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爲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叁印來衡量。本文從佛法超越時空而不變本懷的特性出發,以叁法印作爲基點,提出叁法印作爲佛法的原則與要領,又是如何回應現代佛教及現代人生,對叁法印賦予新的诠釋及意義,使古老的智慧能夠給現實的世界帶來燦爛的光明,隨緣展現佛法莊嚴殊勝的現代豐姿。
關鍵詞:1、叁法印 2、無常 3、無我 4、空 5、涅槃
一、前言
叁法印,即是諸行無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諸法無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靜(1anta/ nirvqzam),是叁項根本的佛法,並可依此叁項義理的原則,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故稱爲“叁法印”。佛法是釋尊本著自己的自證,爲人類說法,提供了不共世間的正道。從“原始佛法”來說,佛法是不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學問的,而是從現實人生著手的正道,從正道的修行中得解脫。如《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說:
諸比丘!何謂如來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之中道?即八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1]
佛陀當時出現在印度,以東方的思維方式,所以理性是出發于現實,不是形而上的玄想。佛陀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理,開示了“先知法性,後知涅槃”的正法,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爲修行而自覺自覺知的。
佛教在印度、中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在教理上有很大的發展,但是佛法的特質也逐漸被弘揚者所忽視,尤其佛法作爲東方的智慧,其重現實的特性幾乎被人們忘記,佛法成爲鬼神、來世的宗教。本文從佛法是重現實的正法出發,以叁法印作爲基點,在經典與現代高僧、學者的啓迪下,提出叁法印作爲佛法的原則與要領又是如何回應現代佛教與現代人生,對叁法印賦予新的诠釋與意義,從而隨緣展現佛法莊嚴殊勝的現代豐姿。
叁法印在佛教思想體系中極其牽綿廣遠,在《阿含經》中佛陀經常宣說無常、苦、無我的正法[2];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在當時號稱佛學的百科全書[3],對佛學的名相及佛法義理的內涵都有詳細的解說及深入的辨析,其中對叁法印進行了十分全面的诠釋,並且對叁法印與一法印之間的同異進行了辨析。從對叁法印的現代诠釋來說,首先應推印順法師,他在《佛法概論》中揭示叁法印是“叁大理性的統一” [4],叁法印具有真實性、實踐性及“從無我貫徹一切”的統一性。同時,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5],以叁法印爲佛教研究法的原則,認爲叁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原則、普遍法則與最高法則。在《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一文中,印順法師說:
我的研究,是從“無常”“無我”著眼的,無常是時代先後的演變;“無我”是同時的影響關系。將時間空間結合起來看問題,看它爲什麼演變。[6]
因此可知,印順法師將叁法印視爲研究佛法的根本核心,也進一步說明了印順法師的思想體系。
另外,慧廣法師在他的大作《從無我空到達解脫》一書中[7],對于無我、空進行了詳細地研究,並且對如何從無我、空到達解脫提出有效的修行方法,對我們實踐叁法印給予了很好的指導。張澄基先生在其大作《佛學今诠》一書中,在第四章〈無我論〉中,用現代的語言及思想對無我進行了現代化的诠釋,並且對無我的實際修法進行了討論,他說:“無我原不是一個哲學主張,而是一個治療性的實踐方法。” [8]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見解對于我們進行叁法印的現代化诠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正是在這些現代高僧及學者卓見的啓發下,我們再依據《阿含經》及《大智度論》來討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诠釋叁法印對現代佛教徒在學佛的印證上、修行的依據上及弘法布教的原則上,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另外,叁法印作爲東方的古老智慧,我們依據佛法超越時空而不變本懷的原則,將叁法印的真理運用于現代人的生活中,加強佛法對現代人生的關懷,使現代人能夠體會到佛法的清涼與智慧。
佛法在傳遞與演變的曆史時空中,一直有一個重大的課題: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則及引導衆生解脫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現代時空及衆生的根機與需求,讓佛法賦予正確的現代意義?本文的寫作,正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探討能在這個課題上取得一種抛磚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多的有心人能從事這項工作。
二、叁法印與一法印
(一)略釋叁法印
