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佛教出離生死、追求永恒解脫主義的勢頭。佛法應以叁法印爲中心,強調佛教的出世,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發揮批判作用,在急功近利的世俗潮流中,高舉理想主義的旗幟,砥柱中流。只有具有佛教的出世的般若智慧,才能作入世的事業。星雲法師對現代佛教徒具有的出世思想,提出四點: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警覺,二、對物質要有遠離的看法,叁、對情愛要有淡化的觀念,四、對自己要存不滿的要求。[43]只有具有佛教的超越與慈悲,才能化世俗而不爲世俗所化。
從叁法印的統一性,我們可以看出佛法並不否認一切現象界的有生有滅,但是這些是不實在的、不常住的,僅是如幻的生滅而已。所以,弘揚佛法並不是否認世俗的生活,但是必須讓人們得到諸行無常、空無我的智慧,體現涅槃的勝妙境界,回歸到學佛的初衷及本懷。
四、叁法印與現代人生
叁法印作爲東方的古老智慧,我們依據佛法超越時空而不變本懷的原則,提倡將叁法印的真理運用于現代人的生活中,加強佛法對現代人生的關懷,使現代人能夠體會到佛法的清涼與智慧,這也是叁法印重要的現代意義 。叁法印代表了佛教思想的本懷,是亘古今而不變、曆叁世而長存的真理,無論何時、何地、何因、何緣,它都將成爲人生的指南,都將會成爲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的標准。從這種原則出發,我們將叁法印作爲現代人生的智慧,對叁法印進行進一步新的诠釋,我們從諸行無常中體會到惜緣的人生,從諸法無我中體會到緣起慈悲的人生,從涅槃寂靜中體會到解脫的人生。
(一)諸行無常--惜緣的人生
諸行無常,指出我們人生都是變化不居的,有生必有滅,一切的快樂與痛苦都在不斷地變化,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正是這樣,我們人生才充滿希望,我們人生才應該珍惜。
佛法是以有情爲中心、根本的,而其中特別以人爲最爲根本,所以有時稱爲“以人爲本的佛法”。有精神作用的一切有情,佛經分爲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而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爲有情上升下墮的機紐。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佛陀亦曾說:“我今亦是人數”[44],這可見體見真理而解脫成佛,是由人修行成就的。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記載[45],人道有叁事勝于天道:一、梵行勝,人能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間的法製公意,具有道德的向上心,有能息除煩惱衆惡的動力。二、憶念勝,人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啓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不但有世俗智,相對的改善環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叁、勇猛勝,人能忍受極大的苦難,爲了達到某一目的,犧牲在所不惜,非達到目的不可。所以,諸佛出人間成佛,人生又是如此優勝,所以珍惜生命,對于我們每一個人是對自己的尊重。生命本身亦是無常,若不修行、作善,可能將失去人身,這對已經遇到佛法的人來說,都是辜負自己的生命。
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是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從緣起論看來,世界是一個各種條件組合而成的多層次的動態結構;從當下來看,我與自然,便處于物質、能量、信息等的念念不斷的交流代謝中。近叁百年來,科學技術在經濟競爭的驅動下突飛猛進,推動了社會的飛速發展,但是瘋狂榨取自然,于是破壞環境生態,遭到自然報複。時至今日,環境生態問題已十分嚴重,統計數字令人怵目驚心:全球每年消失1100萬公頃森林和2100萬公頃耕地,有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4500億噸廢水、汙水瀉入江河湖海,1500萬人死于水和環境汙染……。[46]空氣、水、農作物的汙染和噪音的危害遍及全球,十公裏高的藍天已無一片淨空,臭氧洞、“溫室效應”、南北極冰雪融化及大氣層化學汙染所醞釀著的大爆炸,使人類面臨失去“球籍”的生存危機。世界的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正因爲人類不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所以才遭到自然的報應;如果我們人類從現在開始能愛護自然,保護自己生存的環境,那麼這種環境汙染就會得到改變。世界正因爲無常,所以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的治理才充滿了希望。
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但與自然的關系是無常的,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是無常變化的。比如你現在很有錢,家庭幸福美滿,這個幸福也是無常的,如果有一天彼此間不再相互體貼寬容,那麼幸福也就很快地破碎了。“無常”並不否定現象界的現象,而是指出它的本質在不斷地變化中,所以你所擁有的一切就應該珍惜,有正常的五官,充沛的精力,就該好好地去追求知識與智慧,好好地奉獻給社會。如果你說等年老再讀書、修善、學佛,需知生命是無常的,隨時都會消失,豈能長久地爲你等待呢?透過無常,對于好的你會好好珍惜它,把握它;對于不好的也不必垂頭喪氣,只要添加善緣,不好的就能改善。如收回高傲的態度,改用謙遜的面目,就能贏得更高的友誼;消除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勇于助人,關心他人,必能改善不良的人際關系;改變自暴自棄的行爲,多虛心地向人求教則久專違的成功之門也將爲你而開。我們在開創中掌握自己的命運,終將會有熊熊的火光。所以,無常的人生觀不是悲觀的,而是現實的人生觀,也是惜緣的人生觀。
