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二節 雪域佛光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二節 雪域佛光

   漢傳佛教的源流和教義,對于諸位漢族佛友來說,應當不陌生。同爲大乘主流之一的藏傳佛教,就有所不同了,因此有必要略加介紹。自宗甯瑪派大德華智(巴珠)仁波切(1808~1889)撰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講到這方面情況:

   “經過曆代王朝,到了聖者普賢菩薩的化身拉托托日年贊期間,永布拉崗皇宮頂層樓上出現了身所依——十一面觀音像;語所依——《寶箧經》、《百拜忏悔經》諸經藏;意所依——一肘高的水晶佛塔,這就是正法的開端。

   在此之後的第五個朝代,聖者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國王松贊幹布出世,建造了鎮肢寺、鎮節寺及拉薩大昭寺。迎娶至尊度母化身的漢族(文成)公主以及颦眉度母化身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同時迎請兩尊覺沃佛像入藏。在此期間,囤彌桑布紮創立文字而結束了西藏無有文字的曆史。他從印度班智達天明獅子前學習了聲明,並從《叁寶雲》等經藏開始翻譯。國王松贊幹布從自己的白毫間幻化出一位化身比丘名爲阿嘎瑪德,調伏了印度聖地的外道國王,並從印度與銅洲交界處的一株蛇心栴檀中取出了五尊栴檀觀音,同時塑造了拉薩的十一面觀音像。國王松贊幹布時期才真實地樹立起佛教的法幢。

   又過了五個朝代,聖者文殊菩薩的化身國王赤松德贊誕生,當他十叁歲時父王就不幸去世,在十七歲之前他一直與鄂達日樂貢和拉桑樂華等諸位大臣共議國事,出兵征服了許多邊陲地區作爲附屬國。後來,國王翻閱祖先的完整史料,從中得知拉托托日年贊時期是正法的開端,國王松贊幹布時期樹立起法幢,他發現曆代國王全部是依靠佛法治理國家,于是便下決心:我一定要將正法發揚光大。接著與班瑪貢贊爲首的主要法臣商議,其余大臣也出謀劃策,最後一致同意建造寺廟。在尋找淨地上師的時候,國王前去請問他的國師也就是住在桑耶青普的妙定(年當珍桑波)尊者。國師依靠寂止光明智(通過寂止而得之一種神通,有的史料中說他得肉眼通而得知)而了知印度東方薩霍地區住有法王故瑪得謝的太子大堪布靜命,便告訴了國王。于是國王迎請大堪布靜命作爲淨地上師。

   在修建過程中需要砍除阿雅巴羅洲的一堆荊棘叢,住在該處的惡龍得知後喊來所有鬼神作爲援助,招集二十一優婆塞等鬼神的軍隊,到了晚上,就把人們白天所修砌的建築摧毀無余,並將所有的土石都歸回到原地。

   國王請問堪布:“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爲我業障深重還是堪布您沒有加持,要麼是說修建寺廟的事不能如願以償?”

   堪布回答說:“我雖然菩提心已經純熟,但是依靠這種寂靜方法實在不能調伏它們,這些鬼神必須要用降伏法才可調伏。如今在印度金剛座有一位化生的邬金蓮花生大士,他精通五明、谙熟勝義的功用,已經獲得了共同、殊勝成就,可以摧毀一切魔衆,隨心所欲吩咐天龍八部,所有鬼神聞風喪膽,他足可製服一切惡魔,如果請他來,所有鬼神就不會再來爲非作歹,也會讓大王心願得以徹底實現。”

   國王說:“那會不會請不來這位大師呢?”

   堪布靜命胸有成竹地對國王說:“因爲有以前的發願,所以一定能請來。從前,在尼泊爾境內有個養雞人叫薩來,他的女兒勝樂母分別和養馬、養豬、養雞、養狗的四個人生下了四個兒子(即蓮師、瓦徹月、國王、靜命之前身),這四個人在建造夏絨卡繡佛塔的時候曾經發願:將來在藏地弘揚佛法……。”

   聽到堪布講述完這其中發願的詳細經過以後,國王又派遣瓦徹月、降魔金剛、欽釋迦光、普吉祥獅子各帶一藏升金粉、一斛金飾前往印度。他們拜見阿阇黎(蓮師)後獻上供品請求道:“務必請大師前往藏地加持寺廟地基。”蓮師應允後便起程前往。途中依次降伏了十二地母、十二護母、二十一優婆塞等藏地的所有鬼神。來到紅岩,舉行寺廟淨地儀式,就這樣建造起四周由四大洲、八小洲、羅刹洲、日月、鐵圍山圍繞的叁層桑耶自成寺。堪布靜命、阿阇黎蓮師、大智者布瑪莫紮叁位大師爲該寺開光,抛散叁次鮮花,當時,他們大顯神變,奇妙的瑞相紛紛呈現。

   此後,靜命堪布傳講戒律,弘揚顯宗教法;阿阇黎蓮師與布瑪莫紮弘揚密法。當時邬金第二佛與大智者布瑪莫紮二位尊者爲意子君臣友叁人、妙定禅師等堪爲法器的具緣者明顯地宣講了區分、決定、自解的法門。也就是轉了大圓滿阿底約嘎等內叁續****。自此以後的傳承被共稱爲補特伽羅耳傳。

   不僅如此,邬金第二佛還爲君臣具緣者傳授了相應各自根機的不可思議法門,並撰寫在金紙上隱藏成伏藏,發願以此饒益未來的隨學者,並交付于護法神來保護。後來,授記時間已經到來之際,獲得昔日願力的大成就者之化身一個個驟然降臨于世,開啓了甚深伏藏之門,攝受了衆多具緣補特伽羅而饒益衆生,所有的傳承共稱爲六種傳承或九種傳承等。”

