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西方,即是“福德因緣,往生彼國”。四皈依裏面就包含的有阿彌陀佛,爲什麼不能往生?生到西方,風吹樹動,也不是教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和念四皈依有什麼差別?你們依佛所教的法修,回向西方,都有力量幫助往生。“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包含萬法,萬法也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法法圓融,不要妄生分別,修密法的更容易往生西方,因爲方便多,如破瓦法等。
誦經有朗誦、默誦、金剛誦,是修行的方式,看經是求解,不是修習,看經要有師指導,不然會望文生義、師心作解,而不符合佛的原意,所以要有傳承。
書信一二
來信收到,知皈投佛門後,善根成熟,厭世無常苦空,知暇滿人身、大義難得,頓萌出家之念,且發心堅固,決不退轉,實乃多世修行善根出現,幸加珍惜此世,勿令空費也。
建議居士在大學學習之最後一年,請一套《菩提道次第廣論》錄音帶學習,或簡短一些《菩提道次第科頌》。這二種書及帶,本寺流通處均有,可往聯系。學習後,眼界將大開,對佛說四十九年之精粹體系,得一清晰之概念矣。
學習後,居士將知道,學佛也宜一門深入。顯教八宗,密教紅白花黃,各有其體系及修持方法,不宜參雜。尤其密法依止根本上師以後,一切依師教導而學,不再叁心二意,此實滅我執、快速成就之秘訣也。
如放假期先來講寺觀光一次亦好!
書信一叁
來信由侍者才交來,時間過了近一個月,遲複是歉!謝謝你們的好意。
你們每天都在修所傳的《四加行》、《五字真言》及《藥師尊經》,很好。咒語依正軌,四皈依十萬、十萬地念,視效果念多少。六字大明咒,可常念,不必拘數,一空下來就念,也可以規定每天盤坐念,早晚各半小時或更多。
書信一四
來信收到,所提問題,略作答複。
一、諸法空相,什麼宇宙、空間、本原、時間都是人類妄想分別安立上去的,開悟後的境界,是不能以言說、概念來表達的。
二、因果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時間、空間尚不存在,何處是終極的第一個因?
叁、修行要按次第,自利而後才能利他,自己舍心等尚未成就,何能真正利他?別人借錢不還,或許是家庭貧困,或許正有急用,或是有其它原因,怎知他一定是賴債占便宜?如果確知其本人本質如是,則爲利他故可以索還。
四、須彌山依經說證初果以上能見。就現在科學的種種猜測,可謂無稽之談,不必爲此化心血。
五、夢的種類很多,大都是心理對過去事物的反映。但也有預兆性的、鬼神幹擾的、佛菩薩加持的。重點來說,掌握好醒時的思想行動,如法修行。夢境不實,不必太著意。
六、細菌倒底是有情或植物的,本人沒有研究,但服藥是爲救人治病痛,不是爲了殺生,何況細菌是否有情,尚不明確。
七、佛菩薩示現的種種現象,凡夫是無法以俗智測得其底的,對這類問題,就不必去鑽牛角尖,踏實修行即是。
八、爲修行而鍛煉身體是可以,爲鍛煉而減少或擠掉修行則不該。
九、這問題同第叁。
十、作爲一個學生,學電腦、學英語當然可以,但爲了弘法利生不一定要用電腦和英語,首先自己要有充實的教證功德,否則宣傳再好,也弘不了法、利不了生。
十一、男女貪愛是生死之根、衆苦之源,女人會帶給人們許多痛苦和困難。再加不淨觀、九想觀、白骨觀對治,當下觀其有何可“喜歡”之處。
居士有病,應了知是宿世殺生等業而生起,亟應忏悔業障,戒殺放生,以虔敬信心、持戒嚴謹、悲心利他的心態,求觀世音菩薩救護,可以滿願。
書信一五
來信收訖。關于大威德法,屬無上部密法,要共同道熟,成就密器,才能逐漸進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未得,而急求生圓次第,辄易出障。共同成就之八大成就,首先是念誦成就,並不是指能熟練就算數,要念出感應、起作用,才行,故不必急于解義,念得加持後有些自然能解。
大威德法,四無量心是福德資糧,觀空是智慧資糧,也就是成就法身,觀宮殿、寶座及文殊菩薩是成就報身,觀九首叁十四臂是成就化身。九首叁十四臂之義,儀軌中自己解釋了。
叁昧耶勇心即于有情義利,誓願修行。不退轉,雲勇也。
智慧勇心乘空樂無分別慧之息心,與聖者諸身升起之勇智慧之名也。
靜慮勇心即心一境性,生起修行殊勝等持之智慧也。
生起次第,未得空性定解之前,只能學鈴杵、內供、供護法、八門勝解(即觀空法)。待觀空成就才能學以後之法,皆是空樂無分智慧中變現之幻化戲。如不解空,以凡夫煩惱心去理解,則易入歧途,乃至著魔,不可不慎也。
書信一六
函悉。居士發心努力守持五戒,很好!就這樣持可以。以後遇緣時再受一次更可靠。酒的問題,如果可以說明自己信佛身分,最好;否則以其它原因,如身體不適應,會使頭腦昏鈍,或很容易醉成酒瘋子、當衆出極大醜態等等,希望換成飲料。
恢複腦力,最好的辦法是多修定。先以九節風調息,然後一心念咒等。當心靜下去,會生身心輕安,輕安就是堪能性,會使體力增強,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書信一七
居士能認識到煩惱的過患,把煩惱當作怨敵而與之作殊死的鬥爭,則已初步掌握了佛法的要點,但在你的男友面前,你似乎又喪失了理智,讓煩惱作主,牽起你鼻子走了。要謹慎考慮,與一個不信佛的男人結婚,會導致喪失暇滿人身修持的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怕!有可能使他成爲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否?
