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掂一掂蕭張師徒的份 第二節 嘩衆未必可以取寵▪P5

  ..續本文上一頁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益西彭措堪布《走向解脫》雲:“有人認爲顯宗很重視出家,而密宗則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因爲密乘中的修法人最高的是比丘,其次是沙彌,最後是居士,這也與顯宗相一致。佛在《時輪金剛續》中說:修法人總分兩種,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在顯宗大乘中即稱爲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沙彌(尼)戒或比丘(尼)戒的就成爲大乘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守持在家居士戒的就成爲在家菩薩,在密宗中作金剛上師及傳法灌頂等種種法事,一般只能由出家比丘來做,在家學密的人中只有具有特殊功德和成就的人才可以擔任上師,作傳法等的事業。以上是佛在《時輪金剛續》上的總說,另外在《時輪金剛根本續》中,佛爲香巴拉的國王進行時輪灌頂和傳法時教示:“國王應該依止出家的金剛上師,在家人在沒有證得初地菩薩前,不能擔任國王的上師。””

   “在家人守持一百天的清淨居士戒不如僧人守護一天出家戒律的功德大,這就象小孩的力量無法與青壯年的力量相比一樣。從學法的層次而言,前面已提及無論顯密,都說了地位最高爲比丘,其次爲沙彌,最下爲居士。而且佛經中還明確指出佛法中的主人是比丘。”

   “對于我們這些衆生來說,無論聽到還是見到出家僧人,都應該恭敬,昔日阿底峽尊者只要見到出家僧人,無論是大乘行人還是小乘行人,都要摘帽合掌恭敬承事,尊者還曾說過:只要身穿僧衣,就有一般俗人不具備的許多殊勝功德。我在此並非說出家在家一個好、一個不好,只是想提醒大家,如有決心出家的話,還是出家的功德較大較高,在藏地也有一名諺雲:“數百在家人,不如一僧人。””

   “有人因爲家人不同意而不出家。雖然佛在戒律中規定,在出家前應首先征得父母的同意,但佛在《律本事》中同時又指出,若此人發心非常堅定,對家裏已無牽挂之心,在寺廟或山林中住滿了七天,且在此期間,其家人未作尋找或還未找到,他就可在此出家,可以完全獲得戒體,和父母同意後出家的人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傳戒的阿阇黎有一點輕微的支分罪,而這可在半月誦戒忏悔時即得清淨。”

   不僅在理論上盛贊出家功德,在現實生活中,藏人對出家僧衆也尊崇備至。這一點,到過藏地的人都有強烈感受。在相當長的時期中,藏地男子常有近半數出家爲僧,淨持律儀,故而僧人數量常達百萬之巨。乃至有人認爲,民衆大量出家修道,是曆史上西藏人口和經濟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

   故此,蕭平實的狡辯,顯然是和經論教言及漢藏佛教界的共識完全相違的。爲了文過飾非,竟然以貶毀僧寶爲代價,這塊“遮羞布”也未免扯得太昂貴了!

   照蕭平實的邏輯,這世上恐怕一位“發心純正”的僧人也找不到,下述條坎均是阻止舍俗出家的理由——打算出書弘法(“這一世我如果出家,還能夠出版這一些書嗎?不行!”);釋迦佛未曾親自現身敦請(“因爲他也沒有交待我說:“你要出家!”沒有啊!那麼這個問題也很難說啦!”);前世已出家出膩了(“我過去生中也曾是大禅師、大法王啊!”);不想人見人怕(“我不要再讓人家怕。”);不想不順利斷除煩惱習氣(“那煩惱障不現行以後,還要斷習氣,還是以在家身來斷比較好。”“不懂(作在家人是)修除習氣種子隨眠的最好、最快速的方法。”);不想不迅速成辦道業(“菩薩要當出家菩薩就容易當,但是道業不容易進步——你如果道業要進步很快,就得要幹在家菩薩。”);有別人出家(“僧寶的尊嚴恢複了,有人踴躍出家的時候,我到下一世又不會去穿了,有人出家就夠了。”);不想不斷除名聞利養之貪心(“爲求遠離及斷盡名聞之貪,爲求斷恭敬,乃故意示現在家相”);不想不護持正法並不爲人知(“余早已認知此中之利與害,故意舍離僧衣而取受在家身、而護正法,不受供養,不受衆生恭敬,不求名聲,隱余身相而不令世人知我”);已登地成聖(“菩薩爲什麼到了初地以後大多現在家相呢”)……

   最要命的是,如果內人不主動恩准,那就一切都完蛋——“如果她主動的說:“好!你出家去了!”那我就出家了,二話不說就走了。如果她不同意,我決不會強求,這是我一向的理念。”真沒想到,罵盡古今大德的不可一世的蕭先生,在內人裙下竟然如此乖巧馴服!想想古來多少鐵骨铮铮的硬漢,毅然割舍塵世恩愛出家得道,蕭先生的這一腔似水柔情,也就顯得不那麼可歌可泣了。至少,踰城出家的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應不會樂意見到教下徒衆都積極響應蕭先生號召,去學取惜香憐玉、耳軟懼內的好心情。

   其實,當一個本份的在家居士,並沒什麼不光彩的地方。如能老老實實地恪守居士戒律,認真修持佛法,自會獲得極大的功德和應有的尊嚴,何必一定要通過不正當途徑來拔高自己的身價呢?

