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P3

  ..续本文上一页法印。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31]

  由上可知,龙树对于三法印的检证性,是放在普遍的层次上,而非供给已悟道的菩萨所专用。所以,由此增加了我们现代佛教徒对各种学说检证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现代佛教特别需要三法印作为学习佛法的检证原则,由于资讯的发达,各项学说充斥漫流于世间,许多似是而非的近佛言论,十分困惑现代佛教徒,使其尊重诸说而莫衷一是,而以三法印作为检证原则,便有所依循。另外,由于社会很多人是通过气功和文人所写的所谓禅学书籍接触佛学的,一部分人就因此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但也有一部分人受到误导,流为“相似佛法”或“附法外道”。王雷泉先生认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流行的“气功热”和“禅学热”实际上正信佛教受到压抑的产物。[32]因为在佛教的宗教地位不坚挺的情况下,在“宗教是一种文化”的大旗下,佛教的部分内容通过气功和文人禅之类形式表现出来。如近几年活动十分猖狂的卢胜彦、清海无上师、以及在中国影响极大的“*轮功”[33],都是披着佛教的外衣,而从事外道的活动,如果一位佛教徒没有自己的检证原则,便会被这些邪魔外道所吸引。本世纪以来,太虚大师契理契机回应了中国佛教所遇到的挑战,提出了“人生佛教”,以及后来印顺法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在最近几年出现的“现代禅”、“安祥禅”、“生活禅”、“新佛家”等各种学说[34],议论纷纭,令人眼花缭乱。所以三法印对于现代佛教徒来说,是学习佛法的根本原则,也是检证各种学说的原则,只有对三法印有了深入而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理解与认识佛法,也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二)三法印是现代佛教徒的修证原则

  三法印除了具备判断佛法的价值意义以外,其真实性的深刻内涵,也是现代佛教徒的修证原则。佛陀的各项事迹及言行证明他是一个宗教实践家,决不是纯理论的哲学家,他所发现的“三法印”真理,亦决非一种哲学,而是一项实际的修持方法,一种对治烦恼及实执的方便,从而得究竟解脱。如张澄基先生对诸法无我,有一个重要观点:“无我论根本不是一个哲学主张,而是一种宗教行持之实践方法”[35],对我们十分有启发。现在佛教教内和教外的许多争论,皆因为将一些佛法的道理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才发生的;如果开始了解佛教的许多道理只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哲学问题甚至思想问题根本不相干,则绝对不会发生佛学史上的那么多争论。

  印顺法师在《佛学概论》中也特别专题论证了“三法印的实践性”,然后从一体两面说明三法印具备真实性与实践性,他说: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36]

  印顺法师进一步开发了三法印的实践性,揭显其含义的深义,“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并且将三法印的修行内容及次第,与原始佛教的三解脱门结合起来,完成了三法印的真实性到实践性的修行的次第系统:(表略)

  在三法印中,第三印是前二印的果,那么应该如何依三法印来修行呢?《大智度论》对于实际的修行要领与内容,有较为明确的叙述,首先对无常的修行,《大智度论》说: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37]

  凡是有为法,皆是无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38]无常就是变化不居,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的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

  对于诸法无我的修习,在三法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证得无我便能证得涅槃,如《大智度论》说: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39]

  我是主宰义,从有情自身来说,有情依蕴、处、界诸法而立的,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所以有情无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从外界来说,世间是无常的,但是对世间不说“苦”,因为无情是没有感受的。但是,世间万物都是缘起而生,没有不变的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称为“法无我”。从实在、常住、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

  所以,从三法印的真实性跨越到实践性,不仅能够成为判断佛法的根据,此根据也是实践的内容。也就是说:理论的内涵即是实践的历程,实践的结果即是理论的指标。所以,从三法印的实践性,可以视为现代佛法修证依循原则。

  (三)三法印是现代佛教的弘扬布教原则

  三法印除了判断是否为佛法的检证性,以及修行次第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一项特殊的性质,那就是“统一性”。此处所谓的“统一性”,是指三法印的实际内涵,不必然一定是三种,很可能因为众生或时代的根器及因缘,而有所不同,因此也形成了弘法布教上的适应性。

  在声闻法中有四法印,即在三法印外,加上“诸受是苦”,而大乘一般只讲“一实相印”,这些都是因为众生的不同根性,而给予不同的解说。印顺法师说:

  佛为一般根性,大抵从无常、无我次第引入涅槃。但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两边。声闻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门,所以在声闻乘中,多说三法印。大乘本是少数利根者,在悟得无生法忍,即一般声闻弟子以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为究竟,还要悲愿利他。从这无生的深悟出发,所以彻见三法印的一贯性,惟是同一空性的义相,这才弘扬真空,说一切皆空是究竟了义。[40]

  印顺法师既保存了三法印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同时也肯定了大乘佛教思想弘扬真空了义的特质,特别是“从无生的深悟出发,澈见三法印的一贯性”的见地。

  在三法印中,由于凡是无常的,都是有为法;而涅槃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二者之间具有矛盾性。古来有些学派被这矛盾所困扰,或看重无常,认为涅槃是在无常以外;或看涅槃,涅槃是常住的,从而忽视了无常。这样,破坏了佛法的完整性、统一性。印顺法师用“诸法无我”将二者统一起来,他说:

  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去说明。缘起法本通两方面说:一、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还灭的因果寂灭,即是涅槃。所以缘起能贯彻这两端;缘起是无我性的,无我也即能贯通这两端了。[41]

  二法印既然是统一于空无我的诸法无我思想,那么佛教思想的中心本怀,应该也就是空无我的思想。因此,从三法印的统一性可以贯穿时空的因缘而直达佛法的重心。所以,现象界虽然有现起与还灭的现象,但是在如空无我的如幻意义上,却能真正把握佛法中心思想,因此成为弘扬佛法的现代布教原则。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论述中得到一种启示:弘扬佛法应当契理契机,这也是佛教现代化的原则。当今的人类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时代,本世纪的科技--工业文明的所有重大发现和成功,无论是宇航登月、DNA的发现,还是电脑的普及、微电脑的革命,无不具有全球性的影响。而由科技--一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能源问题乃至垃圾废物的处理,也业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较之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问题、核战危胁等外在的文明危机,现代人还经历着一场更为深层的、每时每刻的内在危机:这就是工业化时代以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工业化时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祥和宁静,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现代人疲于奔命、逐物沉迷,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造成了现代人普遍的异化。光怪陆离、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使现代人目迷五色、纵情享受,而商品化价值观念的普遍流行又使现代人冷漠疏离、焦虑紧张、失落彷徨。因价值失范、道德沦丧而造成现代人焦虑不安、空虚无聊、沉湎于物欲刺激及由此带来的众多精神、心理问题和身心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突出的病态现象。科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现代人精神家园贫瘠荒芜之鲜明对比,已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事实。

  佛法的弘扬应以契理契机为中心,把握时代的因缘而作对机的教化,这才是佛教现代化的真意。净慧法师说:

  佛教现代化是契机,是随缘;佛教化现代是契理,是不变。现代化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势利导。佛教始终应有深远超越的眼光,慈爱悲摄受现代人,作时代精神的航标;在适应潮流的同时,要引导潮流。因为现代文明的繁荣只是一种幻象,人类的心灵仍然在盲目地流浪,佛法能引导人们走上离苦得乐的幸福之道,使之回归到精神的家园。[42]

  现在佛教界强调提倡“人间佛教”,关注现实人生问题,正是契时机之举。但不能矫枉过正,忽略…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