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法與情緒管理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以佛法的現代化與情緒管理爲契機,以《清淨道論》與唯識學的有關經論作爲佛法對情緒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緒的分類與特征,並且對情緒的形成原因進行考察。以戒、定、慧叁學作爲佛法對情緒管理的原則,並以此展開佛法對日常生活中常見情緒的管理;特別提出佛法的情色觀,以此關注現代社會的情欲問題,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從而,使佛法作爲東方的古老智慧與現代化的學科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溝通,隨緣展示佛法莊嚴的現代豐姿。
關鍵詞:《清淨道論》、情緒、情緒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情緒”這個詞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是太熟悉了。我們賴以生存于其間的世界就是一個情緒流布的世界。但是,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太缺乏深刻認識了。人的情緒,在社會生活中經常處于極爲敏感的前沿陣地;對自身情緒狀態有無強大的控製、調節能力,往往成爲衡量一個現代人是否具備適應社會能力、事業成功潛力以及博取生活縱深力(取得廣泛、深刻而又獨特的幸福生活及健康感受的能力)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標志。但是,對于情緒的管理--控製與調節,並不同于簡單的壓抑,這取決于一個人對人生價值觀總體把握的水平,取決于由生活閱曆和理論修養共同培養的情感質地,取決于處理自身與環境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藝術。
情緒是一個亘古而常新的問題,情緒管理則是全新的現代化學問。佛法作爲東方的古老智慧,在傳遞與演變的曆史時空中,一直有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則及引導衆生解脫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現代時空及衆生的根機與需求,讓佛法賦予正確的現代意義?所以,如何從佛法的智慧透露出佛法對情緒管理的關注以及可操作性,這是擺在現代佛法弘揚者的急須解決的問題。
我們依據佛法超越時空而不變本懷的原則,將佛法的真理運用于現代人的生活中,加強佛法對現代人生的關懷,使現代人能夠體會到佛法的清涼與智慧,隨緣展現出佛法莊嚴的現代豐姿。我們將從佛教經論中抉擇出佛法對情緒管理的超越性智慧,提出“佛教心理學”對現代心理學的回應,以《清淨道論》及唯識學經論作爲佛法分析情緒的材料,考察情緒的分類與特征,並且對情緒形成原因進行研究。進一步,我們討論佛法對情緒管理的總原則是什麼?並且,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緒,佛法又是如何對這些情緒進行管理?特別從《華嚴經》、《維摩诘經》出發,討論佛法的情色觀,關注現代社會突出的“情欲問題”,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爲現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從情緒管理學來說,目前世界上以卡耐基(Carnegie)的情緒管理最爲流行,他的許多觀點對我們進一步理解佛法情緒管理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在佛法現代化的觀點下,對許多具有焦點性的現代問題進行關注,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我們希望通過本文的寫作,能對佛法現代化進行側面的個案研究,使人們對“人間佛教”的研究能提到對現代化問題的具體關注上,具有抛磚引玉的作用。
二、佛法對情緒的分析
“要認識自己”,特爾斐阿波羅神殿上刻著這們的題辭,這是一切宗教哲學的基本課題,佛法中的“四谛”的“谛”即是對宇宙人生真理的認識。對于情緒,這是一個爲現代人們所不甚認識的必然王國;但在佛法,佛法的修行是以“心”爲中心,從凡夫心理的分析到改造,都進行詳細地考察,所以佛法對情緒的認識是詳細而全面的,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學家及情緒管理學家。我們將利用《清淨道論》及唯識學經論對情緒進行分析,並對其特征及形成原因進行考察。
1、什麼是情緒
什麼是情緒?按照通常的理解,情緒與情感密切相關。卡耐基先生引用《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從心理學的角度給情緒下的定義是:“情緒是一種不同于認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1]按照這樣的解釋,很明顯,當我們運用情緒這一詞時,它總會有一個含義是指個人的、主觀的情感,我們用愉快或不愉快、溫和或強烈,短暫或持久來描述它,同時注意,它對我們的行爲是防礙的還是促進的。美國心理學家德弗雷認爲情緒是由身體各部位發生變化而帶來的有機體的一種複雜狀態,在精神上,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和按某方式去行動的沖動;同時它也包含著生理的和行爲的變化。[2]所以,當我們對一種具體的情緒進行語言上的描述和解釋,總是用一個具體的實例。
