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P4

  ..续本文上一页了佛教出离生死、追求永恒解脱主义的势头。佛法应以三法印为中心,强调佛教的出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发挥批判作用,在急功近利的世俗潮流中,高举理想主义的旗帜,砥柱中流。只有具有佛教的出世的般若智慧,才能作入世的事业。星云法师对现代佛教徒具有的出世思想,提出四点: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43]只有具有佛教的超越与慈悲,才能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

  从三法印的统一性,我们可以看出佛法并不否认一切现象界的有生有灭,但是这些是不实在的、不常住的,仅是如幻的生灭而已。所以,弘扬佛法并不是否认世俗的生活,但是必须让人们得到诸行无常、空无我的智慧,体现涅槃的胜妙境界,回归到学佛的初衷及本怀。

  四、三法印与现代人生

  三法印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提倡将三法印的真理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加强佛法对现代人生的关怀,使现代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清凉与智慧,这也是三法印重要的现代意义 。三法印代表了佛教思想的本怀,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三世而长存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何因、何缘,它都将成为人生的指南,都将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标准。从这种原则出发,我们将三法印作为现代人生的智慧,对三法印进行进一步新的诠释,我们从诸行无常中体会到惜缘的人生,从诸法无我中体会到缘起慈悲的人生,从涅槃寂静中体会到解脱的人生。

  (一)诸行无常--惜缘的人生

  诸行无常,指出我们人生都是变化不居的,有生必有灭,一切的快乐与痛苦都在不断地变化,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正是这样,我们人生才充满希望,我们人生才应该珍惜。

  佛法是以有情为中心、根本的,而其中特别以人为最为根本,所以有时称为“以人为本的佛法”。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经分为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而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为有情上升下堕的机纽。诸佛皆在人间成佛,佛陀亦曾说:“我今亦是人数”[44],这可见体见真理而解脱成佛,是由人修行成就的。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记载[45],人道有三事胜于天道:一、梵行胜,人能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间的法制公意,具有道德的向上心,有能息除烦恼众恶的动力。二、忆念胜,人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启发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不但有世俗智,相对的改善环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三、勇猛胜,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牺牲在所不惜,非达到目的不可。所以,诸佛出人间成佛,人生又是如此优胜,所以珍惜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对自己的尊重。生命本身亦是无常,若不修行、作善,可能将失去人身,这对已经遇到佛法的人来说,都是辜负自己的生命。

  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是在不断的凝成、安住、破坏的过程中。从缘起论看来,世界是一个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多层次的动态结构;从当下来看,我与自然,便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念念不断的交流代谢中。近三百年来,科学技术在经济竞争的驱动下突飞猛进,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但是疯狂榨取自然,于是破坏环境生态,遭到自然报复。时至今日,环境生态问题已十分严重,统计数字令人怵目惊心:全球每年消失1100万公顷森林和2100万公顷耕地,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4500亿吨废水、污水泻入江河湖海,1500万人死于水和环境污染……。[46]空气、水、农作物的污染和噪音的危害遍及全球,十公里高的蓝天已无一片净空,臭氧洞、“温室效应”、南北极冰雪融化及大气层化学污染所酝酿着的大爆炸,使人类面临失去“球籍”的生存危机。世界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正因为人类不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所以才遭到自然的报应;如果我们人类从现在开始能爱护自然,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那么这种环境污染就会得到改变。世界正因为无常,所以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才充满了希望。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但与自然的关系是无常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无常变化的。比如你现在很有钱,家庭幸福美满,这个幸福也是无常的,如果有一天彼此间不再相互体贴宽容,那么幸福也就很快地破碎了。“无常”并不否定现象界的现象,而是指出它的本质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你所拥有的一切就应该珍惜,有正常的五官,充沛的精力,就该好好地去追求知识与智慧,好好地奉献给社会。如果你说等年老再读书、修善、学佛,需知生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消失,岂能长久地为你等待呢?透过无常,对于好的你会好好珍惜它,把握它;对于不好的也不必垂头丧气,只要添加善缘,不好的就能改善。如收回高傲的态度,改用谦逊的面目,就能赢得更高的友谊;消除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勇于助人,关心他人,必能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暴自弃的行为,多虚心地向人求教则久专违的成功之门也将为你而开。我们在开创中掌握自己的命运,终将会有熊熊的火光。所以,无常的人生观不是悲观的,而是现实的人生观,也是惜缘的人生观。

