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本文从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特性出发,以三法印作为基点,提出三法印作为佛法的原则与要领,又是如何回应现代佛教及现代人生,对三法印赋予新的诠释及意义,使古老的智慧能够给现实的世界带来灿烂的光明,随缘展现佛法庄严殊胜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1、三法印 2、无常 3、无我 4、空 5、涅槃
一、前言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诸法无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静(1anta/ nirvqzam),是三项根本的佛法,并可依此三项义理的原则,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为“三法印”。佛法是释尊本着自己的自证,为人类说法,提供了不共世间的正道。从“原始佛法”来说,佛法是不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学问的,而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的修行中得解脱。如《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说:
诸比丘!何谓如来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所资之中道?即八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
佛陀当时出现在印度,以东方的思维方式,所以理性是出发于现实,不是形而上的玄想。佛陀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理,开示了“先知法性,后知涅槃”的正法,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槃寂灭。涅槃不落有无,不是意识语言所可表示,为修行而自觉自觉知的。
佛教在印度、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在教理上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佛法的特质也逐渐被弘扬者所忽视,尤其佛法作为东方的智慧,其重现实的特性几乎被人们忘记,佛法成为鬼神、来世的宗教。本文从佛法是重现实的正法出发,以三法印作为基点,在经典与现代高僧、学者的启迪下,提出三法印作为佛法的原则与要领又是如何回应现代佛教与现代人生,对三法印赋予新的诠释与意义,从而随缘展现佛法庄严殊胜的现代丰姿。
三法印在佛教思想体系中极其牵绵广远,在《阿含经》中佛陀经常宣说无常、苦、无我的正法[2];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在当时号称佛学的百科全书[3],对佛学的名相及佛法义理的内涵都有详细的解说及深入的辨析,其中对三法印进行了十分全面的诠释,并且对三法印与一法印之间的同异进行了辨析。从对三法印的现代诠释来说,首先应推印顺法师,他在《佛法概论》中揭示三法印是“三大理性的统一” [4],三法印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及“从无我贯彻一切”的统一性。同时,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5],以三法印为佛教研究法的原则,认为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普遍法则与最高法则。在《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一文中,印顺法师说:
我的研究,是从“无常”“无我”著眼的,无常是时代先后的演变;“无我”是同时的影响关系。将时间空间结合起来看问题,看它为什么演变。[6]
因此可知,印顺法师将三法印视为研究佛法的根本核心,也进一步说明了印顺法师的思想体系。
另外,慧广法师在他的大作《从无我空到达解脱》一书中[7],对于无我、空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且对如何从无我、空到达解脱提出有效的修行方法,对我们实践三法印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张澄基先生在其大作《佛学今诠》一书中,在第四章〈无我论〉中,用现代的语言及思想对无我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并且对无我的实际修法进行了讨论,他说:“无我原不是一个哲学主张,而是一个治疗性的实践方法。” [8]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见解对于我们进行三法印的现代化诠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是在这些现代高僧及学者卓见的启发下,我们再依据《阿含经》及《大智度论》来讨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诠释三法印对现代佛教徒在学佛的印证上、修行的依据上及弘法布教的原则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另外,三法印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将三法印的真理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加强佛法对现代人生的关怀,使现代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清凉与智慧。
佛法在传递与演变的历史时空中,一直有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则及引导众生解脱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现代时空及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让佛法赋予正确的现代意义?本文的写作,正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探讨能在这个课题上取得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更多的有心人能从事这项工作。
二、三法印与一法印
(一)略释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法则、普遍法则,也可说是最高法则,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印顺法师说:“法是普遍的必然性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9]如世间的国王具有印玺,才能证明是真正的国王;只有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才是佛法。如《大智度论》中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10]那么三法印都是哪三种法印呢?在《杂阿含经》卷十中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11]
《杂阿含经》对三法印只不过一种类似的说法,并且这句话在相应的巴利语系经典中并没有见到[12]。在《大智度论》中才明确提出三法印的概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
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13]
所以,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诸法无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静(1anta/ nirvqzam)。这三法为什么称为印呢?印是楷写义,是真实故,一切论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坏;这真实义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大智度论》中说:
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佛法义。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人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14]
三法印是法性,即是客观性,自然如此,无论佛出世不出世,都是如此,所以能称为印。
三法印的名称,除了上述三法以外,也有在“诸行无常”下,加“诸受是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增一阿含经》便多次提到四法印。印顺法师说:“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够了”。[15]因为无常的,所以是不可保信,不安隐的,也就是苦,所以平常只说“三法印”。下面,就三法印进行简单的解释。
1、诸行无常印
佛教根据缘起原理,认为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行”是造作迁流义,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法有生、异、灭三相(或加住为四相)相应,为生异灭三相作为,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说为行。如《大智度论》中说: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16]
“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无常就说明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固实不变性,所以无常,即是否定一切常义。
对于“无常”,佛经上提到有:一、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上有生、住、异、灭的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称为“四相迁流”,即生、住、异、灭。一种事物和现象的生起称为“生”,形成后有其相对稳定性称为“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为“异”,事物或现象在不断变异中消灭称为“灭”。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迁流。但有时又将无常分为:
一、众生无常,指人生是无常的,也有生、住、异、灭四相,表现为生、老、病、死。
二、世界无常,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
三、诸念无常,指人们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即念念生灭。佛教的无常学说主要是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因为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刹那迁流相续的显现,所以总说它为诸行无常。但是,众生却在主现妄情意识上执以为常的,如来为了破除众生这种错误的妄执,就有为法现实事变的规律,说明它是变的,无常的。因此,以诸行无常一印印定一切有为法相,使众生听闻了这一法印,从实执的迷网中解脱出来,对于无常的三界业果不生贪著,而发起出离生死趣求解脱的向上心。
2、诸法无我印
一切法的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净法是清净因缘和合的组成,染法是杂染因缘和合的组成,染净法中,无论是色法,还是心心所等法,都没有实性的可以主宰自在的我体。如《大智度论》中说: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17]
佛教的无我学说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是宇宙万…
《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