從佛法來說,對我們心理活動的考察,從《阿含經》、部派佛教到唯識宗都有詳細的說明,通常唯識宗把我們的心理活動分爲五十一種,即是五十一個“心所”,但是按照上面對情緒的定義,我們認爲“五遍行”、“五別境”不屬于情緒,因爲它們屬于認知的範疇。在其他的心所中,一些是世間共有的情緒;另外是佛教所特有的情緒,就是在止觀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一般沒有修禅定的人是很難體驗到的。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說佛法中的“心所”相當于“情緒”,但是佛法的“情緒”概念的外延要比一般心理學上的“情緒”概念要廣,至于是否恰當,不敢定論。 2、佛法對情緒的分類
對于人類最基礎的情緒,卡耐基認爲是喜、怒、哀、樂等。根據強度的不同,喜又分爲滿意、愉快、歡樂、狂喜等;怒又分爲不滿、生氣、愠怒、激怒、大怒、暴怒等;哀有遺憾、失望、難過、悲傷、哀痛之分;懼則有奇怪、陌生、懼怕之分。這四種原情互相雜合,構成其它更爲豐富的情緒。如憤怒、恐懼與自尊雜合成嫉妒;既爲以前的成就高興又爲眼下的失意悲哀,于是有感慨的産生。[3]
在佛法中,《清淨道論》[4]認爲人的情緒最基本類型有六種,論中說:
性行有六種,即貪行、嗔行、癡行、信行、覺行、尋行。或有人說,由于貪等叁種的組合另成四種,同樣的由信等組合亦別成四種,如是以此八種和前六種合爲十四種。若依這種說法,則貪等和信等的組合也可成多種的。是故當知僅略爲六種性行。[5]
《解脫道論》對這六種情緒名爲:欲行、嗔恚行、癡行、信行、意行、覺行。[6]從這六種基本情緒擴展開來,可由貪、嗔、癡叁種情緒組合成貪嗔、貪癡、嗔癡、貪嗔癡四種情緒類型,同樣由信、覺、尋叁種情緒又可組合成信覺行、信尋行、覺尋行、信覺尋行另外四種情緒類型,如此八種與前六種合爲十四種,如果再將六種基本情緒進行組合又可成多種類型,這就爲每個人的情緒差異性提供了依據。同時,可以看出佛法對情緒的分析是以內在的心理狀態爲標准的。
在《清淨道論》中又對以上六種基本情緒進行歸納。在這六種基本情緒中,信爲不舍于有利的,貪爲不舍于不利的,貪行者若起善業時則信力強,以信近于貪德故,是故信行者爲貪行者同分。嗔行者若起善業時則慧力強,因慧近于嗔德故,嗔僅尋求不實的過失,而慧則尋求實在的過失;嗔以回避有情之態度爲用,慧以回避諸行之態度爲用,所以覺行者爲嗔行者的同分。癡行者欲令未生善法生起而精進時,常有甚多障礙的諸尋生起,以尋近于癡相故,癡因不能洞察所緣的對象所以動搖,而尋則以輕快思維故動搖,所以尋行者爲癡行者同分。[7]所以,《解脫道論》中說:“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癡行人覺行人成一。”[8]所以,我們又可以把六種基本情緒歸納爲叁種最基本情緒:貪、嗔、癡。
對于情緒的表現特征,《清淨道論》進行了具體、詳細地敘述,由六種基本情緒擴展開來,貪行者常谄、诳、慢、惡欲、大欲、不知足、淫欲熾盛、輕佻等,嗔行者常忿、恨、覆、惱、嫉、悭等,癡行者常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執取、固執等,信行者常施舍、欲見聖者、欲聞正法、多喜悅、不诳、不谄、信于可信樂之事等,覺行者常和藹、可爲善友、飲食知量、念正知、努力不眠、憂懼于可憂懼之事、有憂懼者的如理精勤等,尋行者常多言、樂衆、不喜爲善而努力、心不確定、夜熏(思惟)、日燃(實行)及追求彼此等法。[9]
對于各種具體情緒,在唯識學中的“五十一個心所”是分析得非常清楚的,所以我們將對“五十一個心所”進行分析,以此來說明佛法對情緒的分析,表列如下:(略)
上面的表中,因爲世間人也有慚愧,所以將慚、愧列入世間共有的情緒;而大隨煩惱屬于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障礙情緒,若無修禅定,便很難體會到這些情緒,所以列入佛教特有的情緒。
所以,佛教對情緒的分類,不但有與世間共同的部分,也有佛教特有的。這是因爲佛法的修行是在對心的內省中,以智慧觀照每一念心的生滅,所以能夠細致入微地觀察到各種情緒的變化。 3、佛法對情緒形成原因的考察
對于情緒形成原因,根據現代研究結果,情緒過程、情緒反應是在神經興
奮擴展到控製交感神經(調節心髒、呼吸器官、消化、內分泌腺活動)的皮質下中樞時發生。巴甫洛夫指出皮質下對情緒過程的作用,他說:
皮質下的神經節是重要的無條件反射或飲食、防禦、性等本能的中樞,因此它也是動物機體的主要外部活動的最寶貴的那一部分……皮質下對大腦半球皮質有正面的影響,是大腦半球的力量源泉。[10]
所以情緒反應力的根源是皮質下的活動,情緒的産生是發生在大腦皮質中的諸多過程的結果,而大腦皮質保證人的大腦對周圍現實(包括整個複雜的社會)精確的、相符的反映形式,因而形成情緒變化的物質基礎(人自身在社會生活進程中不斷變化)。所以,複雜的情緒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變化的結果和體現。
《清淨道論》中認爲有叁個原因影響人的貪、嗔、癡叁大基本情緒形成。[11](1)宿作爲因,據說因宿業的美好加行與多作淨業或從天上死後而生此世者成爲貪行者;因宿世多作斬、…
《論佛法與情緒管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