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的主宰,張澄基先生認爲梵具有四項要素:

  (一)爲真實之存在(true Being);(二)爲不依他之獨立自存實體(An independent,Self-existing entity);(叁)爲不改變、不死亡之遍滿心識,具有無限和無休止之大樂;(四)爲萬法之基礎和依柱,爲宇宙之根,解脫之源。[18]

  婆羅門教于是認爲普通經驗界的小我只是大我(Qtman)之一部分,此小我具有各種迷執煩惱,因此而有生死流轉之苦痛,等到小我融入大我而證入宇宙心後則達成解脫。

  佛教的無我論所破的不但是婆羅門教梵或大我的思想,而最主要的是那執著無常變滅複合之五蘊爲一常住、永恒、獨立之“我的個體”。所以,“我”的定義是:那永恒、不變、獨一和自主之不與他共之個體,“我”必須具備四個特性:即永恒、不變、獨一和自主。[19]常人把“我”認爲一不變獨一的整體,實在是一種錯覺,稍加觀察即發覺其謬妄。所謂“我”者,不過是把刹那變滅的五蘊(五種生理和心理的複合假體-色、受、想、行、識)臆想常住、獨一的“我”而已,而五蘊根本上不是“我”。[20]

  衆生由于妄執有能夠主宰自在的我體,因此起自體的愛執,由自體愛執生起欲貪等種種煩惱,造業受果,輪回不息。所以自體的我愛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本,假若能覺破這我體實無,則自體愛不生,沒有自體愛,則能不爲欲境纏縛,斷除煩惱而得解脫。反之,我愛執生,則境界愛起而流轉生死,所以雖有第一個無常法印,可以打破境界愛,若不了解無我法印,有自體愛在內心裏作怪,仍不能解脫境界的貪求。所以不覺知無我,煩惱決不能斷,生死也不能了。因此如來以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印定我體沒有,而說諸法無,使衆生悟得我空而引生無我的智慧,破除生死根本的我執,是爲第二法印。

  3、涅槃寂靜印

  涅槃翻爲寂滅,它的含義很廣,這裏是指由智慧的簡擇力而證得擇滅無爲,體相寂靜,爲永久安穩、淨妙無擾的境界。如《大智度論》中說:

  寂滅者是涅槃,叁毒叁衰火滅故,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21]

  衆生內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于境不知無常,因而起惑造業,流轉生死,招來虛妄幻化的生老病死,憂喜悲歡等種種的擾惱亂動。由于聽聞了第一法印,了知無常的道理;聽聞了第二法印,了知我相本空,如是我愛執不起,則內無我相。《雜阿含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22]外被不境界所擾,我空慧起,叁毒永盡,解脫了生死輪回的苦惱動亂,而證得寂靜安甯的涅槃,唯這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靜無擾的境界,所以說涅槃寂靜。

  (二)叁法印與一法印的關系

  一法印就是大乘一實相印,就是諸法圓滿真實的理體,離言诠,絕對待,平等一如,無二無別,遠離一切虛妄的無相之相。如《思益梵天所問經》中說:“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23]實相是諸佛自內親證的圓滿究竟的真理,是諸法本具的真實相,如來欲令一切有情皆能證會,就如其所證而以種種的名言來顯示它,如諸經論中所說的空性、無我、真如、法界、法性、一乘、中道、圓成實、勝義谛等等,名相雖然不同,但無非是顯示這諸法平等一味的實相。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實相離言,如來說空,說有,說真如、法界、菩提、涅槃等名言,都是借權顯實的假說言辭,皆非究竟;雖然不是究竟,如果不假借言說顯示,又沒有更好的方便可以令衆生悟入真實相。所以,以一實相爲依,隨順衆生的根器,演出無量的教法,說出種種不同的法門,橫說豎說,淺說深說,廣說略說,都是借方便引導悟入實相。

  平常都會說:小乘叁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雖然似乎如此,實際上不然。《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實多說叁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實多說一法印,但是實際上叁法印是叁乘人的共修法門。因爲叁乘人都必須觀修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理觀,才能發起出離生死的向上心,乃至于知無常的緣故而發起救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以期成佛證得圓滿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大乘的一實相印,也是叁法的究竟所依,叁法印無非是依一實相印的叁方面分別的解釋而已,所以叁法印與一法印,並不相違。如《大智度論》中說:

