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印。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31]

  由上可知,龍樹對于叁法印的檢證性,是放在普遍的層次上,而非供給已悟道的菩薩所專用。所以,由此增加了我們現代佛教徒對各種學說檢證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現代佛教特別需要叁法印作爲學習佛法的檢證原則,由于資訊的發達,各項學說充斥漫流于世間,許多似是而非的近佛言論,十分困惑現代佛教徒,使其尊重諸說而莫衷一是,而以叁法印作爲檢證原則,便有所依循。另外,由于社會很多人是通過氣功和文人所寫的所謂禅學書籍接觸佛學的,一部分人就因此成爲正信的佛教徒,但也有一部分人受到誤導,流爲“相似佛法”或“附法外道”。王雷泉先生認爲中國九十年代以來流行的“氣功熱”和“禅學熱”實際上正信佛教受到壓抑的産物。[32]因爲在佛教的宗教地位不堅挺的情況下,在“宗教是一種文化”的大旗下,佛教的部分內容通過氣功和文人禅之類形式表現出來。如近幾年活動十分猖狂的盧勝彥、清海無上師、以及在中國影響極大的“*輪功”[33],都是披著佛教的外衣,而從事外道的活動,如果一位佛教徒沒有自己的檢證原則,便會被這些邪魔外道所吸引。本世紀以來,太虛大師契理契機回應了中國佛教所遇到的挑戰,提出了“人生佛教”,以及後來印順法師提出的“人間佛教”,在最近幾年出現的“現代禅”、“安祥禅”、“生活禅”、“新佛家”等各種學說[34],議論紛纭,令人眼花缭亂。所以叁法印對于現代佛教徒來說,是學習佛法的根本原則,也是檢證各種學說的原則,只有對叁法印有了深入而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確理解與認識佛法,也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堅定自己的信仰。

  (二)叁法印是現代佛教徒的修證原則

  叁法印除了具備判斷佛法的價值意義以外,其真實性的深刻內涵,也是現代佛教徒的修證原則。佛陀的各項事迹及言行證明他是一個宗教實踐家,決不是純理論的哲學家,他所發現的“叁法印”真理,亦決非一種哲學,而是一項實際的修持方法,一種對治煩惱及實執的方便,從而得究竟解脫。如張澄基先生對諸法無我,有一個重要觀點:“無我論根本不是一個哲學主張,而是一種宗教行持之實踐方法”[35],對我們十分有啓發。現在佛教教內和教外的許多爭論,皆因爲將一些佛法的道理當作一個哲學問題來研究才發生的;如果開始了解佛教的許多道理只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與哲學問題甚至思想問題根本不相幹,則絕對不會發生佛學史上的那麼多爭論。

  印順法師在《佛學概論》中也特別專題論證了“叁法印的實踐性”,然後從一體兩面說明叁法印具備真實性與實踐性,他說:

  佛說叁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面解說,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實踐的過程。這叁者的深義,本是同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說此,或說彼,或說二印,或說叁印。如完備叁法印,依聲聞常道說,即先觀無常,由無常而觀無我,由無我而到涅槃,爲修行的次第過程。[36]

  印順法師進一步開發了叁法印的實踐性,揭顯其含義的深義,“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並且將叁法印的修行內容及次第,與原始佛教的叁解脫門結合起來,完成了叁法印的真實性到實踐性的修行的次第系統:(表略)

  在叁法印中,第叁印是前二印的果,那麼應該如何依叁法印來修行呢?《大智度論》對于實際的修行要領與內容,有較爲明確的敘述,首先對無常的修行,《大智度論》說:

  行者知叁界皆是有爲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爲一衆生于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37]

  凡是有爲法,皆是無常,《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38]無常就是變化不居,即是生而必滅的,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爲快樂,或以保持心境的平和的不苦不樂爲安穩。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穩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于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

  對于諸法無我的修習,在叁法印是至關重要的,因爲證得無我便能證得涅槃,如《大智度論》說:

  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39]

  我是主宰義,從有情自身來說,有情依蘊、處、界諸法而立的,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所以有情無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從外界來說,世間是無常的,但是對世間不說“苦”,因爲無情是沒有感受的。但是,世間萬物都是緣起而生,沒有不變的自性,即沒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這稱爲“法無我”。從實在、常住、獨存的意義說,有情是無我空的,諸法也是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