由于無明的實執,沒有我,執有實我;沒有法,執有實法。依唯識講是徧計執,依中觀講是無明。對主客觀都認不清楚。電影中,光影的變化,執爲實有人物。這要到見道無分別智出現親證真如後,才能知內外一切如幻如化,虛妄不實。見道以前,只能從佛陀教授中大概了解一些。
到上海去親近顧老居士很好。唯識一套可以學。《五蘊》、《百法》—《二十》—《攝大乘》—《雜集論》—《辨中邊》—《叁十》—《成唯識》,大概次第如此 。
書信一八
欲生兜率天內院,本講寺的“嘎登納甲”修法就可以,即《上師供》前兜率天頌,但有觀想和修法,再加上《上師供》、《五字真言》等功德,自己回向時,發願生兜率天,即可。修得好的,宗大師等會接引。修行(禅定)最主要對治沈、掉,請參閱《定道資糧》及《廣論》奢摩他章。
念誦中,一心專注,隨文入觀,止與觀的作用都在,是入定的下手處。中間起什麼思想都不要理會。
凡是佛弟子,見出家師父都應禮拜。但在某種場合不便禮拜時,心中觀想恭敬禮拜就是。
書信一九
來信收訖,然日來太忙,無法閱信,更無閑寫複信。耽擱多日。總之,N居士之著述,說理不透,往往言之及半,即讓閱者自己去參,又知見龐雜,儒墨老莊兼收,閱者獲益不多。
密宗顯宗要成佛的話,都不能簡單化,持一種簡單法門。佛是一切智者,什麼都知,什麼都會,才能度一切衆生,只會一種,怎能成佛,度一切衆生呢?
《俱舍論》不但是唯識的基礎,尤其是經部說,與中觀更有關系,《俱舍》是由有部進入經部的階梯。佛教體系,西藏分析成四宗,了解了下面的,就對上面的更清楚,否則模棱兩可,界限不明,意義就不精確。西藏學法,《俱舍》是重點,不學是可惜的。人生目的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方法,唯在佛教,當然依佛教學修是中心,爲了學修資糧才去工作,工作有責任心,不能失誤,當然是對的,但終究是第二位的。《廣論》是五大部的濃縮,欲詳知必須再學五大部,然依各人根機、福報、智慧不同,可以廣學略學,願意廣學而且有興趣廣學的,當然以廣學爲好,度生的資糧多嘛。學少了,一問叁不知,那個會信從你呢?
書信二〇
接來信,知悉壹是。
四加行觀想部分,在傳法後講解磁帶中詳說。如初修,無法觀想,直接念,不觀亦可。
上師觀在頭頂,或心間,面均朝前,與自己同。
煩惱障減弱,是大好事。身障涉及業果,宿世惡業,或現世曾練氣功之類,修忏悔法能消,何時能滿心願,要看業障之輕重,與自己現身之努力而定,居士學業繁忙,是一無暇,欲求速效,自然有一定困難,但比不修,勝萬籌矣。
再好的安排,亦要有時間才能現實,居士目前情況,依所述之修法,能專精不打妄念,具足信心而念去,效果亦會提高。
書信二一
長信收悉,知從幻夢警醒,大好快事!你終于沒有受騙上當而陷入萬分痛苦的境地。
你說“人類生活中值得留戀的一些純潔美好的東西存在過”,那你還是沒有醒透。實際上人類生活中,除了貪瞋癡,哪有什麼美好的東西。所謂純潔必定是無我、煩惱間雜;所謂美好必定是淨善所得之後果。世間哪裏有過,都是自己被情網所迷惑了,幻想出來的“純潔美好”,實際是一時“臭味相投,滿足私欲”而已。一旦矛盾爆發,拳足交加,你已嘗夠了!
至于說你所看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的書,作者雖都是有名的學者,但是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學修過佛法。他們自己也困惑在性和情的迷網中——煩惱具足未斷絲毫,又依據了一些業果顯現的身心,作爲客觀的對象來研究,所得的結論,只會是同一的名稱 ——謬論!弗洛依特的心理分析,似乎高超一些。但他決定是學過佛教理論的。
欲望沒有止境的,你說“隱性的煩惱通過夫妻生活得以排解”,爲什麼許多已婚的男人,要去找婚外對象和夜總會、酒吧間的叁陪呢。現代社會更奇特,女的也毫不羞恥地找婚外郎君。這是煩惱不滿足的表現。結婚解決不了,只有克製才能解決。說到底,結婚是一件多麼可恥的行動呵!
噢!你在第叁頁也談了這問題,但是告訴你“忠貞不渝,相守終生的夫妻”在儒家或佛教徒內可能會有,但中間的矛盾诤吵,打罵,哭泣……隱藏在“相守終生”等美名之下,是決定存在的,所以毫不可取。
你對你個人想的太多了,怕這怕那,還要在房子裏…
《智敏上師書信160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