   蕭氏同修會推出的《學佛之心態》一書,就顯然在基本心態上存在嚴重問題:“大乘法中的菩薩僧有兩種:凡夫僧與勝義僧,名爲凡夫菩薩僧與勝義菩薩僧。……

   上地的勝義菩薩僧指正下地凡夫僧的法義錯誤,難道不應該嗎?您認爲下地凡夫僧的知見,會勝過上地勝義菩薩僧的見地嗎?難道上地的勝義菩薩僧,不應該指正下地凡夫僧誤導衆生的錯誤知見嗎?明知凡夫僧在誤導衆生走向歧途,上地的勝義僧卻不應該指正、不應該救護那些被凡夫僧誤導的衆生嗎?如果說:只因爲他們身披僧衣,就不可以指正他們的錯誤,就應該讓他們繼續誤導衆生走入歧途,就應該讓他們繼續用外道法來取代佛教的正法,您認爲這個道理講得通嗎?

   ……他們又私下誹謗蕭老師是邪魔外道,這是以下地凡夫僧的身分,誹謗上地的勝義菩薩僧,這又是以下犯上,也是犯了誹謗叁寶的重罪,同樣是地獄罪;這跟誹謗正法一樣,都是很嚴重的破戒行爲,都是破了菩薩戒的十重戒的重罪。……

   當他們失去了聲聞戒和菩薩戒的戒體以後,其實只是穿著僧服的在家人而已,根本都還不能說是凡夫僧、聲聞僧,何況可以說是勝義的菩薩僧?那麼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爲人傳戒也是沒有用的,在他們座下受戒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戒體的。在這種情形下,蕭老師以上地的大乘勝義菩薩僧的身分,指正這些下地的、失去戒體的穿著僧服的在家人,有什麼誹謗僧寶的事情可說呢?您說是不是?

   請您細心地想一下:指正已經失去戒體的出家法師,與指正在家人,這二者根本就沒有差別,因爲他們已經失去聲聞出家戒的戒體了,也失去菩薩戒的戒體了,空有出家法師的僧寶表相,本質上只是穿著僧服的在家人罷了,根本就已經不是佛教中的僧寶了。

   如果這些失去了戒體的出家人,仍然還可以稱爲佛門的僧寶,那我們這些還沒有證悟、也沒有去受出家聲聞戒的人,自己剃了頭發、穿起法師所穿的僧服以後,離開家庭而住,也可以稱爲真正的僧寶了,因爲一樣都沒有出家戒的戒體啊!

   而且跟他們相比,我們雖然還沒有受聲聞戒,卻更有資格說自己是真正的出家僧寶,因爲在同樣是沒有出家戒的戒體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犯下誹謗法寶、誹謗大乘勝義僧的地獄罪,而他們卻已經犯了啊!未來世的地獄果報可不是說著玩兒的,像他們這樣的地獄種性的人,怎麼可能還會是佛教中的僧寶呢?您說:是不是?”

   蕭氏同修會跟當地法師、團體的是非恩怨,我們毫無興趣,然而上述文字,卻涉及到在家人自賦權利毀辱僧寶的嚴肅問題,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並就事論事地談上幾句。

   僧寶的尊嚴該不該維護?在家人有沒有肆意毀辱出家人的權利和資格?對此問題,還是先請教證說話。

   《大集經》雲:“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複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缽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叁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叁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爲叁惡道增長盈滿故。……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爲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須發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複有人爲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須發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叁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叁惡道故。

   ……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于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者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佛言:“大梵,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爲我剃發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如是爲我出家剃發著袈裟片離不受戒或受毀犯,是人猶能爲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叁寶中心得敬信,勝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勝于一切在家俗人。””

   《地藏十輪經》雲:“複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爲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苾刍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爲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雖非法器,而剃須發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余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複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刍,雖于我法毗奈耶中名爲死屍,而有出家戒德余勢,譬如牛麝身命終後雖是無識傍生死屍而牛有黃而麝有香能爲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破戒苾刍亦複如是,雖于我法毗奈…

《第二章 掂一掂蕭張師徒的份 第二節 嘩衆未必可以取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