叁法印是佛法的根本法則、普遍法則,也可說是最高法則,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叁印來衡量。印順法師說:“法是普遍的必然性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究竟正確的;依此叁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爲法印”。[9]如世間的國王具有印玺,才能證明是真正的國王;只有合乎叁法印的道理才是佛法。如《大智度論》中說:“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10]那麼叁法印都是哪叁種法印呢?在《雜阿含經》卷十中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11]
《雜阿含經》對叁法印只不過一種類似的說法,並且這句話在相應的巴利語系經典中並沒有見到[12]。在《大智度論》中才明確提出叁法印的概念,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
佛法印有叁種:一者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叁者寂滅涅槃。[13]
所以,叁法印即是諸行無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諸法無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靜(1anta/ nirvqzam)。這叁法爲什麼稱爲印呢?印是楷寫義,是真實故,一切論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壞;這真實義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大智度論》中說:
一切有爲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是佛法義。是叁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人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14]
叁法印是法性,即是客觀性,自然如此,無論佛出世不出世,都是如此,所以能稱爲印。
叁法印的名稱,除了上述叁法以外,也有在“諸行無常”下,加“諸受是苦”一句,這就成爲四法印了,《增一阿含經》便多次提到四法印。印順法師說:“苦,是覺者對于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叁法印就夠了”。[15]因爲無常的,所以是不可保信,不安隱的,也就是苦,所以平常只說“叁法印”。下面,就叁法印進行簡單的解釋。
1、諸行無常印
佛教根據緣起原理,認爲宇宙萬有(一切事物和思維概念)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行”是造作遷流義,指一切的有爲法。有爲法有生、異、滅叁相(或加住爲四相)相應,爲生異滅叁相作爲,刹那不停地在遷流變動,所以說爲行。如《大智度論》中說:
行者知叁界皆是有爲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爲一。衆生于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16]
“常”是恒時固實不變義,無常就說明諸有爲法上沒有這種固實不變性,所以無常,即是否定一切常義。
對于“無常”,佛經上提到有:一、刹那無常,謂一切有爲法,刹那之間,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二、相續無常,謂一切有爲法在一期相續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佛教不僅認爲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還認爲有其發展的過程,可分爲四個連續相承的階段或呈現爲四種相狀,稱爲“四相遷流”,即生、住、異、滅。一種事物和現象的生起稱爲“生”,形成後有其相對穩定性稱爲“住”,在相對穩定中又無時不在變異稱爲“異”,事物或現象在不斷變異中消滅稱爲“滅”。任何事物和現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遷流。但有時又將無常分爲:
一、衆生無常,指人生是無常的,也有生、住、異、滅四相,表現爲生、老、病、死。
二、世界無常,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後歸于消滅。
叁、諸念無常,指人們思維概念都是瞬息萬變的,即念念生滅。佛教的無常學說主要是反對當時婆羅門教主張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論而提出的。
因爲一切有爲法的存在,當體就是因緣和合而有的生滅法,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刹那遷流相續的顯現,所以總說它爲諸行無常。但是,衆生卻在主現妄情意識上執以爲常的,如來爲了破除衆生這種錯誤的妄執,就有爲法現實事變的規律,說明它是變的,無常的。因此,以諸行無常一印印定一切有爲法相,使衆生聽聞了這一法印,從實執的迷網中解脫出來,對于無常的叁界業果不生貪著,而發起出離生死趣求解脫的向上心。
2、諸法無我印
一切法的顯現,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是諸法存在的規律。淨法是清淨因緣和合的組成,染法是雜染因緣和合的組成,染淨法中,無論是色法,還是心心所等法,都沒有實性的可以主宰自在的我體。如《大智度論》中說:
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17]
佛教的無我學說是針對婆羅門教的有我論而提出的。婆羅門教認爲大梵天是宇宙萬…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