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内容提要 绪论

  释恒强

  内容提要

   原始佛教之中道以十二缘起为根本理论,以八正道为实践内容。佛陀基于十二缘起,远离种种边见,不取不著。佛陀说无常破斥常见,也说涅槃是常而不偏执无常;佛陀说轮回破斥断见,也说漏尽解脱而不偏执不断,以此确立常断中道正见。佛陀依真实说有说无,说有知为缘起有,因此不执有,也不起增益而生常见;说无说空知为缘起灭、常恒不变异法空,因此不执无、不执空,也不起减损而生断见、生顽空,以此确立有无中道正见。佛陀说无我破斥世人与外道的有常我见,但又不执无见、不堕断见;又说假名我破斥外道断灭的无我见,但又不执有见、不堕常见,以此确立无我中道正见。佛陀又立足于八正道,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事项差别,安立修道次第。世俗欲乐与外道苦行为佛陀所呵斥,但有些能断恶修善、尽有漏成无漏的欲乐与苦行则为佛陀所赞叹,以此确立苦乐中道正行。外道中有人基于种种邪见否认精进,佛陀则强调精进,但除了不懈努力外,还应当不急不缓、不取不著,另外还要方法得当、会善加运用,以此确立精进中道正行。佛教为了自利,以智慧出世求解脱,但出世而不离世;佛教为了利他,以大悲在世度众生,但在世而不著世,以此确立世出世中道正行。佛陀又将十二缘起之教理与八正道之实践总结为四圣谛,中道的价值就在于以此确立如实正见、营造健康生活、直指究竟解脱,而成就种种世间、出世间利益。

   【关键词】 原始佛教 中道

   说明:

   一、 本文引用的汉传佛教经典、经名及编号均录自通用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引用的南传佛教经典、经名及编号均录自台湾元享寺翻译的《南传大藏经》。

   二、其中汉传佛教经典:

   《杂·二八七经》,是表示汉传《大正藏》之《杂阿含经》总第二八七经。

   《中·三〇·象迹喻经》,是表示汉传《大正藏》之《中阿含经》总第三〇经,经名为《象迹喻经》。

   《增·力品·第四经》,是表示《大正藏》之《增一阿含经》中《力品》的第四经。

   《长·三○·世纪经》,是表示《大正藏》之《长阿含经》总第三○经,经名为《世纪经》。

   《别译杂·一九五经》,是表示《大正藏》之《别译杂阿含经》总第一九五经。

   三、其中南传佛教经典:

   《VP.Cū.11.五百〔结集〕犍度》,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律藏》之《小品》第11《五百〔结集〕犍度》。其中VP为Vinaya pitaka(律藏)的缩写,Cū为Cūlavagga(小品)的缩写。

   《D.1.梵网经》,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之《长部》总第1经,经名为《梵网经》。其中D为Dīgha-nikāya(长部)的缩写。

   《M.3. 法嗣经》,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之《中部》总第3经,经名为《法嗣经》。其中M为Majjhima-nikāya(中部)的缩写。

   《A.4.45. 赤马〔天子〕》,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之《增支部》第4集中的第45经,经名为《赤马〔天子〕》。其中A为Anguttara-nikāya(增支部)的缩写。

   《S.12.15.迦旃延氏》,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之《相应部》第12相应中的第15经,经名为《迦旃延氏》。其中S为Samyutta-nikāya(相应部)的缩写。

   《K.Su.4.10.死前经》,是表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小部》之《经集》第4品第10经,经名为《死前经》。其中K为Khuddaka-nikāya(小部)的缩写,Su为Sutta-nipāta(经集)的缩写。

   四、在南传经文中的……或……乃至……,是依巴利原本的省略,经文中的[……]或[……乃至……]则是日译《南传大藏经》权宜上的省略。经文及相关注释中[ ]内的词句,是译者为补足行文语气及帮助读者了解而添加的。

   五、在汉传佛教经典中,有些古字为现代计算机汉字库中所缺,故所缺之字依台湾Accelon电子版《大藏经》用组字式表示,其符号说明如下:

  

符号

  

说 明

  

范 例

  

*

  

  表 示 横向连接

  

  明=日 * 月

  

/

  

  表 示 纵向连接

  

  音=立 / 日

  

@

  

  表 示 包含

  

  因=囗 @ 大

  

-

  

  表 示 去掉某部份

  

  青=請 - 言

  

-+

  

  前後配合表示去掉某部份而改以另一部份代替

  

  閑=間 - 日 + 木

  

  

  

  表 示 字根特别,尚未找到足以表示者

  

  背= (

  * 匕 )/ 月

  

()

  

  为运算分隔符号

  

  繞=組 - 且 +(( 土 /( 土 * 土 ))/ 兀 )

  

[]

  

  为文字分隔符号

  

  如羅 [ 目 * 侯 ] 羅

  

  绪 论

  原始佛教以十二缘起为根本思想、四圣谛为教理总纲、八正道为实践内容,此三者又集中反映为佛陀的中道教。佛陀在世时及涅槃后一百多年间,僧团和合一味,基于中道自求解脱及令他解脱。即使到了部派佛教时期,虽然大小部派林立,但都尊崇佛说的根本经律。直到后人对以上根本教法与佛陀中道有不同的诠释及进一步的发挥,印度佛教就有了大乘与小乘的对立、中观与唯识的纷争,以及建立在这些区隔基础上,佛教流传到汉藏两地后逐渐形成各种宗派。中道在早期论典中略有提及但几乎没有系统论述,直到大乘中观、唯识两派才对中道有系统的关注。尤其是中观派之《中论》,为大乘佛教中道思想的专门论著,对汉藏两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主要依据大乘经典,虽然相对于原始佛教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延续性,但也有一些后人发展出来的不同特色,佛教史上大小乘的区隔甚至对立就说明了问题的存在。

   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班五年的阿含专业学习中,主要学习原始佛教,即侧重于汉传四阿含与声闻律,以及与之相当的南传佛教。随着进一步学习,我发现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以及集中反映此三者的中道,在原始佛教中都非常朴实、简明,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又直指解脱道果,且有相应次第,特别具有修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完全没有玄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与不切实际的精思妙想。于是我将这几年的思考累积成一篇文章,即此《原始佛教之中道》,权且作为毕业论文。我没有试图就大小乘的中道思想作一番比较研究,因为那样可能既吃力又不讨好,本文的唯一目的就是依据原始佛教经典努力让佛陀原始的中道尽量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以此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原始佛教。

  一、原始佛教的界定…

《原始佛教之中道 内容提要 绪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