  問曰: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诃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叁實?答曰:佛說叁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谛。複次,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24]

  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什麼兩樣。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爲無常;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爲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爲涅槃。如果真能得到無我智,真能體證到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叁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如印順法師說:

  由于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爲無常相……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有無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衆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有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這樣,相續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叁法印即叁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于叁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25]

  從以上的論述可知,叁法印可貫通爲一實相印,叁法印是一實相印的叁方面分別的解釋而已。叁法印與一法印,並不相違背,表現了佛法本無大小,真理是平等一如的。

  叁、叁法印與現代佛教

  大約從本世紀初葉開始,中國文化受到異域文化的沖擊,中國佛教即出現了所謂“現代”與“傳統”、“革新”與“保守”的分野。在一般人的認知裏,“現代派”是改革、激進的,“傳統派”是消極、保守的。在曆史洪流的激蕩下,此二者壁壘日趨森嚴,甚或發生一些碰撞、糾葛。有些人一旦思維中國佛教發展的趨向,就慣于將視野窠臼在“傳統”與“現代”的二難中,或流于一邊,或莫知所從。其實,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遠是現代的,是當下的。[26]佛陀的教法都是應機施設的,佛教不應該有現代與傳統的分別,佛教應該永遠契合當時、當地社會人心的因緣形勢而新之又新,新新不已,引導人們如何在當下離苦得樂。近代太虛大師論述此一問題至爲深刻,他在《新興與融貫》一文中講到:

  平常所說新,乃對舊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勝義中無新無舊……。然依佛法契理契機的契機原則,以佛法適應這現代的思想潮流及將來的趨勢上,在一個區域之中,一個時代裏面,適應其現在的將來的生活,則有一種新的意義,便是契機的意思。根據佛法的真理,去適應時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時代性的色彩,隨時代以發揚佛法之教化作用。[27]

  我們在這種理路的啓發下,緊扣契理契機這一中心,把握時代的因緣而作對機的教化,這才是佛教現代化的真意。

  我們所討論的“叁法印與現代佛教”正是從太虛大師的理路出發,圍繞契理契機這個中心,討論叁法印作爲佛法的原則與要領,對現代佛教所具有新的指導意義。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中揭示出叁法印的現代意義涵蓋叁個層面,即是“叁大理性的統一”:叁法印的真實性、叁法印的實踐性以及“從無我貫徹一切”的統一性。黃連忠在印順法師的基礎上提出叁大原則:從法印的真實性探討學習佛法的檢證原則,從實踐性確立修證佛法的依循原則,從統一性開展弘揚佛法的布教原則。[28]我們將在黃氏的基礎上,詳細討論叁法印對現代佛教的檢證原則、修證的依循原則、弘揚布教原則。

  (一)叁法印是現代佛教的檢證原則

  叁法印是用來衡量佛法的是否究竟,對于現代佛教來說,尤其顯得重要。《大智度論》說:

  是叁印,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說,亦無能轉諸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壞。假使人能傷虛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壞。聖人知是叁種法相,于一切依止邪見各各鬥爭處得離。譬如有目人,見群盲爭種種色相,愍而笑之,不與共爭。[29]

  叁法印是佛法真實的意義,是諸法的法性,是客觀存在的真實,象征絕對的真理,所以一切論議師所不能壞,這就是叁法印的真實性。如果有人知道叁法印的叁種法相,就能在邪見與是非對錯的意識鬥爭裏,得到遠離而有清淨的見解,所以能做爲佛法檢證的標准與依據。

  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在《大智度論》的影響下,對叁法印的真實性進行了诠釋,他說:“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究竟正確的,依此叁者來印證佛法”。[30]印順法師在叁法印的客觀真實性與不可變異性的基礎上,特別說明法印的“判斷性”與“印證性”,從而構造了叁法印的客觀檢證性與價值判斷性。

  或許有人會懷疑:叁法印雖是客觀存在的真實,但它是聖人悟到發現的真理,我們凡夫能夠使用它檢證佛法嗎?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複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叁種法印:一者,一切有爲生法無常等印;二者,一切法無我印;叁者,涅槃實…

《論叁法印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