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P3

  ..續本文上一頁,翻成中國話,叫做「壞聚見」。「壞」是個敗壞法,不是堅固,不可破壞的,這個「聚」,表示衆多的法組合在一起,積聚在一起,所以叫做聚,也就是五蘊是可壞,可敗壞的一種法,它又不是獨一不二,真常不壞之東西,它是衆緣和合,所以又叫「聚」。在這樣又是壞又是聚的法裏邊,執著它是不可破壞的。其中有常住不壞的我,這叫做「見」。

  這樣的執著,在我們中國人來說,好像不太明白這意思,因爲佛在世的時候,其他的宗教,通常說,就是外道,他們執著自己色受想行識之生命體,是有一個真常的我。佛否定他們的執著,說是無我的,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外道都是這樣的。

  他們認爲色受想行識裏邊有一個我,在阿含經裏邊,我們會讀到這樣的道理:佛常開示諸比丘,或有善根信佛在家居士,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無常敗壞法,無我、無我所。在我們中國哲學中,不是有這麽明顯的思想,佛法來到中國以後,中國的學者,也會讀佛法的書,也會這樣思惟,會寫出文章,表達這樣的意思,那麽「表達」是有「我」的意思,現在我們在這個意思上不多說,還是說帶質境。

  這個五蘊,身體健康的人,當然是自由自在的,那麽多少與「我」有相似的意義,這個「我」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所以我們執著五蘊是有我的,佛說這是個帶質境,實在是沒有我的。這裏是苦、空、無常,那裏有我可得呢?破這個帶質境,這是舉帶質境的例,我們這樣解釋,因爲觀察色受想行識同一體,仗這質而生出來有我的執著,這就是個錯誤,帶質境是錯誤的,但是執著有我的人,並不承認是錯誤,因爲它是有我的,這就是帶質境。

  其次是獨影境,就是它不仗質,不依仗本質,或者是有本質,但不現前,不是現在當前。「現前」這兩個字,我們佛法裏邊倒是常常說的,常常說,但是在我本人來說,開始讀到這樣的話,就是不太懂,不懂這個「現前」怎麽講。

  這個「現前」如果解釋的話,比如說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燈,這個燈就是現在面前,這就可以說是「現前」。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大地,說二千尺以下有黃金,有五百噸黃金在那裏,但是我們肉眼的人就是不現前,不現前,我們說有,只是你自己的虛妄分別,究竟有沒有,你沒有看見,就是憑空的去臆想。假設有天眼通的人,那麽這個二千尺,在有天眼通的人來說,就等於在面前,那就是現前,和肉眼的人,那就不同了。

  獨影境所緣的境界,假設是不現前的境界,不現前,所以不仗本質,沒有本質可言,就是憑空的臆想,那麽這就叫做獨影境。

  或者緣慮過去的事情,事情已過去了,現在不出現,或者是在未來的事情,也不是事實,就是憑空的臆想,假設它是那樣子,那麽這都叫做獨影境。

  「帶質境」是錯誤的,「性境」是正見不謬,「獨影境」也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不對的,如果是緣慮過去的事情,你的記憶力沒有記錯,那麽你緣慮的可能是正確的,如果是記錯,那就是不對了。未來的事情,如果你計畫得很正確,以後果然是成爲事實,那也是正確的,如果你設想的有錯誤,沒能成爲事實,那就是不對了,所以獨影境是通於是非邪正,性境是正確的,帶質境是錯誤的,這是叁種境界大概分別的解釋。

  我們前五識,它只是緣性境,而不是緣帶質境,也不是緣獨影境,這個緣性境,我昨天解釋說到通於聖人,性境是通於聖人,得無生法忍的人,他有根本的、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他能見到真理,那也叫做性境,但是那是聖人,我們凡夫的前五識,還不能夠緣那樣的性境,我們前五識,只能緣一般的有爲法,這些境界,有限度的境界,如果你得天眼,緣慮的就廣一點,這是性境。

  現量:性境是就所緣的境界這方面來說的,現量是就能緣的這方面來說,著重在能緣這方面。這個「量」怎麽講呢?我們的識是能緣的,境界是所緣的,有能緣就有所緣,我們的識在緣所緣境的時候,這個量就出來了,「量」就是緣慮的意思,計算的意思,譬如用尺來量布,就知道布有多長,有多寬,那麽我們的心,去緣所緣境的時候,就會知道這個境,這件事情的是非邪正,道德或不道德,是凡是聖,那麽就會辨別出來這些事情,這就叫做量。

  「量」這件事,因爲我們識的智慧深淺,知識多少之不同,量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所以有現量、比量、非量的不同。現量怎麽講呢?現量所量的境界在眼前,不是過去的事情,也不是未來的事情,也不是有障礙,若是現在,但有障礙,不現前,那個也不是現量。

  現量就是所緣慮的境界是現在眼前,現在眼前,你去緣慮它,緣慮它的時候,也和性境的意思有點相合,就是正見不謬,沒有不符合真相之虛妄分別,那就叫做現量,當然也和昨天說的有相同的意思,就是不帶名言,心裏沒有起分別這是什麽,雖心裏明了所緣境,但對境界的名字,心裏面還沒有思惟,沒有思惟它是什麽名字,它沒有名字,要有名字,就可以說話了,現量就是不帶名言。