生活中的我們會經常碰到得與失,沒有智慧的人便會對得失耿耿于懷,當我們的生活得到一些利益時,便馬上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別人奪去了,我們就懊惱傷心。由于我們不能解決得與失的問題,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無常的智慧觀教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得失,因爲得與失都在無常變化中。得到的東西也不必欣喜若狂,有一天總會失去的,只是時間的問題;失去的事物並不一定是壞事,首先有一天它總會失去的,說不定哪天又會得到它,有時會因爲失去它,從而得到更大的利益。星雲大師說:
即使我們在這一邊失去了,並不需要完全絕望,因爲在另外那一邊或許可以得到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該如何來認識自己與運用自己。[47]
正因爲得與失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坦然地對待得與失。
無常的智慧對我們現代人生來說,首先應該珍重自己的生命;其次要愛護環境,提倡環境保護;再次,應該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緣份,提倡惜緣的人生觀;最後,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
(二)諸法無我——緣起慈悲的人生
諸法之所以是無我,因爲諸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都是由各種因素和條件組成,所以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所以諸法是平等的空寂,也就是無我。所以無我的人生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同體大悲的心,能從無我的慧光中湧現出真愛。人生宇宙的任何現象生起,絕非孤立突然,都不可作孤立的理解,應該從整體的、延續的與相關的去觀察宇宙人生。從無限複雜的人生中,了知前後延續、自他依存的自己,是因緣和合而有。所以,主宰一切的我見是妄情的計執,不應以自我爲中心,不能固執己見,要尊重別人,與人和諧相處,也就不會因我、我家、我族、我國,而引起無邊的痛苦了。
從無我的人生出發,首先要求我們每一個人能轉變觀念,擺脫“外向型二元思維”,學會用以人的自由圓滿和宇宙生命的和諧共存爲本位的“內向型圓融思維”,來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應該做到下面幾點觀念的轉變:
1、從個人到大衆。世間上的萬物不能獨存,一切彼此相互依存,才能成其事。譬如我們所穿的衣服,要經過工人的紡織、縫製,才能適合地穿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所吃的米飯,要經過農夫辛勤地播種,商人的搬有運無,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食;我們出門的舟車、生活上的所需品,沒有一樣不是取諸于社會大衆的辛苦結果,沒有了社會大衆,個人必然沒辦法生存下去。所以,佛教經常講“報四恩”:一、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二、感念父母生養撫育我之恩;叁、感念師長啓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養滋潤我色身之恩。星雲大師說:
對于宇宙世間,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給別人什麼”的胸懷;不能自私貪求,只想“別人能給我什麼”。因爲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寬大;施者所獲得的快樂,比受者更豐富。唯有分享快樂給人,唯有懂得報恩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48]
所以,打破狹隘的個人、社會集團的界限和偏見,本著自利利他、共同發展進步的精神,互相包容、尊重、理解、學習和幫助,不損人利己、恃強欺弱、固步自封。
2、從自我到衆生。這是對上面“從個人到大衆”的延伸,有些宗教與哲學只能以“人”爲主體,只強調尊重人類,對其他動物便恣意殺害;而佛法是以“一切衆生”爲主體,“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所以我們人類不應該以宇宙的主宰自居而對其他生命恣意殺戮,應當平等慈悲地對待與人類共存的其他生命,學會尊重生命。
3、從自我擴張到自我圓滿。因爲我執與我見,將主客體對立,于是便通過向對征服,最大限度地攫取物質財富,只強調征服和改造環境,而忽視改造和完善人類自身,這也是西方文化“外向型二元思維”的缺點。[49]所以,佛法的“內向型的圓融思維”要求抛棄凡事以自我爲中心,恣意向外擴張和征服的心態,學會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圓滿自己,然後以自己的清淨功德,行慈悲攝受,以期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
(叁)涅槃寂靜--解脫的人生
涅槃是佛教解脫的目標,而平常人總是將涅槃誤解爲死亡,這是錯誤的。涅槃,就是佛教四聖谛中的“滅谛”, 涅槃的“滅”應該包括動詞的滅和名詞的滅。動詞的滅是指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無明;滅除之後的滅,就是名詞的滅,代表寂滅無染的境界,那便是充滿快樂、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境界。[50]星雲大師用最平易…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