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
【緒言】
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好。剛才大和尚的介紹,對於本人之贊歎,本人不敢當。我是一個很笨的人,出家雖然時間不短了,但是在佛法裏面,沒有什麽成就的地方。
本人在九○年,曾經來過這裏拜見大和尚,我感到在深山裏邊,建立清淨的道場,領導我們修學聖道,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這件事真是十方諸佛悉皆歡喜。
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八識規矩頌,是唐玄奘法師造,這部頌是成唯識論的綱要,是玄奘法師,翻譯好成唯識論,大概是感覺到它的文義太廣了,所以需要撷取它的綱要,就作了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裏邊說的道理,也就說八個識。說明由凡夫的時候,八個識的情況,到了聖人的時候,到阿羅漢,到大菩薩,到佛的境界。這八個識的情況,成唯識論裏邊說的道理就是這樣。現在八識規矩頌也是這樣,比成唯識論要簡略很多,所以比對起來,是成唯識論的綱要,這樣說應該是很恰當。
這八個識,其實也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我們一念心,心的形成,在我們中國孔孟之道,也有提到心的形成。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也是說明心的意思,也說到「喜怒哀樂之內發,……」「性相近,習相遠」等,也說了很多。但是佛法裏邊,說得更詳細,更微細。說到凡夫的心,到聖人的心,到佛的心的情況。
我們凡夫的心,雖然是我們現在的日用之間常常會感覺到的,但是我們對我們的心,不是太認識,若要說到聖人的心,那更不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所以這八識規矩頌在佛法裏邊來說,是我們應該注意學習的。
這個在法句經上,曾經提到心的事情,其中就是法句經一開始:諸法意先導。南傳法句經新翻譯的,比較容易懂,在藏經裏邊,也有古時代的翻譯,但是沒有比較新譯的看起來容易明白,由這兩個頌,我們會明白,心在佛法裏邊也好,在世間一切法上來說,它的重要,明白的表示出來。它的第一句:諸法意先導,指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由意開頭的。如果沒有心去開頭,就沒有這件事,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心轉變出來的。
我們讀華嚴經中:「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頌的意思和法句經上的也是一樣,一切是唯心造。我們出家人,放棄了世間上之塵勞,出家人要勤修戒定慧,修戒定慧是什麽事情呢?就是要注意調伏,清淨現在的一念心。
在雜阿含經上有一個頌:「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其心爲一法,能製禦世間。」我詳細說一下,心持世間去,「世間」這一句話,在佛法裏面有兩種。一種是有情世間。一種是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一切衆生,有情意的一切衆生,這叫有情世間。器世間,就是有情居住的世界。如我們拿放在器裏邊,所以我們人居住在這個世界,也就像在器裏邊似的,當然這裏面有一點和放在器裏邊不同的意思,就是人居住在世間上,世間有滋養人生命的意義,不只存在於這裏。所以世間分成兩種,這兩種世間,以有情世間爲本,器世間是末,怎麽知道的呢?因器世間是人的共業所造,人的衆生共業造成器世間,這樣子器世間就是枝末,人本身是根本。
雜阿含經這一句話:心持世間去,「持」是「拿到、帶到」的意思,如人,今生做人。來生到天上,怎麽會到天上?就是你的心把你帶到天上,天上的人死了,到叁惡道去,怎麽會去呢?是你的心把你帶到叁惡道去,這有情世間。你是成佛,或你做衆生,不管你到那裏去,都是你的心帶你去,你的心要是不帶你去,你不會去。所以「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這句話和前一句意思一樣,心率領這個人到那個地方去。「其心爲一法」指這個心簡要的說爲一心,雖然它是一個心,但它的力量非常大,它「能製禦世間」即能控製駕禦世間上的一切事情。和法句經上「諸法意先導」的意思一樣。
所以這個「心」在萬法裏邊是最重要的。對心的意義的說明,在佛法裏邊說得最詳細,佛法裏邊也有很多的派別,這麽多學派中,對心的說明最詳細的還是唯識,而唯識宗的經論裏邊說得最詳細的當然是成唯識論,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八識規矩頌,使我們更明白一點成唯識論。我簡單的說「識」的大意。
【釋題】
八識規矩頌
現在解釋這個題目。
「八識」: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八個識,在佛法裏邊,通常就說到六識,其余的兩個識,不明顯說出,在阿含經、大智度論也是這樣,只有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入法界品裏邊有多提一點,唯識經論說得最多,就多說出兩個識。這是什麽原因呢?原因在成唯識論中說出好多比喻。其中主要的原因在那裏?就是關於生死輪回的問題,我們修學聖道也需要有個阿賴耶識。究竟是怎麽說的?
