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朱颜改”啊!——引者注)跟今生的我所表现的“什么都不作主”的风格完全不同。”(同上)
在别的一些场合,萧平实的不出家甚至成了骄人的功德:
“在过去佛的时代我也穿过僧衣,不是没穿过,过去佛说般若时不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祂用另外一种方式讲,我定境中观见时,心想:“欸!般若也有这样讲的啊!”我听了说:“很奇怪欸!现在世的佛经上没有这样讲,但曾经有过去佛那样讲过。”所以过去佛的时代,我也穿过僧衣。可是为什么我已经连着二世穿在家衣服呢?因为我发觉,我过去穿僧衣的时候,因为智慧很好的关系,名气很大,威德自然就跟着会很大,没有人不怕我。所以后来我心里想说:“我不要再让人家怕。大家都怕我,我这烦恼障会不断现行;那换我来怕大家好了,我的烦恼障就不会现行啦!那烦恼障不现行以后,还要断习气,还是以在家身来断比较好。””(《明心与初地》)
“菩萨为什么到了初地以后大多现在家相呢?为了想要断习气种子随眠!习气的种子是最难断的。现行很容易断啊!如果能够精进的话,一生就可以把现行断尽,除非你没有明心;但是习气种子很难断,要历经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断尽;如果你出家了,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应该效法:不执著僧衣。并且在出家以后以菩萨僧自居,不以声闻僧自居;那就是说,你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未来世看见这萧平实一辈子又一辈子老是当居士,你说:“唉呀!居士懂什么?”那你就是没有智慧,因为这表示你不懂得真正的成佛之道:不懂(死活不出家是)修除习气种子随眠的最好、最快速的方法。未来世我还会穿僧衣,但是机会很少,是在没有人愿意穿僧衣的时候,我才会去穿:人家不要穿了,没有人想要出家了,为了护持僧宝的尊严,我就会去穿起来;僧宝的尊严恢复了,有人踊跃出家的时候,我到下一世又不会去穿了,有人出家就够了。到了最后一生,我又会再穿起来,那就是到成佛的时候啦!不然的话,大部分我还是会现在家相的。”(同上)
“亦有佛子执著出家在家表相,责我云:“萧平实专门批评出家人。”末学欣庆此生未如过去多生剃发出家,若出家已,此生便不能如此放手护持宗门正法。末学一向存有出家为僧之念,故鼓励佛子出家,亦认为弘扬正法应以出家菩萨僧为主,在家菩萨僧为辅,赞叹拥护一切出家僧宝。然应提防天魔化作僧宝形像,将外道法置于佛法中而误导佛子。欲摧伏此种假名僧宝,则非出家身之所能为,唯有在家身始能方便为之。(萧氏第二十一定律:“要想佛法兴,除非白衣来训僧!”――引者注)”(萧平实《禅净圆融》)
“你要是当菩萨——菩萨要当出家菩萨就容易当,但是道业不容易进步——你如果道业要进步很快,就得要干在家菩萨。”(萧平实《真假开悟》)
“却不知余早已认知此中之利与害,故意舍离僧衣而取受在家身、而护正法,不受供养,不受众生恭敬,不求名声,隐余身相而不令世人知我,此世已是第二世了也!”(同上)
为使自己的在家身份获得较体面的解释,萧平实使尽了浑身解数。照这番解释,他割舍不断世俗尘缘,有着很大的苦衷,不出家,也仿佛成了清白无辜甚而崇高伟大的德行!相形之下,舍俗出家则过失繁多。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怎样呢?先听听经教圣言再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佛告智光长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劝请我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汝今所问“出家菩萨不如在家”,是义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满足……谁有智者乐有为宅?唯有菩提安乐宝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若有利根净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宅者,须归三宝出家学道。””
“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省用功力得圆八万四千波罗蜜行,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财必无吝惜永无系属,自然易满三种波罗蜜多。”
“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大宝积经》也盛赞出家功德:“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受持八戒修沙门行,应当亲近净戒德行沙门婆罗门,依止给使不见其过,若见沙门越于戒行不应不敬……世尊又说:“人则不应妄轻,量人则为自伤。如来所知非我所知,是故不应瞋嫌害彼。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入僧坊在门而住,五体敬礼然后乃入。当如是观:此处即是空行之处,无相行处,无作行处,慈悲喜舍四梵行处,是正行正住所安之处。我当何时舍于家垢,我当何时住如是行,应生如是欲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正觉之道;皆悉出家趣空闲林,修集得成无上正道。在家多尘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多垢,出家舍离;在家恶摄,出家善摄;在家没于爱欲淤泥,出家远离爱欲淤泥;在家凡俱,出家智俱……在家持魔幢,出家持佛幢;在家巢窟,出家离巢;在家非道,出家离非道;在家稠林,出家离林……”
《文殊师利问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无量过患故,出家无量功德故。”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无量过患故,出家无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住家者摄受诸垢,出家者离诸垢;住家者行诸恶,出家者离诸恶;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处;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离欲淤泥;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住家者如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师利,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文殊师利,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菩萨地持经》(卷8)云:“如是四法,在家出家菩萨成就。然彼出家于在家者大有差别:出家菩萨,解脱摄受父母妻子眷属等过;出家菩萨,解脱摄受田种治生王家等苦;出家菩萨,具修梵行一切菩提分法,疾得神通,若修善法疾得究竟;出家菩萨,凡所说法人所信受。是名在家出家之大差别。”
《大乘庄严经论》云:“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无著菩萨释曰:“二分挍量,出家分胜,由无量功德具足故。”)
《大智度论》云:“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瑜伽师地论》(卷47)云:“又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虽复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学,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所以者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其父母妻子亲属摄受过患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于为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估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一向能行钩锁梵行,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证通慧,随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又复一切出家菩萨,安住决定清净律仪,凡所发言众咸信奉,在家菩萨则不如是。如是等类无量善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
……
藏传佛教也对出家功德给予了高度赞叹,如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
《第二章 掂一掂萧张师徒的份 第二节 哗众未必可以取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