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P5

  ..续本文上一页的话对涅槃进行了解释: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51]

  所以,涅槃作为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解脱的人生,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自由解脱,人的一切行为当以此为最高目标。传统西方文化,因为不能透彻生命的无我本质,妄执假我为我,鼓吹“自我实现”,所以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误导人们孜孜于单纯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从而使人们丧失自己的本来面目,心随境迁,沦为物质的奴隶,忘记了“解脱”这一根本目的。佛教主张回归生命之本,以解脱为务,目的就是要我们端正人生的目的与方向,勿舍本逐末,勿玩物丧志,勿为眼前的小利而忘了未来的大利,勿为个人短暂的小乐而牺牲众生与共的永恒的大乐。

  我们所追求的涅槃是活着的涅槃,我们所追求的解脱是现世的解脱,平常人总是寻求死后的归宿,其实生死之外本无涅槃。《思益梵天所问经》说:

  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灭度者。[52]

  所以,在现世的生死中,我们要好好把握和珍惜现在,境本无生,唯心自闹,境若不生,心自如如,哪里有什么束缚呢?如果没有束缚,又到何处求解脱呢?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解脱也是如此,觉照当下的一念,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那就是当下解脱。若能当下解脱,则念念、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涅槃不得?

  五、结论

  我们以三法印作为中心,借助经论及现代高僧、学者的解释,讨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三法印是佛法的要领和原则,对于现代佛教来说,它是现代佛教徒学习佛法的重要检验标准,树立佛法的正见有重要的意义。三法印的实践性与次第系统,提供了实际的修行历程及根据,是对现代佛教盛行的修行法门一种重要的纠正。三法印代表了佛教思想的本怀,将诸行无常与涅槃寂静统一于空无我的诸法无我思想,在现代意义中的统一性,正是弘扬佛法的布教原则,依此原则才能掌握及回归佛法的重心。

  三法印对于现代人生尤其有现实指导意义,诸行无常所体现出的智慧对于我们人生来说,要爱护生命、爱护环境,珍惜生活中的一切,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也就是惜缘的人生观。诸法无我中涌现出的无我慧光,要求我们能在现实的人生中,能抛弃“向外型二元思维”,抛弃自我主义,追求“内向型的圆融思维”,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圆满,将我们个人能融入大众,生起尊重一切生命的慈悲精神。涅槃寂静就是要追求人生的解脱,我们重点突出追求现世的解脱,回归生命之本。

  所以,三法印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对于现代佛教及现代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有着拯救时弊的作用。从三法印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在合乎佛法的原则及引导众生解脱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现代时空及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让佛法赋予正确的现代意义,这将是二十一世纪佛教面临的重要课题。

  注释:

  01、《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藏》卷22,104b。

  02、蔡惠明《<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内明》第266期,香港,1994年。

  03、对《大智度论》及龙树学研究,本世纪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日本方面的佛教学者如宫本正尊、木村泰贤、山口益、中村元、浘山雄一、加藤纯章等,都有关于龙树学的专论性著作。另印顺法师有《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东宗出版社,台北,1992年;本书主要是从论典的著作与翻译两条线索,赞成龙树造论的古说,否认罗什增修甚或参与造论的说法。

  04、印顺法师《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第12章《三大理性的统一》,155页-165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05、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下编之三),《以佛法研究佛法》,1页-14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06、印顺法师《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华雨集》第5册,70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3年。

  07、慧广法师《从无我空到达解脱》,圆明出版社,台湾,1993年。

  08、张澄基《佛学今诠》(上册),199页,慧炬出版社,台北,1992年。

  09、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55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10、《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a。

  11、《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卷2,71a。

  12、《佛光大辞典》第3册,571页,书目文献出版根据台湾佛光出版社1989年6月第5版影印。

  13、《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a-b。

  14、《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3a-b。

  15、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55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16、《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b。

  17、《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b。

  18、张澄基《佛学今诠》,201页,慧炬出版社,台北,1992年。

  19、同上书,204页。

  20、对于五蕴非我,见慧广法师《从无我空到达解脱》,28页-50页。

  21、《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b。

  22、《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卷2,71a。

  23、《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大正藏》卷15,52b。

  24、《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3b。

  25、印顺法师《佛法概论》,页163-页164,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26、净慧法师《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法音》1995年第4期,7页,中国佛教协会。

  27、太虚大师《新兴与融贯》,《太虚大师》第2册,第1篇2《佛法总说》,总449页-450页。

  28、黄连忠《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从龙树《大智度论》与印顺《佛法概论》中对佛法的诠释比较》,《内明》第287期,19页。

  29、《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3a-b。

  30、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55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31、《大智度论》卷15,《大正藏》卷25,170a。

  32、王雷泉《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佛学研究》第4期,2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33、关于对"*轮功"的批判,可参阅陈星桥《佛教"气功与*轮功》,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8年。

  34、"现代禅"是台湾李元松创立的。"安祥禅"是台湾耕云先生创立的。"生活禅"是河北赵县柏林寺净慧法师提出的,并且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至1998年已有六届,可参考净慧法师《生活禅开题》,《禅》1993年第1期;《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禅》1994年第1、2期。"新佛家"由何云先生在第六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论文《东亚佛教文化圈三问》提出,《佛学研究》第5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35、张澄基《佛学今诠》,199页,慧炬出版社,台北,1992年。

  36、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58页-159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37、《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b。

  3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52b。

  39、《大智度论》卷22,《大正藏》卷25,222b。

  40、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64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41、印顺法师《佛法概论》,160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42、净慧法师《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法音》1995年第4期,9页,中国佛教协会。

  43、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二),564页-567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7年。

  44、《增一阿含经》卷18,《大正藏》卷2,637b。

  45、《大毗婆沙论》卷172,《大正藏》卷27,867c。

  46、佛日《佛法依正不二的现代意义》,《法音》1995年第2期,6页。

  47、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一),283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7年。

  48、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一),162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7年。

  49、净慧法师《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法音》1996第10期,中国佛教协会。

  50、关于大小乘对涅槃的不同解释可参考(俄国)舍尔巴茨基著《佛教的涅槃概念》,译名为《大乘佛学》,立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

  51、星云法师《星云大师演讲集》(三),830页,佛光出版社,台湾,1987年。

  5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大正藏》卷15,36c。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