其實說我們眼識乃至第六意識,我們日常生活很明顯的有這六個識的活動,但是它活動的時候,造成了一種業力,這個業力造成了以後,它儲藏在什麽地方呢?一定要有個地方儲藏它。
我說一個小小譬喻。我是出生在農村,倒沒種過田,但我看見過,在東北夏天時玉米熟了,人去田裏把玉米取下裝在袋子裏,拿回家蒸熟即吃,這個「袋子」是很平常的事。東北地方有熊,熊看人取玉米,牠也去取玉米,取一個就夾在腋下,取另一個又夾起來,但手一松,前一個就掉了,取到最後,也只剩一個,因熊沒袋子裝玉米,玉米失掉,和阿賴耶識,和前六識有相同情形。
就是我們前六識,尤其是第六意識,它的活動力非常大。我們造生死業也好,我們修學解脫道,修學戒定慧也好,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隨時活動都有成績,但第六意識它本身活動完了,它就不管了。
我們睡覺的時候,如果不作夢,第六意識的活動就停下來,它就休息。睡醒了,第六意識再恢複過來。我們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也並不是長期的活動。儒家學者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句話「心不在焉」依佛法來講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要是不注意,眼睛雖然看,但等於沒看,耳朵雖然聽人說話,但等於沒有聽見。
第六意識要是不和前五識合作,它單獨在行動的時候,前五識就是沒有作用,雖然前五識也不是常相續,也是有間斷,第六意識也是有間斷的,這樣子。它在發生作用,造成的這些成績,它本身不保存,是由阿賴耶識來保存,做有功德的事情也好,有罪過的事情也好,都由阿賴耶識保存下來,保存以後,這個力量因緣成熟了,它會再發生作用,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如熊采玉米沒袋子裝不能積聚。所以需要有阿賴耶識的存在。
在攝大乘論,唯識的經論也提到這些,所以只說到前六識。對生死輪回,修學聖道方面,有的地方有所不足,故需要有阿賴耶識。這樣說,除了前六識之外,需要有阿賴耶識。末那識就是的。他和阿賴耶識在一起也是常相續的,是很微細的我執,執著有我的根本的無明煩惱。在唯識裏邊,說到阿賴耶識是沒有煩惱,它沒有煩惱,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它執著有我,我執,我見是微細的,很微細的,我們前六識,我們明了,自己會感覺到有第六意識。我們第六意識會發心去拜佛,去聽經,會同情別人的苦難,作種種的功德,但是因爲第七意識的執著有我,這些功德都變成有漏的。所以這第七識,對於造生死業,它的關系也是很重要,所以要有這第七識。
如果第七識,由前六識的修學佛法,能夠觀察諸法無我,能這樣的修行,能這樣深刻的去修學止觀,第七識的我執,逐漸的逐漸的取消,那麽我們作的功德,就變成無漏的,那就能轉凡成聖,可以得無上菩提,所以第七識,它倒是一個轉凡成聖的一種關鍵,但真實在做這件事的是第六意識,作功德也好,造罪也好,都是第六意識在作,第七識會受影響,所以我們就有希望成佛了。
在唯識經論上,多說出阿賴耶識和末那識,有的經論不提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又是怎麽回事?因爲有的經論不提阿賴耶識,但它另外也有的地方提到,不過沒有這個名字,是什麽呢?就是第六意識同時還有第六意根。這個第六意根和第六意識的關系,就是第六意識是粗顯的,我們自己會感覺到。而第六意根,它是微細的,常相續而不間斷,這麽說,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就在這裏,不過沒另立名字。
在阿含經裏邊,有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翻譯,但不明顯的說出來是阿賴耶識。如我們說到「十二因緣」裏邊:「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之中就有阿賴耶識的味道。「名色」是什麽?「色」在我們生命體上是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物質,清淨的物質所組成的。「名」指受想行識。「名」中之「識」是指「第六意識」,而「識緣名色」之「識」是阿賴耶識。
雖然在阿含經論中,沒有明顯的說出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裏邊也有這個意思,所以唯識裏邊說出來,阿含經在中國佛教裏邊,不是那麽的受歡迎,但是今天的佛教,因有人提倡,所以有人歡喜學習阿含經,所以也漸受到尊重,今天有很大的理由要學阿含經,仔細的學習,就會知道在阿含經裏邊就有大乘,這樣說應再學習學習阿含經才對,所以小乘說法和大乘說法,其中有很多事情相通。我這樣說法,表示小乘說法佛說,大乘說法也佛說,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要把我們的信心堅定起來,不要因別人說些什麽話,信心就動搖了。
八個識,後面我們會詳細解釋,這裏我們大概的講,「識」是了別,明了的意思。「明了」這句話怎麽解釋呢?它只同於木頭,不同於物質,地水火風物質的東西,無論怎麽樣精妙,它不能發出來識,不能發出來明了的識。明了性的心,明了性的識,就是不同於物質的,它與種種的境界接觸的時候,它會明了對方是怎麽一回事。「別」就是分別,知道這是光明,知道這是黑暗,知道各式各樣的差別。
眼識它能了別色,耳識能了別聲音,眼耳鼻舌身意,…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