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論;正覺同修會將會成爲西藏密教的終結者。”(P462)
好大的口氣!看得出,蕭平實師徒是決心和臺、賢、禅、密等傳統宗派對抗到底了!可是,閱過囂張叫陣的《真假邪說》,天下正信佛子卻感覺碰上的不過是些外強中幹的對手。既然蕭門中人樂于將自家的輕狂淺陋充分展露,那我們亦不妨從該書中信手拈出幾條明顯錯謬可笑之處,讓大家看看這幫“終結者”是如何的弱智,又是如何吃力地從事著無益的勞作。無論《真假邪說》是由蕭平實在幕後策劃、審定的,還是出自他的親自捉刀代筆,既然正覺同修會認爲這本書是自家現階段的一部代表性“力作”,我們就多少該給點面子作些力所能及的介紹。當然,在適當的場合,我們也不會忘記請蕭平實這位總策劃者親自上臺,好生擺上幾個姿態供大家端詳端詳。這樣,人們會很快發現,究竟誰是誰的終結者。
《真假邪說》開口就錯:“相反的,造惡業的衆生,就會投胎下墮到不好的叁惡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惡鬼;如果做了毀謗叁寶、殺人放火等等的極大惡業的人,就會下墮到地獄道去,去遭受無量無數的極痛苦、極長時間的惡業果報。在這樣的叁界內,衆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內享福;若是造了惡業,就要去投胎到叁惡道裏受苦。多數的衆生,此世出生爲人而造善業,下一世出生于天界,然後在善業福報享用完後,只剩下惡業果報,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爲餓鬼,然後在餓鬼道報盡後,再下一世上升出生爲畜生;畜生報盡後,然後才有機會上升投胎當人”(P5)
短短幾句話,帶出多處常識性錯誤。關于四生和六趣的關系,《俱舍論分別世品第叁》中講道:
“于中有四生有情爲卵等
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
論曰:謂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爲四。……雲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爲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種。……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種……于四生內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叁趣(人、傍生、餓鬼)少分,及二趣(天、地獄)全。(此外)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瑜伽師地論》雲:“雲何化生?謂諸有情業增上故,具足六處而生,或複不具,彼複雲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由此可見,諸趣中胎生者其實僅占少數,尤其天道和地獄衆生全是化生。蕭張師徒卻左一個“投胎天界”,右一個“投胎下墮叁惡道”,仿佛不讓天下人産生“六趣衆生全爲胎生”的錯覺就不善罷幹休似的。要知道,這可是板著臉向藏漢傳統教派發動的“終結性攻勢”呀,怎麼可以像茶余飯後的閑聊般隨便呢?在這麼嚴肅的場合,講起話來也不留留神,真是太馬虎了。
這段話中,還含有一個極大的誤區。當今社會不少人,就是因爲看到一些惡人享福、好人遭殃的現象,才對佛教講的因果報應之說疑慮不信。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靈活運用相關法義加以解釋。如《俱舍論分別業品第四》中雲:“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叁生後次第熟。”故知惡人現世所享之福樂,乃由宿世所造善的順次生受業或順後次受業等感召,而其現世所造的惡業必將于後時引生不悅意的苦果;好人雖暫受磨難、困苦,但以此可清淨宿罪,彼于今世造下的善業,也定將在後時引生安樂果報。明白此叁種受業及不定業等道理,世人對佛教因果報應之說,就可欣然釋懷了。
蕭張師徒大違佛門因果業報之正理,著力鼓吹“只剩下惡業果報則投胎叁惡趣,只剩下善業果報則投胎天界”之說,如是必然嚴重誤導世人!要知道,因果業報的道理是非常複雜玄妙的,豈能如此簡單化和一刀切!事實上,即將墮入叁惡趣的衆生,相續中不妨有善的順後次受業或不定業,升天者也不一定沒有惡的順後次受業或不定業。否則,惡趣(尤其是地獄)衆生多無造作善業的機會和能力,相續中若又“只剩下惡業果報”的話,豈非永無超脫之時?色無色等天界衆生,一般不會造作粗大惡業,如果相續中又“只剩下善業果報”的話,則豈非永無墮落之可能?故知,蕭張師徒自以爲是的“只剩下”叁字,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
再說,阿毗達磨裏講到的引業、滿業應作四句而釋,其中“引業惡、滿業善”的情形,就是指以惡業異熟引生叁惡趣的衆同分,然以善的滿業感得較爲不錯的身體、受用、眷屬等,閻羅王、大力鬼王、諸大龍王就是典型例子。個中道理在諸論疏中有詳述,此不贅言。