  所以,從叁法印的真實性跨越到實踐性,不僅能夠成爲判斷佛法的根據,此根據也是實踐的內容。也就是說:理論的內涵即是實踐的曆程,實踐的結果即是理論的指標。所以,從叁法印的實踐性,可以視爲現代佛法修證依循原則。

  (叁)叁法印是現代佛教的弘揚布教原則

  叁法印除了判斷是否爲佛法的檢證性,以及修行次第的實踐性之外,還具有一項特殊的性質,那就是“統一性”。此處所謂的“統一性”,是指叁法印的實際內涵,不必然一定是叁種,很可能因爲衆生或時代的根器及因緣,而有所不同,因此也形成了弘法布教上的適應性。

  在聲聞法中有四法印,即在叁法印外,加上“諸受是苦”,而大乘一般只講“一實相印”,這些都是因爲衆生的不同根性,而給予不同的解說。印順法師說:

  佛爲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但爲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叁法印。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爲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爲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叁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40]

  印順法師既保存了叁法印的真實性與實踐性,同時也肯定了大乘佛教思想弘揚真空了義的特質,特別是“從無生的深悟出發,澈見叁法印的一貫性”的見地。

  在叁法印中,由于凡是無常的,都是有爲法;而涅槃是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二者之間具有矛盾性。古來有些學派被這矛盾所困擾,或看重無常,認爲涅槃是在無常以外;或看涅槃,涅槃是常住的,從而忽視了無常。這樣,破壞了佛法的完整性、統一性。印順法師用“諸法無我”將二者統一起來,他說:

  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41]

  二法印既然是統一于空無我的諸法無我思想,那麼佛教思想的中心本懷,應該也就是空無我的思想。因此,從叁法印的統一性可以貫穿時空的因緣而直達佛法的重心。所以,現象界雖然有現起與還滅的現象,但是在如空無我的如幻意義上,卻能真正把握佛法中心思想,因此成爲弘揚佛法的現代布教原則。

  我們可以從上面的論述中得到一種啓示:弘揚佛法應當契理契機,這也是佛教現代化的原則。當今的人類進入了一個全球性的時代,本世紀的科技--工業文明的所有重大發現和成功,無論是宇航登月、DNA的發現,還是電腦的普及、微電腦的革命,無不具有全球性的影響。而由科技--一工業文明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生態危機、人口爆炸、能源問題乃至垃圾廢物的處理,也業已成爲全球性的問題。較之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能源問題、核戰危脅等外在的文明危機,現代人還經曆著一場更爲深層的、每時每刻的內在危機:這就是工業化時代以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工業化時代劇烈的社會變遷,使人們失去了往日的祥和甯靜,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使現代人疲于奔命、逐物沈迷,現代化的生産方式和社會結構造成了現代人普遍的異化。光怪陸離、日新月異的物質文明使現代人目迷五色、縱情享受,而商品化價值觀念的普遍流行又使現代人冷漠疏離、焦慮緊張、失落彷徨。因價值失範、道德淪喪而造成現代人焦慮不安、空虛無聊、沈湎于物欲刺激及由此帶來的衆多精神、心理問題和身心疾病,已成爲現代社會文化突出的病態現象。科技--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現代人精神家園貧瘠荒蕪之鮮明對比,已是現代文明的基本事實。

  佛法的弘揚應以契理契機爲中心,把握時代的因緣而作對機的教化,這才是佛教現代化的真意。淨慧法師說:

  佛教現代化是契機,是隨緣;佛教化現代是契理,是不變。現代化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因勢利導。佛教始終應有深遠超越的眼光,慈愛悲攝受現代人,作時代精神的航標;在適應潮流的同時,要引導潮流。因爲現代文明的繁榮只是一種幻象,人類的心靈仍然在盲目地流浪,佛法能引導人們走上離苦得樂的幸福之道,使之回歸到精神的家園。[42]

  現在佛教界強調提倡“人間佛教”,關注現實人生問題,正是契時機之舉。但不能矯枉過正,忽略…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