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与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情绪”这个词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是太熟悉了。我们赖以生存于其间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太缺乏深刻认识了。人的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状态有无强大的控制、调节能力,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备适应社会能力、事业成功潜力以及博取生活纵深力(取得广泛、深刻而又独特的幸福生活及健康感受的能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情绪的管理--控制与调节,并不同于简单的压抑,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由生活阅历和理论修养共同培养的情感质地,取决于处理自身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艺术。

  情绪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问题,情绪管理则是全新的现代化学问。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在传递与演变的历史时空中,一直有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则及引导众生解脱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现代时空及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让佛法赋予正确的现代意义?所以,如何从佛法的智慧透露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关注以及可操作性,这是摆在现代佛法弘扬者的急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将佛法的真理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加强佛法对现代人生的关怀,使现代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清凉与智慧,随缘展现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我们将从佛教经论中抉择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超越性智慧,提出“佛教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回应,以《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作为佛法分析情绪的材料,考察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形成原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我们讨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总原则是什么?并且,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绪,佛法又是如何对这些情绪进行管理?特别从《华严经》、《维摩诘经》出发,讨论佛法的情色观,关注现代社会突出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为现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从情绪管理学来说,目前世界上以卡耐基(Carnegie)的情绪管理最为流行,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佛法情绪管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佛法现代化的观点下,对许多具有焦点性的现代问题进行关注,是“人间佛教”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对佛法现代化进行侧面的个案研究,使人们对“人间佛教”的研究能提到对现代化问题的具体关注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佛法对情绪的分析

  “要认识自己”,特尔斐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们的题辞,这是一切宗教哲学的基本课题,佛法中的“四谛”的“谛”即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认识。对于情绪,这是一个为现代人们所不甚认识的必然王国;但在佛法,佛法的修行是以“心”为中心,从凡夫心理的分析到改造,都进行详细地考察,所以佛法对情绪的认识是详细而全面的,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学家及情绪管理学家。我们将利用《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对情绪进行分析,并对其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1、什么是情绪

  什么是情绪?按照通常的理解,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卡耐基先生引用《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1]按照这样的解释,很明显,当我们运用情绪这一词时,它总会有一个含义是指个人的、主观的情感,我们用愉快或不愉快、温和或强烈,短暂或持久来描述它,同时注意,它对我们的行为是防碍的还是促进的。美国心理学家德弗雷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各部位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有机体的一种复杂状态,在精神上,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按某方式去行动的冲动;同时它也包含着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2]所以,当我们对一种具体的情绪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和解释,总是用一个具体的实例。

  从佛法来说,对我们心理活动的考察,从《阿含经》、部派佛教到唯识宗都有详细的说明,通常唯识宗把我们的心理活动分为五十一种,即是五十一个“心所”,但是按照上面对情绪的定义,我们认为“五遍行”、“五别境”不属于情绪,因为它们属于认知的范畴。在其他的心所中,一些是世间共有的情绪;另外是佛教所特有的情绪,就是在止观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一般没有修禅定的人是很难体验到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佛法中的“心所”相当于“情绪”,但是佛法的“情绪”概念的外延要比一般心理学上的“情绪”概念要广,至于是否恰当,不敢定论。   2、佛法对情绪的分类

  对于人类最基础的情绪,卡耐基认为是喜、怒、哀、乐等。根据强度的不同,喜又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怒又分为不满、生气、愠怒、激怒、大怒、暴怒等;哀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之分;惧则有奇怪、陌生、惧怕之分。这四种原情互相杂合,构成其它更为丰富的情绪。如愤怒、恐惧与自尊杂合成嫉妒;既为以前的成就高兴又为眼下的失意悲哀,于是有感慨的产生。[3]

  在佛法中,《清净道论》[4]认为人的情绪最基本类型有六种,论中说: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嗔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或有人说,由于贪等三种的组合另成四种,同样的由信等组合亦别成四种,如是以此八种和前六种合为十四种。若依这种说法,则贪等和信等的组合也可成多种的。是故当知仅略为六种性行。[5]

  《解脱道论》对这六种情绪名为: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6]从这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可由贪、嗔、痴三种情绪组合成贪嗔、贪痴、嗔痴、贪嗔痴四种情绪类型,同样由信、觉、寻三种情绪又可组合成信觉行、信寻行、觉寻行、信觉寻行另外四种情绪类型,如此八种与前六种合为十四种,如果再将六种基本情绪进行组合又可成多种类型,这就为每个人的情绪差异性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以看出佛法对情绪的分析是以内在的心理状态为标准的。

  在《清净道论》中又对以上六种基本情绪进行归纳。在这六种基本情绪中,信为不舍于有利的,贪为不舍于不利的,贪行者若起善业时则信力强,以信近于贪德故,是故信行者为贪行者同分。嗔行者若起善业时则慧力强,因慧近于嗔德故,嗔仅寻求不实的过失,而慧则寻求实在的过失;嗔以回避有情之态度为用,慧以回避诸行之态度为用,所以觉行者为嗔行者的同分。痴行者欲令未生善法生起而精进时,常有甚多障碍的诸寻生起,以寻近于痴相故,痴因不能洞察所缘的对象所以动摇,而寻则以轻快思维故动摇,所以寻行者为痴行者同分。[7]所以,《解脱道论》中说:“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8]所以,我们又可以把六种基本情绪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情绪:贪、嗔、痴。

  对于情绪的表现特征,《清净道论》进行了具体、详细地叙述,由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贪行者常谄、诳、慢、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炽盛、轻佻等,嗔行者常忿、恨、覆、恼、嫉、悭等,痴行者常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等,信行者常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谄、信于可信乐之事等,觉行者常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念正知、努力不眠、忧惧于可忧惧之事、有忧惧者的如理精勤等,寻行者常多言、乐众、不喜为善而努力、心不确定、夜熏(思惟)、日燃(实行)及追求彼此等法。[9]

  对于各种具体情绪,在唯识学中的“五十一个心所”是分析得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们将对“五十一个心所”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佛法对情绪的分析,表列如下:(略)

  上面的表中,因为世间人也有惭愧,所以将惭、愧列入世间共有的情绪;而大随烦恼属于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情绪,若无修禅定,便很难体会到这些情绪,所以列入佛教特有的情绪。

  所以,佛教对情绪的分类,不但有与世间共同的部分,也有佛教特有的。这是因为佛法的修行是在对心的内省中,以智慧观照每一念心的生灭,所以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各种情绪的变化。   3、佛法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

  对于情绪形成原因,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情绪过程、情绪反应是在神经兴

  奋扩展到控制交感神经(调节心脏、呼吸器官、消化、内分泌腺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时发生。巴甫洛夫指出皮质下对情绪过程的作用,他说:

  皮质下的神经节是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或饮食、防御、性等本能的中枢,因此它也是动物机体的主要外部活动的最宝贵的那一部分……皮质下对大脑半球皮质有正面的影响,是大脑半球的力量源泉。[10]

  所以情绪反应力的根源是皮质下的活动,情绪的产生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诸多过程的结果,而大脑皮质保证人的大脑对周围现实(包括整个复杂的社会)精确的、相符的反映形式,因而形成情绪变化的物质基础(人自身在社会生活进程中不断变化)。所以,复杂的情绪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变化的结果和体现。

  《清净道论》中认为有三个原因影响人的贪、嗔、痴三大基本情绪形成。[11](1)宿作为因,据说因宿业的美好加行与多作净业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贪行者;因宿世多作斩、…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