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恒強
內容提要
原始佛教之中道以十二緣起爲根本理論,以八正道爲實踐內容。佛陀基于十二緣起,遠離種種邊見,不取不著。佛陀說無常破斥常見,也說涅槃是常而不偏執無常;佛陀說輪回破斥斷見,也說漏盡解脫而不偏執不斷,以此確立常斷中道正見。佛陀依真實說有說無,說有知爲緣起有,因此不執有,也不起增益而生常見;說無說空知爲緣起滅、常恒不變異法空,因此不執無、不執空,也不起減損而生斷見、生頑空,以此確立有無中道正見。佛陀說無我破斥世人與外道的有常我見,但又不執無見、不墮斷見;又說假名我破斥外道斷滅的無我見,但又不執有見、不墮常見,以此確立無我中道正見。佛陀又立足于八正道,貼近現實生活,注重事項差別,安立修道次第。世俗欲樂與外道苦行爲佛陀所呵斥,但有些能斷惡修善、盡有漏成無漏的欲樂與苦行則爲佛陀所贊歎,以此確立苦樂中道正行。外道中有人基于種種邪見否認精進,佛陀則強調精進,但除了不懈努力外,還應當不急不緩、不取不著,另外還要方法得當、會善加運用,以此確立精進中道正行。佛教爲了自利,以智慧出世求解脫,但出世而不離世;佛教爲了利他,以大悲在世度衆生,但在世而不著世,以此確立世出世中道正行。佛陀又將十二緣起之教理與八正道之實踐總結爲四聖谛,中道的價值就在于以此確立如實正見、營造健康生活、直指究竟解脫,而成就種種世間、出世間利益。
【關鍵詞】 原始佛教 中道
說明:
一、 本文引用的漢傳佛教經典、經名及編號均錄自通用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引用的南傳佛教經典、經名及編號均錄自臺灣元享寺翻譯的《南傳大藏經》。
二、其中漢傳佛教經典:
《雜·二八七經》,是表示漢傳《大正藏》之《雜阿含經》總第二八七經。
《中·叁〇·象迹喻經》,是表示漢傳《大正藏》之《中阿含經》總第叁〇經,經名爲《象迹喻經》。
《增·力品·第四經》,是表示《大正藏》之《增一阿含經》中《力品》的第四經。
《長·叁○·世紀經》,是表示《大正藏》之《長阿含經》總第叁○經,經名爲《世紀經》。
《別譯雜·一九五經》,是表示《大正藏》之《別譯雜阿含經》總第一九五經。
叁、其中南傳佛教經典:
《VP.Cū.11.五百〔結集〕犍度》,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中《律藏》之《小品》第11《五百〔結集〕犍度》。其中VP爲Vinaya pitaka(律藏)的縮寫,Cū爲Cūlavagga(小品)的縮寫。
《D.1.梵網經》,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之《長部》總第1經,經名爲《梵網經》。其中D爲Dīgha-nikāya(長部)的縮寫。
《M.3. 法嗣經》,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之《中部》總第3經,經名爲《法嗣經》。其中M爲Majjhima-nikāya(中部)的縮寫。
《A.4.45. 赤馬〔天子〕》,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之《增支部》第4集中的第45經,經名爲《赤馬〔天子〕》。其中A爲Anguttara-nikāya(增支部)的縮寫。
《S.12.15.迦旃延氏》,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之《相應部》第12相應中的第15經,經名爲《迦旃延氏》。其中S爲Samyutta-nikāya(相應部)的縮寫。
《K.Su.4.10.死前經》,是表示漢譯《南傳大藏經》中《小部》之《經集》第4品第10經,經名爲《死前經》。其中K爲Khuddaka-nikāya(小部)的縮寫,Su爲Sutta-nipāta(經集)的縮寫。
四、在南傳經文中的……或……乃至……,是依巴利原本的省略,經文中的[……]或[……乃至……]則是日譯《南傳大藏經》權宜上的省略。經文及相關注釋中[ ]內的詞句,是譯者爲補足行文語氣及幫助讀者了解而添加的。
五、在漢傳佛教經典中,有些古字爲現代計算機漢字庫中所缺,故所缺之字依臺灣Accelon電子版《大藏經》用組字式表示,其符號說明如下:
符號
| 說 明
| 範 例
|
*
| 表 示 橫向連接
| 明=日 * 月
|
/
| 表 示 縱向連接
| 音=立 / 日
|
@
| 表 示 包含
| 因=囗 @ 大
|
-
| 表 示 去掉某部份
| 青=請 - 言
|
-+
| 前後配合表示去掉某部份而改以另一部份代替
| 閑=間 - 日 + 木
|
| 表 示 字根特別,尚未找到足以表示者
| 背= ( * 匕 )/ 月
|
()
| 爲運算分隔符號
| 繞=組 - 且 +(( 土 /( 土 * 土 ))/ 兀 )
|
[]
| 爲文字分隔符號
| 如羅 [ 目 * 侯 ] 羅
|
緒 論
原始佛教以十二緣起爲根本思想、四聖谛爲教理總綱、八正道爲實踐內容,此叁者又集中反映爲佛陀的中道教。佛陀在世時及涅槃後一百多年間,僧團和合一味,基于中道自求解脫及令他解脫。即使到了部派佛教時期,雖然大小部派林立,但都尊崇佛說的根本經律。直到後人對以上根本教法與佛陀中道有不同的诠釋及進一步的發揮,印度佛教就有了大乘與小乘的對立、中觀與唯識的紛爭,以及建立在這些區隔基礎上,佛教流傳到漢藏兩地後逐漸形成各種宗派。中道在早期論典中略有提及但幾乎沒有系統論述,直到大乘中觀、唯識兩派才對中道有系統的關注。尤其是中觀派之《中論》,爲大乘佛教中道思想的專門論著,對漢藏兩地的佛教産生了深遠影響。但由于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主要依據大乘經典,雖然相對于原始佛教有一定的繼承性與延續性,但也有一些後人發展出來的不同特色,佛教史上大小乘的區隔甚至對立就說明了問題的存在。
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研究班五年的阿含專業學習中,主要學習原始佛教,即側重于漢傳四阿含與聲聞律,以及與之相當的南傳佛教。隨著進一步學習,我發現十二緣起、四聖谛、八正道以及集中反映此叁者的中道,在原始佛教中都非常樸實、簡明,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又直指解脫道果,且有相應次第,特別具有修學實踐的指導意義,完全沒有玄奧的理論、空洞的說教與不切實際的精思妙想。于是我將這幾年的思考累積成一篇文章,即此《原始佛教之中道》,權且作爲畢業論文。我沒有試圖就大小乘的中道思想作一番比較研究,因爲那樣可能既吃力又不討好,本文的唯一目的就是依據原始佛教經典努力讓佛陀原始的中道盡量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以此讓世人更多地了解原始佛教。
一、原始佛教的界定…
《原始佛教之中道 內容提要 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