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話對涅槃進行了解釋: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涅槃是人類思想最深究的探討,涅槃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歸宿,涅槃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涅槃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涅槃是常樂我淨最美滿的境界。[51]
所以,涅槃作爲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解脫的人生,人生的終極目的在于自由解脫,人的一切行爲當以此爲最高目標。傳統西方文化,因爲不能透徹生命的無我本質,妄執假我爲我,鼓吹“自我實現”,所以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誤導人們孜孜于單純的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使人們喪失自己的本來面目,心隨境遷,淪爲物質的奴隸,忘記了“解脫”這一根本目的。佛教主張回歸生命之本,以解脫爲務,目的就是要我們端正人生的目的與方向,勿舍本逐末,勿玩物喪志,勿爲眼前的小利而忘了未來的大利,勿爲個人短暫的小樂而犧牲衆生與共的永恒的大樂。
我們所追求的涅槃是活著的涅槃,我們所追求的解脫是現世的解脫,平常人總是尋求死後的歸宿,其實生死之外本無涅槃。《思益梵天所問經》說:
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滅度者。[52]
所以,在現世的生死中,我們要好好把握和珍惜現在,境本無生,唯心自鬧,境若不生,心自如如,哪裏有什麼束縛呢?如果沒有束縛,又到何處求解脫呢?道無所不在,處處可以體會,甚至吃飯、睡覺、行進之間都有道的存在。解脫也是如此,覺照當下的一念,在無明煩惱剛要萌動時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隨它遷流,那就是當下解脫。若能當下解脫,則念念、時時處處就能作得主,這就是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能做到這一點,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煩惱不斷,何愁涅槃不得?
五、結論
我們以叁法印作爲中心,借助經論及現代高僧、學者的解釋,討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叁法印是佛法的要領和原則,對于現代佛教來說,它是現代佛教徒學習佛法的重要檢驗標准,樹立佛法的正見有重要的意義。叁法印的實踐性與次第系統,提供了實際的修行曆程及根據,是對現代佛教盛行的修行法門一種重要的糾正。叁法印代表了佛教思想的本懷,將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統一于空無我的諸法無我思想,在現代意義中的統一性,正是弘揚佛法的布教原則,依此原則才能掌握及回歸佛法的重心。
叁法印對于現代人生尤其有現實指導意義,諸行無常所體現出的智慧對于我們人生來說,要愛護生命、愛護環境,珍惜生活中的一切,能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也就是惜緣的人生觀。諸法無我中湧現出的無我慧光,要求我們能在現實的人生中,能抛棄“向外型二元思維”,抛棄自我主義,追求“內向型的圓融思維”,實現自我改造、自我圓滿,將我們個人能融入大衆,生起尊重一切生命的慈悲精神。涅槃寂靜就是要追求人生的解脫,我們重點突出追求現世的解脫,回歸生命之本。
所以,叁法印作爲東方的古老智慧,對于現代佛教及現代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它對西方文化的批判,有著拯救時弊的作用。從叁法印的現代意義,我們可以看出如何在合乎佛法的原則及引導衆生解脫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現代時空及衆生的根機與需求,讓佛法賦予正確的現代意義,這將是二十一世紀佛教面臨的重要課題。
注釋:
0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藏》卷22,104b。
02、蔡惠明《<雜阿含經>論無常、苦、無我》,《內明》第266期,香港,1994年。
03、對《大智度論》及龍樹學研究,本世紀以來一直盛行不衰,日本方面的佛教學者如宮本正尊、木村泰賢、山口益、中村元、浘山雄一、加藤純章等,都有關于龍樹學的專論性著作。另印順法師有《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東宗出版社,臺北,1992年;本書主要是從論典的著作與翻譯兩條線索,贊成龍樹造論的古說,否認羅什增修甚或參與造論的說法。
04、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第12章《叁大理性的統一》,155頁-165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05、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妙雲集》下編之叁),《以佛法研究佛法》,1頁-14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06、印順法師《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華雨集》第5冊,70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3年。
07、慧廣法師《從無我空到達解脫》,圓明出版社,臺灣,1993年。
08、張澄基《佛學今诠》(上冊),199頁,慧炬出版社,臺北,1992年。
09、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55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10、《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a。
11、《雜阿含經》卷10,《大正藏》卷2,71a。
12、《佛光大辭典》第3冊,571頁,書目文獻出版根據臺灣佛光出版社1989年6月第5版影印。
13、《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a-b。
14、《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3a-b。
15、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55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16、《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b。
17、《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b。
18、張澄基《佛學今诠》,201頁,慧炬出版社,臺北,1992年。
19、同上書,204頁。
20、對于五蘊非我,見慧廣法師《從無我空到達解脫》,28頁-50頁。
21、《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b。
22、《雜阿含經》卷10,《大正藏》卷2,71a。
23、《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大正藏》卷15,52b。
24、《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3b。
25、印順法師《佛法概論》,頁163-頁164,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26、淨慧法師《當代佛教契理契機的思考》,《法音》1995年第4期,7頁,中國佛教協會。
27、太虛大師《新興與融貫》,《太虛大師》第2冊,第1篇2《佛法總說》,總449頁-450頁。
28、黃連忠《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從龍樹《大智度論》與印順《佛法概論》中對佛法的诠釋比較》,《內明》第287期,19頁。
29、《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3a-b。
30、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55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31、《大智度論》卷15,《大正藏》卷25,170a。
32、王雷泉《佛教在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機遇與挑戰》,《佛學研究》第4期,2頁,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33、關于對"*輪功"的批判,可參閱陳星橋《佛教"氣功與*輪功》,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8年。
34、"現代禅"是臺灣李元松創立的。"安祥禅"是臺灣耕雲先生創立的。"生活禅"是河北趙縣柏林寺淨慧法師提出的,並且舉辦"生活禅夏令營",至1998年已有六屆,可參考淨慧法師《生活禅開題》,《禅》1993年第1期;《修生活禅的四個要點》,《禅》1994年第1、2期。"新佛家"由何雲先生在第六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論文《東亞佛教文化圈叁問》提出,《佛學研究》第5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35、張澄基《佛學今诠》,199頁,慧炬出版社,臺北,1992年。
36、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58頁-159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37、《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b。
3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卷8,752b。
39、《大智度論》卷22,《大正藏》卷25,222b。
40、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64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41、印順法師《佛法概論》,160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42、淨慧法師《當代佛教契理契機的思考》,《法音》1995年第4期,9頁,中國佛教協會。
43、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二),564頁-567頁,佛光出版社,臺灣,1987年。
44、《增一阿含經》卷18,《大正藏》卷2,637b。
45、《大毗婆沙論》卷172,《大正藏》卷27,867c。
46、佛日《佛法依正不二的現代意義》,《法音》1995年第2期,6頁。
47、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一),283頁,佛光出版社,臺灣,1987年。
48、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一),162頁,佛光出版社,臺灣,1987年。
49、淨慧法師《促進人類自身完善的叁個回歸》,《法音》1996第10期,中國佛教協會。
50、關于大小乘對涅槃的不同解釋可參考(俄國)舍爾巴茨基著《佛教的涅槃概念》,譯名爲《大乘佛學》,立人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4年
51、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叁),830頁,佛光出版社,臺灣,1987年。
52、《思益梵天所問經》卷1,《大正藏》卷15,36c。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