看一段《入中論》的頌文及自釋: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諸世間人于我所執前,先由我執于非有之我妄計爲有,執此爲實。次除我執之我,于余一切法執爲我所。此執我我所之世人,由煩惱業索所系,依旋轉之識推動而轉,于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至有頂下至無間(地獄)無間旋轉,其勢自然下墜,要由勵力乃升。雖有無知等煩惱、業、生叁種雜染,然無初中後之決定次第,于日日中恒爲苦苦壞苦之所逼惱,迄無超出輪轉之期。諸菩薩衆見彼苦惱,發大悲心勇猛救護,故當先禮佛母大悲。此是菩薩緣生大悲。”
稍懂漢文和佛學的讀者,都不難理解此中含意。這是月稱菩薩在造論伊始的頂禮句中,對“緣有情(衆生)大悲”進行闡釋和贊歎。“諸世間人”由于先緣五蘊假立的“非有之我”(俱生我)産生我執,次緣“余一切法”産生我所執,從而如水車般無有自在地在六道輪回中“無間旋轉”,難以解脫。故此菩薩不忍衆生苦,發起殊勝大悲心勇猛救護一切如母有情。此處所講的道理並不複雜,益西彭措堪布在《入中論日光疏》中,對此頌也有詳釋:
“衆生是如何流轉生死輪回而不得解脫的呢?由于最初將五蘊的聚合妄執爲我,而起我執,依次而言我所,以此則顛倒執著世間的苦樂等諸法爲實有,故形成了因果循環的輪回,如同水車旋轉不息,毫無自在。何人若緣衆生而興起了無僞的大悲心,月稱菩薩自言,我也恭敬地向他頂禮。
大悲心依所緣境不同分別有叁種:即緣有情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此頌先述緣有情(衆生)大悲。……無量衆生皆因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聚合妄執爲我,從而生起我執。由于妄執假我爲真我,故又産生了我所執,認爲有屬我之法,諸如我的頭、手、足等,于是對苦樂有取舍之欲而生貪嗔等煩惱之心。于合意之境生貪執心,于不合意之境則生嗔恨心,由實執惡心,則使諸惑隨起,造諸惡業,故形成了輪回,如同水車之輪毫無自在地旋轉不息。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心有大力世間生,自在能爲變化主,惡想善心更造集,過現未來生死因,依止妄業有世間,愛非愛果恒相續。”然而彼諸無明衆生卻不知輪回根源,故大菩薩以憫念衆生之心,令諸衆生更加明了取舍法要,將輪回喻如水車,從六個方面來比喻剖析:
1.衆生由煩惱業索系于生死輪回,如水車由繩子系緊。2.衆生依實執分別心推動而流轉不息,如水車靠人力及水力推動而旋轉。3.衆生于輪回中,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循環流轉,如同水車中水環(桶)上下旋轉。4.衆生欲生善趣,必須精勤修積資糧方可,然下墮時則很容易,如同水車將水引上來,必須很大的動力,下去時勿須費力而自下,由此可見,生惡趣之惡業衆多,故不需要任何功用而任運自下,生善趣則需要對善法有精勤的功用力方可。5.衆生于輪回中各隨自業,生無定處。6.如引水的車環于上中下皆無定處;衆生在輪回中被叁根本苦與八分支苦所逼迫,如同車環上下相互緊壓,強力引水。如是念衆生可愍而生起大悲心……
這樣分析可知,輪回的根本在于實執分別心。可見我等衆生皆因無明業惑與分別心的支配而枉受輪回諸苦,而今幸遇善知識的引導明知此理,是故當以智慧的金剛杵來摧毀輪回的根本——實執分別心,徹底解脫生死輪回的束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脫。”
通過上述觀察之理,則知輪回的彼諸衆生沈溺于生死苦海中倍受種種痛苦,具慧者緣彼無量痛苦,而興起強烈的大悲心來成辦衆生離苦得樂的諸大事業。”
不難看出,月稱論師此頌乃是就因上迷亂的我執我所執和果上的不斷痛苦流轉兩方面,來觀察凡夫衆生的不幸,進而贊禮菩薩緣此而生的大悲心。言簡義明,毫無不妥之處。孰料蕭張師徒卻仿佛發現天大罪狀似的,擠出一付驚怪不已的表情,展開了批鬥:“諸佛菩薩聖教說:“法身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即是第八識”,一切佛教學人皆應信受,月稱、寂天、蓮花生、宗喀巴等人既然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而妄認意識爲一切法所依處,則是反對佛與諸菩薩聖教者,則是外道,不屬于佛教門中的學人,因其不信受佛語故,即非爲佛子;既然不是佛子,又是破法凡夫,雲何更能知法界實相心的阿賴耶識?唯是只知研究法義名相的無明凡夫而已。
索達吉堪布如果不信,更舉《入中論》月稱“論師”的論旨所雲爲證:“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世尊最初說法叁七日,是于天界演說《華嚴經》,廣說法界重重境界,但卻會歸于第八識的廣大功德力,……天竺密教的月稱卻說佛在天界說此“真心”爲“我”時,諸菩薩衆與諸天天人會有執著此“真心爲我”的現象,(莫名其妙!)是爲亂解經義,是以自意妄想而曲解佛經法義,亦是誣謗世尊。……月稱開示此句的意思極爲明顯,就是要否定第八識,不承…
《第二章 掂一掂蕭張師徒的份 第一節 硬傷累累的“終結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