫌害彼。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入僧坊在門而住,五體敬禮然後乃入。當如是觀:此處即是空行之處,無相行處,無作行處,慈悲喜舍四梵行處,是正行正住所安之處。我當何時舍于家垢,我當何時住如是行,應生如是欲出家心。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閑林,修集得成無上正道。在家多塵汙,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多垢,出家舍離;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于愛欲淤泥,出家遠離愛欲淤泥;在家凡俱,出家智俱……在家持魔幢,出家持佛幢;在家巢窟,出家離巢;在家非道,出家離非道;在家稠林,出家離林……”
《文殊師利問經》雲:“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離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贊歎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文殊師利,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菩薩地持經》(卷8)雲:“如是四法,在家出家菩薩成就。然彼出家于在家者大有差別:出家菩薩,解脫攝受父母妻子眷屬等過;出家菩薩,解脫攝受田種治生王家等苦;出家菩薩,具修梵行一切菩提分法,疾得神通,若修善法疾得究竟;出家菩薩,凡所說法人所信受。是名在家出家之大差別。”
《大乘莊嚴經論》雲:“應知出家分,無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勝彼無等。”(無著菩薩釋曰:“二分挍量,出家分勝,由無量功德具足故。”)
《大智度論》雲:“問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至涅槃,複何用出家戒?答曰:雖俱得度然有難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乃應行法,是名爲難。若出家離俗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爲易。
複次居家愦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衆惡之府,是爲甚難。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內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說:
閑坐林樹間,寂然滅衆惡,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叁界無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爲易。複次出家修戒,得無量善律儀,一切具足滿,以是故白衣等應當出家受具足戒。複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難修……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利功德無量,以是故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
《瑜伽師地論》(卷47)雲:“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複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所以者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于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複一切出家菩薩,于爲攝受父母親屬,營農商估事王業等種種艱辛遽務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複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鈎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複一切出家菩薩,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又複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淨律儀,凡所發言衆鹹信奉,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于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
藏傳佛教也對出家功德給予了高度贊歎,如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雲:“此複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爲…
《第二章 掂一掂蕭張師徒的份 第二節 嘩衆未必可以取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