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P2

  ..續本文上一頁意識能了別前五識所了別的,也能了別前五識所不能明了的,它都能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第六意識都可以學學習,這一部分的了別性,是我們能感覺到的,至於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了別性,我們是不感覺到。

  我們睡覺,不做夢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都會起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那個人就死了,因爲還有識的存在,故我們還會醒過來,它所明了的境界就不同,在成唯識論裏面說,它明了什麽呢?它明了根身器界種子,第六意識所做的種種罪業,儲藏在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明了性能了別,我們做種種功德也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能明了叁千大千世界的境界,一刹那間一切法都明了。

  規矩頌:「規」就是畫圓用的圓規。「矩」是匠人拿的尺,沒有規矩就不能成方圓。這裏「規矩」表示我們「識」由凡至聖,每個識活動的範圍,各有各的範圍、作用。它是不相混亂的,就像規矩一樣不混亂。這裏就說這個識。凡夫眼識、耳識、鼻識是什麽樣?舌識、身識、意識、第七識、第八識是什麽樣?到成佛的時候,這八識又是什麽樣子,都清清楚楚的說出,所以叫做「規矩」。

  頌:按中國字義是贊歎的意思,在佛法中也有這意味,頌有一定的字數,四個字一句,五個字一句,或者六個字、七個字,經裏邊「長行」。類似散文,頌就把長行散文的意思濃縮起來叫「重頌」,再說一遍,但是文字形式變化了,如果不是重頌,叫做孤起頌。現在「八識規矩頌」,沒有長行,就等於是「孤起頌」。

  佛滅度以後,佛的弟子著作的書籍,有的先寫出頌,然後自己再給頌做注解,現在玄奘大師寫出頌,但沒有做注解,只是頌而已,要是他自己寫出注解,當然是很好,不過要是我們能夠認真的去學習成唯識論,把唯識論努力學習,然後再讀八識規矩頌,當然也可以明了它的大意。

  【釋作者】

  唐玄奘法師造

  玄奘法師是作此頌的作者,他的時代是唐,李淵之子,李世民統一中國,建立王朝,名之爲唐。

  玄奘法師他是中國河南縣人,記載的不一樣,但是有人有意去考查這件事,其結論說玄奘法師在公元六零二年出生,十一歲出家,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先出家,玄奘法師二十一歲受戒,二十六歲時,即貞觀元年八月間,他離開長安向印度去取經,在未去印度前,他學習過俱舍論、攝大乘論、涅槃經,學了很多的經論,他對佛法有疑問,有的經論說到這裏如此說,別的地方又另一種說法。

  唐太宗寫的叁藏聖教,其中有一句話:當常現常,「當常現常」這句話怎麽講?這是涅槃經上的句子,涅槃經說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常住的,或是不常住的,涅槃經也有兩個說法。

  當常的話,我們凡夫色受想行識都是刹那刹那變化的,但是只要你是有心的,有明了性的心,再有心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成佛以後,你的佛性是常住的這句話就是「當常」,將來你佛性就是常住的。

  「現常」怎麽講呢?不用當來,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中,就有常住之佛性,想對佛性的道理深入學習,涅槃經是要讀,我看玄奘法師傳,他是學過涅槃經、攝大乘論,裏邊的道理,他就不能決定,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不能夠決定,到什麽地方去問呢?內心裏面對佛法的疑問不能斷,所以就發出來到印度去求法的心。爲什麽玄奘法師要到印度去呢?原因就在這裏,對於佛法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要到印度去。

  也有的地方說,他想要取瑜伽師地論,受當時中國弘揚唯識學派如真谛叁藏法師等的影響,但還沒有瑜伽師地論的名字,有十七地論的名字,玄奘法師就想要去請這部論回來,也有人這樣說。總而言之,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在他的傳上就可以看出來,他因爲有這樣的問題,所以要到印度去。

  玄奘法師於貞觀元年八月間離開長安,貞觀十九年回到中國,很轟動,當時唐太宗剛好發兵到東北,人在洛陽,所以玄奘法師先到洛陽去見唐太宗,唐太宗原本緊張的心情,當與玄奘法師交談後,心即平靜下來,一談即談到太陽西下,唐太宗提出兩件事,一是要玄奘法師隨他到中原去。二是要求玄奘法師還俗,以助他治理國家。

  玄奘法師沒有同意,他說出理由,打起比喻,在海裏身存,若要到陸地上,就不能生存,我十一歲就出家,叫我現還俗,做政治的事情是做不來,我學佛法,我可以做翻譯經論之事,他由洛陽回到長安,唐太宗令房玄齡成就他翻譯之事,集合了全國有名的高僧共同從事翻譯經論之工作,玄奘法師於公元六六四年圓寂,時年六十叁歲,所譯經論有一叁零零多卷,對中國佛教的貢獻非常大,從全面的中國佛教來看,鸠摩羅什法師和玄奘法師,兩位大德,他們的貢獻很大。

  「玄奘法師造」:這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造的。

  【釋頌文】

  頌前五識:

  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這是叁個頌,頌前五識,底下第六識也是叁個頌,第七末那識也是叁個頌,第八阿賴耶識也是叁個頌。一共分四類,前五識一類,第六識一類,第七識一類,第八識一類,共四類,每一類叁個頌,共十二個頌。現在第一類是頌前五識,前五識合在一起,分成叁個頌,說明凡夫到聖人的情況。

  ●性境現量通叁性

  「性境」這個地方說的什麽意思呢?說前五識的所緣,我們的識是有明了性,境是所明了的境界,所以叫「所緣」,前五識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是有所緣境,但雖同樣有,但彼此之間是各有不同。

  前五識的所緣境是什麽樣的呢?性境就是前五識所緣境界。所緣的境界共有叁種,即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前五識所緣境是性境,不是帶質境,也不是獨影境。

  性境在這裏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什麽叫做真實不虛?比如說我眼睛有病,我看虛空有花,眼睛沒病的人,看虛空就沒花,眼睛沒病的人說虛空沒有花,這就表示我眼睛有病,我看虛空有花,這就不真實了,眼睛沒有病,看虛空沒有花,這就真實了。

  至於說到不是真實的這件事,我剛才說眼睛,只是個比喻。在佛法裏面來說,我們心裏面的思想有錯誤,它會有一些虛妄的分別,那件事並不像你分別的那樣子,你在境界上種種的分別搞錯了,那就叫做虛妄。你所看見的,你所理解的,和那個境界是一致的,那就叫做真實的。

  所以「真實不虛」,它的含義就是真實有這樣的境界,第二個是你理解的也很正確。真實不虛,正見不謬,就叫做性境。這個性境,在事實上說,比如我們眼睛看到的色,耳聞到的聲音,鼻所嗅之香臭,舌所嚐的味,身體所感覺到的寒熱,這都屬於性境,不過這個性境,我們這樣說還不能說明白。我們眼睛看見光明,眼識對境界有明了性,但是我們心裏說,這是光明,這是電燈,這時候已不是眼識了,這個已經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也是識,眼識也是識,但是眼識在明了所緣境的時候,眼識沒有去分別它的「名」,說「名字」的時候是第六識。

  眼識在了別境界的時候,是沒有名,沒有言,所以眼識它不說話,說話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說話時,有喜怒的事情,眼根會表示出來。

  眼識在了別境界時,對境界的情況,如其真實情況而了別,沒有加上去不同的分別,它是怎麽樣,就怎麽樣了別,沒有加上去不同於真實情況的分別,這叫做「性境」。

  這樣講,前五識都是這樣子,阿賴耶識它了別一切境界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修行人得聖道,無分別智,「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聖人的無分別智與無爲法相應的時候,也叫做「性境」。正見不謬,沒有其他虛妄的分別,那麽這叫做性境,這樣說性境是通凡聖的,凡夫前五識是這樣子,聖人正智圓如,也是這樣子,這也叫做性境。

  我們爲了學習佛法,一定要立出來種種的名,說出種種語言,來表達這件事,但是正智圓如的時候,是沒有名言的,眼識辨別情況,耳識聽聲,它本身也是沒有名言,但是爲了表達這件事,又要用名言表示出來,還是得要用名言,但是這是第六意識的事情,這是性境的意思。

  我以前聽過老法師講八識規矩頌,我剛才說我笨,不是沒有根據的,我當時就聽不懂什麽叫性境,現在看到書,我就這樣解釋,我想你們比我聰明,你們會聽懂這意思。

  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是有所緣境的,在唯識的經論裏邊,對於識的所緣境,分成叁類,昨天把性境大概的講完了,其次是帶質境和獨影境,這兩個還沒有解釋。

  「帶質」這個「質」是什麽意思?「質」是本質,就是那個所緣境的真相,那個境的本來的境界,叫做質。

  「帶質」是什麽意思呢?就是這個識,在緣慮所緣的時候,它另外生出來一種理解,另外生出來一種想法,與所緣境不相符合,但是他的內心,認爲他的理解,就是所緣境的真相,這叫做「帶質境」。

  舉一個例子,夜間的時候,光線不好,看見一個杌,杌就是樹木沒有枝,或是被砍掉了,或是被火燒了,就是這種樹,在那裏立著,夜間光線不好,看上去,這個人就疑惑那是鬼,這就可以解釋帶質境的大意,他認爲是鬼,是不符合所緣境的真相,但他又是看見了這個杌而生起來的理解,所以他是帶著質生出來這種錯誤的想法,但他還認爲不錯誤,是那個所緣境原來真實的相貌,而實在是錯誤了,這個叫做帶質境。

  這是一個譬喻,如果真實在佛法裏面舉例,就比如我們人,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在五蘊上,五蘊組合的身體,我們錯誤的認爲,這裏邊是我,執以爲我,這正是帶質境的意思。色、受、想、行、識五蘊是有生有滅,是無常變化,一種有爲法,而執著它是常住不壞,有主宰性的我,那就是錯了,我們執著有我的人,認爲是不錯,認爲是有我,我見這件事,執著有我,也叫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是中國話,薩迦耶見是印度話…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