  生活中的我们会经常碰到得与失,没有智慧的人便会对得失耿耿于怀,当我们的生活得到一些利益时,便马上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我们不能解决得与失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无常的智慧观教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得失,因为得与失都在无常变化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必欣喜若狂,有一天总会失去的,只是时间的问题;失去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坏事,首先有一天它总会失去的,说不定哪天又会得到它,有时会因为失去它,从而得到更大的利益。星云大师说:

  即使我们在这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那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该如何来认识自己与运用自己。[47]

  正因为得与失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坦然地对待得与失。

  无常的智慧对我们现代人生来说,首先应该珍重自己的生命;其次要爱护环境,提倡环境保护;再次,应该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缘份,提倡惜缘的人生观;最后,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

  (二)诸法无我——缘起慈悲的人生

  诸法之所以是无我,因为诸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组成,所以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所以诸法是平等的空寂,也就是无我。所以无我的人生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同体大悲的心,能从无我的慧光中涌现出真爱。人生宇宙的任何现象生起,绝非孤立突然,都不可作孤立的理解,应该从整体的、延续的与相关的去观察宇宙人生。从无限复杂的人生中,了知前后延续、自他依存的自己,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主宰一切的我见是妄情的计执,不应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固执己见,要尊重别人,与人和谐相处,也就不会因我、我家、我族、我国,而引起无边的痛苦了。

  从无我的人生出发,首先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转变观念,摆脱“外向型二元思维”,学会用以人的自由圆满和宇宙生命的和谐共存为本位的“内向型圆融思维”,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应该做到下面几点观念的转变:

  1、从个人到大众。世间上的万物不能独存,一切彼此相互依存,才能成其事。譬如我们所穿的衣服,要经过工人的纺织、缝制,才能适合地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所吃的米饭,要经过农夫辛勤地播种,商人的搬有运无,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食;我们出门的舟车、生活上的所需品,没有一样不是取诸于社会大众的辛苦结果,没有了社会大众,个人必然没办法生存下去。所以,佛教经常讲“报四恩”: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星云大师说:

  对于宇宙世间,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因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受者更丰富。唯有分享快乐给人,唯有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48]

  所以,打破狭隘的个人、社会集团的界限和偏见,本着自利利他、共同发展进步的精神,互相包容、尊重、理解、学习和帮助,不损人利己、恃强欺弱、固步自封。

  2、从自我到众生。这是对上面“从个人到大众”的延伸,有些宗教与哲学只能以“人”为主体,只强调尊重人类,对其他动物便恣意杀害;而佛法是以“一切众生”为主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所以我们人类不应该以宇宙的主宰自居而对其他生命恣意杀戮,应当平等慈悲地对待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生命,学会尊重生命。

  3、从自我扩张到自我圆满。因为我执与我见,将主客体对立,于是便通过向对征服,最大限度地攫取物质财富,只强调征服和改造环境,而忽视改造和完善人类自身,这也是西方文化“外向型二元思维”的缺点。[49]所以,佛法的“内向型的圆融思维”要求抛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恣意向外扩张和征服的心态,学会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圆满自己,然后以自己的清净功德,行慈悲摄受,以期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三)涅槃寂静--解脱的人生

  涅槃是佛教解脱的目标,而平常人总是将涅槃误解为死亡,这是错误的。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中的“灭谛”, 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境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50]星云大师用最平易…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