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绪言】
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好。刚才大和尚的介绍,对於本人之赞叹,本人不敢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出家虽然时间不短了,但是在佛法里面,没有什麽成就的地方。
本人在九○年,曾经来过这里拜见大和尚,我感到在深山里边,建立清净的道场,领导我们修学圣道,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件事真是十方诸佛悉皆欢喜。
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造,这部颂是成唯识论的纲要,是玄奘法师,翻译好成唯识论,大概是感觉到它的文义太广了,所以需要撷取它的纲要,就作了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里边说的道理,也就说八个识。说明由凡夫的时候,八个识的情况,到了圣人的时候,到阿罗汉,到大菩萨,到佛的境界。这八个识的情况,成唯识论里边说的道理就是这样。现在八识规矩颂也是这样,比成唯识论要简略很多,所以比对起来,是成唯识论的纲要,这样说应该是很恰当。
这八个识,其实也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我们一念心,心的形成,在我们中国孔孟之道,也有提到心的形成。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也是说明心的意思,也说到「喜怒哀乐之内发,……」「性相近,习相远」等,也说了很多。但是佛法里边,说得更详细,更微细。说到凡夫的心,到圣人的心,到佛的心的情况。
我们凡夫的心,虽然是我们现在的日用之间常常会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对我们的心,不是太认识,若要说到圣人的心,那更不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所以这八识规矩颂在佛法里边来说,是我们应该注意学习的。
这个在法句经上,曾经提到心的事情,其中就是法句经一开始:诸法意先导。南传法句经新翻译的,比较容易懂,在藏经里边,也有古时代的翻译,但是没有比较新译的看起来容易明白,由这两个颂,我们会明白,心在佛法里边也好,在世间一切法上来说,它的重要,明白的表示出来。它的第一句:诸法意先导,指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由意开头的。如果没有心去开头,就没有这件事,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心转变出来的。
我们读华严经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颂的意思和法句经上的也是一样,一切是唯心造。我们出家人,放弃了世间上之尘劳,出家人要勤修戒定慧,修戒定慧是什麽事情呢?就是要注意调伏,清净现在的一念心。
在杂阿含经上有一个颂:「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我详细说一下,心持世间去,「世间」这一句话,在佛法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有情世间。一种是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一切众生,有情意的一切众生,这叫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有情居住的世界。如我们拿放在器里边,所以我们人居住在这个世界,也就像在器里边似的,当然这里面有一点和放在器里边不同的意思,就是人居住在世间上,世间有滋养人生命的意义,不只存在於这里。所以世间分成两种,这两种世间,以有情世间为本,器世间是末,怎麽知道的呢?因器世间是人的共业所造,人的众生共业造成器世间,这样子器世间就是枝末,人本身是根本。
杂阿含经这一句话:心持世间去,「持」是「拿到、带到」的意思,如人,今生做人。来生到天上,怎麽会到天上?就是你的心把你带到天上,天上的人死了,到三恶道去,怎麽会去呢?是你的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这有情世间。你是成佛,或你做众生,不管你到那里去,都是你的心带你去,你的心要是不带你去,你不会去。所以「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这句话和前一句意思一样,心率领这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其心为一法」指这个心简要的说为一心,虽然它是一个心,但它的力量非常大,它「能制御世间」即能控制驾御世间上的一切事情。和法句经上「诸法意先导」的意思一样。
所以这个「心」在万法里边是最重要的。对心的意义的说明,在佛法里边说得最详细,佛法里边也有很多的派别,这麽多学派中,对心的说明最详细的还是唯识,而唯识宗的经论里边说得最详细的当然是成唯识论,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八识规矩颂,使我们更明白一点成唯识论。我简单的说「识」的大意。
【释题】
八识规矩颂
现在解释这个题目。
「八识」: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八个识,在佛法里边,通常就说到六识,其余的两个识,不明显说出,在阿含经、大智度论也是这样,只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入法界品里边有多提一点,唯识经论说得最多,就多说出两个识。这是什麽原因呢?原因在成唯识论中说出好多比喻。其中主要的原因在那里?就是关於生死轮回的问题,我们修学圣道也需要有个阿赖耶识。究竟是怎麽说的?