   由此可見,佛教大規模傳入“世界第叁極”的青藏高原並得到足夠重視,是在法王松贊幹布時期(公元七世紀初)。到了赤松德贊朝(公元八世紀中葉),崇佛至極盛況空前,迎來了西藏佛教的首個黃金時期。在師君叁尊(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赤松德贊王)的通力合作下,建成了桑耶不變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廟;遴選出貝若紮那等一百零八位智者學習梵文,譯出印度聖地的大量經續論典作爲語之所依;複有預試七人等出家創立僧團,爲意所依。從此,如來聖教落地生根,藏地法運欣欣向榮。

   爲規範佛教界秩序,法王赤松德贊宣布戒律方面依“說一切有部”,見解依龍樹中觀。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中講到此點:“希奇薩霍堪布(即靜命論師)之行爲,無比具德龍樹之見二,欽定雙融傳承之教規,祈願蓮生大師教法興”。所謂的“前譯教法”,就是指甯瑪(意爲古老、舊時)派,亦即由邬金大金剛持蓮花生大士在前弘期開創並曆經滄桑流傳至今的殊勝教派。在藏傳佛教史上,甯瑪派以其卓越精深的見地和修證,長盛不衰,度化了無量衆生,爲佛教作出不朽的貢獻。

   越過朗達瑪(公元836至842年在位)滅佛後的“百年黑暗”,大致在北宋初年,雪域高原迎來了偉大的後宏期,佛教的聖幢重新樹立起來!這期間,高僧大德紛紛應世,創建了一系列新興教派。

   說起後譯,就繞不開一切智者之頂嚴的阿底峽尊者。公元1041年,經古格王朝智慧光、菩提光兩代國王的傾誠迎請,尊者入藏弘法。他主要駐錫于阿裏地區和拉薩附近的聶塘,其間大力整頓佛教,嚴饬戒律,極力強調皈依叁寶和發菩提心的意義,並且開顯大乘清淨正見,作了許多正本清源的努力。應弟子菩提光王之請,尊者撰寫了《菩提道燈論》一書,指明依嚴密菩提道次第修持一乘佛道的方向。作爲一位續佛慧命的大祖師,阿底峽尊者對藏地諸大教派均産生了深遠影響,他開創的噶當派尤以注重修心法門而聞名。

   除了衆多印度大德入藏宏法,其時還有寶賢譯師、瑪爾巴譯師、卓譯師等藏族英才紛紛赴印求學,兩地間的佛法交流極爲活躍。前後約經二、叁百年,印度顯密教法全面彙入藏地,形成人類文化傳播史上一大奇觀。隨著噶mb、貢嘎甯布、宗喀巴、笃樸巴等祖師出世轉輪,藏傳佛教全面複興,噶舉、薩迦、格魯、覺囊、夏魯、覺宇等大小宗派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

   曆經一千多年風風雨雨,藏傳佛教雖有過暫時的低谷,但總體上聞思修行從未中斷,代代皆有持教大德弘揚正法。當前,無論在東方社會還是西方世界,也都可以看到藏傳佛教大師爲法忘軀的慈悲身影,以及隨學信衆普沾法益的可喜景象。

   下面略爲介紹藏傳佛教主要教派的情況。

   噶舉,藏語原意爲佛語傳承,漢譯爲口傳。該派早期有兩系:一爲香巴噶舉,創始人瓊波南交,起先學習甯瑪派大圓滿等法要,後赴印度,從那洛巴尊者之妹乃格瑪空行母求得乃格瑪六法及五金法,叁個月速得成就。回藏後,瓊波南交從朗日塘巴尊者受比丘戒,于後藏香地(今南木林)建寺弘法。十四至十五世紀間,宗喀巴大師及弟子克主傑等尚先後向此系僧人求學,但後來便逐漸湮沒無聞,融入他派。

   人們現在提到的噶舉派,通常是指由南岩瑪爾巴大譯師創立的塔波噶舉。大師和阿底峽尊者、寶賢譯師同時,出身望族,少年入佛門,曾曆盡千辛萬苦多次親赴印度、尼泊爾,師從那洛巴、麥哲巴、古古熱雜等大成就者求學顯密大法,以那洛六法、耳傳奪舍法等最有名。瑪爾巴大師究竟證悟萬有一味的大手印境界,即身圓成無上菩提。座下有四柱傳人(四大心子),最傑出的首推至尊米拉日巴大師(1040~1123),被藏人譽爲雪域“成就之王”。大師精誠事師、苦修務道的感人事迹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具有不朽的教化意義。

   米拉日巴尊者的主要弟子是岡波巴和熱瓊巴。岡波巴大師(塔布拉傑)爲月光童子化身,早年學習噶當派教法,善巧法義,叁十二歲左右以比丘身份投入米拉日巴尊者門下,受學甚深密法,迅速升起兆相,依靜處精修得圓滿成就。他把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尊者的“大手印”有機結合起來,並將大手印分作顯宗大手印和密宗大手印兩部,以便應機施教。

   岡波巴大師之後,塔波噶舉逐漸分出許多支派,有“四大(噶瑪、蔡巴、拔戎、帕竹)八小”之稱。噶瑪噶舉是流傳到現在最有名的一支,創始人都松欽巴,叁十歲時從岡波巴大師學修佛法,叁十八歲在類烏齊附近噶瑪地方建噶瑪丹薩寺。第五世噶mb尊者得銀協巴曾應明成祖之請,到南京爲其灌頂授法,被尊爲國師,並受封爲“DB法王”。

   值得一提的是,藏傳佛教的轉世製度即肇始于該派,因而噶mb堪稱曆史最悠久的“活…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二節 雪域佛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