  《佛法與科學》胡適之在上面有一篇序,作者請他作序。他作序的時候,好像很憤怒,就說這現量有什麽值得尊重的,這是一個很平常的境界,好像說禽獸,沒有知識,牠的心,就常有現量的境界,胡適是這樣來貶斥現量。

  在佛法裏邊來說,那可是不一樣了,我們佛法裏邊是重視智慧的,是輕視煩惱,重視清淨,這樣的情形。現量和性境在佛法裏邊,就值得尊重,因爲如果我們的心細致一點,常常反省自己的話,就會發現現量和性境,對自己會有很多的功德,是什麽呢?因爲我們常常有種種虛妄分別,引起了很多很多的煩惱,虛妄分別就是帶質境,就成了非量,引起了很多很多煩惱。

  但是佛法裏邊又不只是性境、現量,也贊歎我們多多學習佛法,增長分別的智慧,也贊歎無分別的智慧,這兩方面,應是並重的,這樣會使令我們逐漸的解脫一切苦惱,引起很多很多的善根,會得大解脫,那麽就和胡適的說法不一樣,這是個現量。

  比量:就是我們所緣的境界,不出現在眼前,我們不能直接知道它是什麽,但是可以假借其他的情況加以比量、比較,可以推論它是什麽。

  現成的說法,比如山的那一邊有煙,我們平常的知識,有火以後才有煙,見煙知有火,假借煙的形象,就知道那裏邊有火,這叫做比量。又比如說牆的那一邊有什麽看不見,但看到有個角,知道那裏有牛,雖然沒有直接見到那件事物的體,可是因爲其他的情況,可以推論它是怎麽一回事,那就叫「比量」。

  在佛法裏面說,聲音是因緣所生的,說話的聲音,或其他物體所發出來的聲音,這聲音是因緣所聲的,所以知道它是無常的,這就是推論。

  這件事物它現在是很正常的存在,怎麽知道它將來會破壞呢?因爲它是因緣生的,假借因緣生的道理,去推論它將來會是敗壞的,那麽這就叫做比量。

  比量當然也要有你的知識和智慧來決定的,如果你的知識很豐富,智慧很圓滿,那麽你比量的結果可能是很正確的,如果知識、智慧皆不足,那就變成非量,就是不合道理,現量搞錯了,比量也搞錯,那就變成非量。

  現在我們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在緣慮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就都是現量的境界,因爲前五識,它只是一個明了性,它不像第六意識能種種地去思惟、分別、觀察,它沒有那麽多的事情,所以它正是現量。

  通叁性:就是善性、惡性、無記性。這叁種不同的性格,說前五識是通於善,通於惡,也通於無記的性格,它不純是善,不純是惡,是通這叁種性格。

  善這件事,在唯識的書上,用兩種情形來說明它,一種是這一念心,一件事,它本身是清淨的、良善的,沒有垢穢,沒有染汙,這叫做善。另一種是:以這一念心的活動,對於現在和將來,都是有利益的,那麽也叫做善,我們做善事,按現在對自己,也是有功德,對於社會廣大的群衆也有利益,將來這做善事的人也會得到可愛的果報,於現在世,於未來世都有利益,有這樣性質的就叫做善。相反的就叫做「惡」,它本身的性質是不清淨的、垢穢的,那就是「惡」。

  假如他做出來的這種事情,現在對他自己也無利益,對於社會上也不好,也沒有好的影響,將來會得到不可愛的果報,就是於現在世,未來世都沒利益,就變成「惡」。這是「善」和「惡」在佛法是這樣的解釋。

  其次說到「無記」。無記分成兩類:「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無記」這句話,就是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惡,不能這樣去分別的,就叫做無記。在我們心意識,這個識,有兩種無記,一種是無覆無記,一種是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就是它本身不障礙真實的、清淨的功德之事情。「覆」是有蓋覆、障礙的意思,阿賴耶識就是無覆無記。有覆無記,就是它本身不清淨,有很多的煩惱在裏邊,但是有其他原因的影響,這種障礙的境界不明顯,顯示不出來,所以也叫做無記。

  或者說這件事,它裏面有煩惱,但是它不能造作善,也不能造作惡,雖然也有可能會有行動,但是將來不能得善的果報,也不能得惡的果報,所以說它是無記。

  這個事情,比如說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兩個世界的人,他們內心裏邊,也一樣有很多很多的煩惱,一點也不少,但是他有高深的禅定,就把所有的煩惱都降伏了,就顯現不出來,煩惱雖然有,但不能發出來煩惱的作用,表面上看,就好像沒有煩惱似的,這就叫做無記,實在他內心是有煩惱,所以叫做有覆。

  如第七末那識,有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種煩惱。但因第七識太微細了,他這煩惱的形象就不明顯,所以也叫做無記,但是因爲有煩惱的關系,它就障礙你明心見性,它障礙你修學聖道,你發心作功德,我見從裏邊就發生作用,變成有所得、有漏的功德,所以它有障礙,這叫做有覆無記。

  說到前五識是通叁性,通於善、通於惡、通於有覆無記、通於無覆無記,這裏邊有一樣事應該提出來說明的。這個前五識,它隨時會…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