其实说我们眼识乃至第六意识,我们日常生活很明显的有这六个识的活动,但是它活动的时候,造成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造成了以後,它储藏在什麽地方呢?一定要有个地方储藏它。
我说一个小小譬喻。我是出生在农村,倒没种过田,但我看见过,在东北夏天时玉米熟了,人去田里把玉米取下装在袋子里,拿回家蒸熟即吃,这个「袋子」是很平常的事。东北地方有熊,熊看人取玉米,牠也去取玉米,取一个就夹在腋下,取另一个又夹起来,但手一松,前一个就掉了,取到最後,也只剩一个,因熊没袋子装玉米,玉米失掉,和阿赖耶识,和前六识有相同情形。
就是我们前六识,尤其是第六意识,它的活动力非常大。我们造生死业也好,我们修学解脱道,修学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随时活动都有成绩,但第六意识它本身活动完了,它就不管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的活动就停下来,它就休息。睡醒了,第六意识再恢复过来。我们的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也并不是长期的活动。儒家学者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心不在焉」依佛法来讲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要是不注意,眼睛虽然看,但等於没看,耳朵虽然听人说话,但等於没有听见。
第六意识要是不和前五识合作,它单独在行动的时候,前五识就是没有作用,虽然前五识也不是常相续,也是有间断,第六意识也是有间断的,这样子。它在发生作用,造成的这些成绩,它本身不保存,是由阿赖耶识来保存,做有功德的事情也好,有罪过的事情也好,都由阿赖耶识保存下来,保存以後,这个力量因缘成熟了,它会再发生作用,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如熊采玉米没袋子装不能积聚。所以需要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在摄大乘论,唯识的经论也提到这些,所以只说到前六识。对生死轮回,修学圣道方面,有的地方有所不足,故需要有阿赖耶识。这样说,除了前六识之外,需要有阿赖耶识。末那识就是的。他和阿赖耶识在一起也是常相续的,是很微细的我执,执着有我的根本的无明烦恼。在唯识里边,说到阿赖耶识是没有烦恼,它没有烦恼,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它执着有我,我执,我见是微细的,很微细的,我们前六识,我们明了,自己会感觉到有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会发心去拜佛,去听经,会同情别人的苦难,作种种的功德,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执着有我,这些功德都变成有漏的。所以这第七识,对於造生死业,它的关系也是很重要,所以要有这第七识。
如果第七识,由前六识的修学佛法,能够观察诸法无我,能这样的修行,能这样深刻的去修学止观,第七识的我执,逐渐的逐渐的取消,那麽我们作的功德,就变成无漏的,那就能转凡成圣,可以得无上菩提,所以第七识,它倒是一个转凡成圣的一种关键,但真实在做这件事的是第六意识,作功德也好,造罪也好,都是第六意识在作,第七识会受影响,所以我们就有希望成佛了。
在唯识经论上,多说出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有的经论不提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又是怎麽回事?因为有的经论不提阿赖耶识,但它另外也有的地方提到,不过没有这个名字,是什麽呢?就是第六意识同时还有第六意根。这个第六意根和第六意识的关系,就是第六意识是粗显的,我们自己会感觉到。而第六意根,它是微细的,常相续而不间断,这麽说,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就在这里,不过没另立名字。
在阿含经里边,有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翻译,但不明显的说出来是阿赖耶识。如我们说到「十二因缘」里边:「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中就有阿赖耶识的味道。「名色」是什麽?「色」在我们生命体上是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物质,清净的物质所组成的。「名」指受想行识。「名」中之「识」是指「第六意识」,而「识缘名色」之「识」是阿赖耶识。
虽然在阿含经论中,没有明显的说出阿赖耶识,但阿赖耶识里边也有这个意思,所以唯识里边说出来,阿含经在中国佛教里边,不是那麽的受欢迎,但是今天的佛教,因有人提倡,所以有人欢喜学习阿含经,所以也渐受到尊重,今天有很大的理由要学阿含经,仔细的学习,就会知道在阿含经里边就有大乘,这样说应再学习学习阿含经才对,所以小乘说法和大乘说法,其中有很多事情相通。我这样说法,表示小乘说法佛说,大乘说法也佛说,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法,要把我们的信心坚定起来,不要因别人说些什麽话,信心就动摇了。
八个识,後面我们会详细解释,这里我们大概的讲,「识」是了别,明了的意思。「明了」这句话怎麽解释呢?它只同於木头,不同於物质,地水火风物质的东西,无论怎麽样精妙,它不能发出来识,不能发出来明了的识。明了性的心,明了性的识,就是不同於物质的,它与种种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明了对方是怎麽一回事。「别」就是分别,知道这是光明,知道这是黑暗,知道各式各样的差别。
眼识它能了别色,耳识能了别声音,眼耳鼻舌身意,…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