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法與情緒管理▪P2

  ..續本文上一頁殺、縛、怨等的行爲或從地獄及龍界死後而生此世者成爲嗔行者;因宿世多飲酒及缺乏多聞與問究或由畜生界死後而生此界者成癡行者。(2)四界爲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爲癡行者,火界風界重的成爲嗔行者,若一切平等者則成貪行者。(3)病素爲因,在諸病素之中,痰增長成貪行者,風增長成癡行者,或者以痰增長爲癡行者,風增長爲貪行者。

  其實,《清淨道論》對人類的情緒形成原因考察是全面細致的,“宿作爲因”指出了有些情緒是由過去世的業力及習氣影響,“四界爲因”與“病素爲因”指出人的身體素質與身體狀態對情緒的影響,如我國中醫認爲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若在身體強壯時情緒會比較好,如果有病情緒馬上就會低落,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同時,《清淨道論》還舉出二十二根對情緒的影響,二十二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2]

  二十二根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淨色根,能夠引發六識,對于了別所緣境有增上的作用,《俱舍論》中說:

  了自境增上,總立于六根……眼等五根于能了別各別境識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爲根。[13]

  前六根中,眼等五根對于了別色等五境有增上的作用;第六意根,對了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所緣境有增上作用。而作爲情緒來說,雖然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産生的一種內心體驗,但情緒並不是由客觀事物或需要直接、機械地決定的。許多研究表明,産生情緒的根本條件是評價,即當客觀事物作用于人以及各種需要與人發生聯系時,人通過認知活動會對客觀事物進行判斷和評價(即是了別認識),由此産生各種情緒反應。所以,分別或認知過程是産生情緒的基礎,同樣的事物對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時間、情景等條件下出現,就可能被做出不同的評價和判斷,從而産生不同的情緒。所以,如果進行情緒管理,就要從認知過程著手,它爲人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行動方法。

  對于男女二根,《清淨道論》認爲女根和男根的作用是“處置男女的形狀、相貌、態度及行動的方式”[14],《俱舍論》中說:

  從身複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爲女性;男身形類、音聲、作業、志樂不同,名爲男性。二性差別由女男根故,說女男根于二性增上。[15]

  對于女男二根,根據近代人的研究成果,認爲二根是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由于二根的差別,形成不同的情緒特征,這與現代醫學認爲二激素會影響人的志趣與情緒是一致的。對于女人和男人的各自特性,古今論述很多,臺灣星雲法師說:

  男人遇到困難的事情,能夠力排艱巨,勇往直前,表現勇者的氣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謙遜,化幹戈于祥和之間,有時也是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創造性、冒險性,女人的隨順、圓融,有時可彌補男人的魯莽造次,彼此相輔相成。男人比較粗犷、豪放,女人細膩、周全,是男人成功立業的助緣。男人長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剛強,女人普遍溫柔。[16]

  正因爲男人與女人的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情,情緒也就不同。

  命根的差異表現爲個人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存意志是否頑強,它影響個人的情緒。生命力旺盛的人對生活有堅定的信念,對于生活中的壓力有一種頑強的抵抗力,所以在情緒上的表現完全不同于那些膽小怕事的人。

  五受根是苦、樂、憂、喜、舍五種感受,苦、樂、舍是由六根和六塵引起,是六根“接觸外境的當時”發生;憂、喜是由意根引起,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俱舍論》中說:

  于雜染中,樂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經說:于樂受貪隨增,于苦受嗔隨增,于不苦不樂受無明隨增故。[17]

  所以,五受根能影響個人的情緒特征。

  至于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與叁無漏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我們凡夫對情緒管理的保證,也是說明聖人的情緒區別于凡夫情緒的標志。如《清淨道論》中說:

  未知當知根的作用,是斷除(身見、疑、戒禁取)叁結,並使其相應的(心、心所法)趨向于如是的舍斷。已知根的作用是減少及舍斷欲貪與嗔恚等,並使其俱生的(心、心所法)亦受自己的影響。具知根的作用是舍斷一切作用的熱望,及使其相應的(心、心所法)趨向于不死(涅槃)。[18]

  可以看出,叁無漏根是我們情緒管理的最高目標,也就是聖人的完美情緒。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佛法對情緒的分類不但突出世間的共性,也表現出佛教特有的情緒;對情緒形成原因的考察,佛法不僅突出情緒形成的物質基礎,而且也從精神上給予了關注,使我們了解到情緒的形成不僅是一種物質因素,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因素,這樣對進行情緒管理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論佛法與情緒管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