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杀、缚、怨等的行为或从地狱及龙界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嗔行者;因宿世多饮酒及缺乏多闻与问究或由畜生界死后而生此界者成痴行者。(2)四界为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为痴行者,火界风界重的成为嗔行者,若一切平等者则成贪行者。(3)病素为因,在诸病素之中,痰增长成贪行者,风增长成痴行者,或者以痰增长为痴行者,风增长为贪行者。
其实,《清净道论》对人类的情绪形成原因考察是全面细致的,“宿作为因”指出了有些情绪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及习气影响,“四界为因”与“病素为因”指出人的身体素质与身体状态对情绪的影响,如我国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若在身体强壮时情绪会比较好,如果有病情绪马上就会低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同时,《清净道论》还举出二十二根对情绪的影响,二十二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2]
二十二根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净色根,能够引发六识,对于了别所缘境有增上的作用,《俱舍论》中说: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13]
前六根中,眼等五根对于了别色等五境有增上的作用;第六意根,对了别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缘境有增上作用。而作为情绪来说,虽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但情绪并不是由客观事物或需要直接、机械地决定的。许多研究表明,产生情绪的根本条件是评价,即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以及各种需要与人发生联系时,人通过认知活动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即是了别认识),由此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所以,分别或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基础,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情景等条件下出现,就可能被做出不同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如果进行情绪管理,就要从认知过程着手,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法。
对于男女二根,《清净道论》认为女根和男根的作用是“处置男女的形状、相貌、态度及行动的方式”[14],《俱舍论》中说:
从身复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不同,名为男性。二性差别由女男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15]
对于女男二根,根据近代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二根是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由于二根的差别,形成不同的情绪特征,这与现代医学认为二激素会影响人的志趣与情绪是一致的。对于女人和男人的各自特性,古今论述很多,台湾星云法师说:
男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巨,勇往直前,表现勇者的气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谦逊,化干戈于祥和之间,有时也是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创造性、冒险性,女人的随顺、圆融,有时可弥补男人的鲁莽造次,彼此相辅相成。男人比较粗犷、豪放,女人细腻、周全,是男人成功立业的助缘。男人长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刚强,女人普遍温柔。[16]
正因为男人与女人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情绪也就不同。
命根的差异表现为个人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存意志是否顽强,它影响个人的情绪。生命力旺盛的人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对于生活中的压力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在情绪上的表现完全不同于那些胆小怕事的人。
五受根是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苦、乐、舍是由六根和六尘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的当时”发生;忧、喜是由意根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俱舍论》中说:
于杂染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说: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嗔随增,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17]
所以,五受根能影响个人的情绪特征。
至于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与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我们凡夫对情绪管理的保证,也是说明圣人的情绪区别于凡夫情绪的标志。如《清净道论》中说:
未知当知根的作用,是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结,并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向于如是的舍断。已知根的作用是减少及舍断欲贪与嗔恚等,并使其俱生的(心、心所法)亦受自己的影响。具知根的作用是舍断一切作用的热望,及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向于不死(涅槃)。[18]
可以看出,三无漏根是我们情绪管理的最高目标,也就是圣人的完美情绪。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佛法对情绪的分类不但突出世间的共性,也表现出佛教特有的情绪;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佛法不仅突出情绪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从精神上给予了关注,使我们了解到情绪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物质因素,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因素,这样对进行情绪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