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P2

  ..續本文上一頁及公開討論、承認的經典,所謂第一次的結集,就是南傳的“相應部”,意即北傳的 “雜阿含”,當初也不是一年就編輯完成,而是曆經一二十年、廿卅年,才慢慢編輯出“雜阿含”,後面的 “中阿含”、“長阿含”與“增一阿含”,都是再經曆過一百多年,將近兩百年的慢慢結集,才完成“四部阿含”。在這兩百年的期間,早期第一代的弟子早就涅槃了、不存在了,而是來到第叁代、第四代。比如靈泉禅寺從開山到現在102年,我的正式法號是惟傳,在這裏的輩分算是第五代,現在我的剃度師、住持是第四代。當年佛教經過一兩百年,已經是曆經幾代之後,大家一樣陸陸續續的結集,經過公開的討論,第一次與第二次的公開結集之後,所編輯、結集出來的,就是“四部阿含”,也就是南傳的【大藏經】,大乘經典其他的所有經典,當時都還沒有出現。

  後來又曆經佛教各種部派漸漸分裂,由于每一個部派所著重的方向都不一樣,于是慢慢、慢慢分裂,進入到部派佛教時代,此時距離佛滅後大約150年到300年之間,此時的部派大致區分爲“大衆部”與“上座部”,還沒有所謂的“大乘”,更沒有所謂的大乘經典。“菩薩”的名稱,也是佛滅後幾百年才出現,因爲後來有“大乘”的系統,才有 “菩薩”的名稱,以前是沒有。“菩薩”只是對在家人的一種稱呼,比如“你們這些在家菩薩要好好種福田,要好好修……”這是一種鼓勵,“菩薩”是對在家人的一個稱呼與鼓勵,就像說“各位善知識啊!你們要好好努力啊!……”人家稱呼你是“善知識”,不要自認爲就是善知識……,這樣就不對了。所以,最初大致分類爲“大衆部”與“上座部 ”,兩者偏重在不同之處,這是屬于佛教史方面,大家若有興趣,印老對這方面有相當詳細的解析,大家可以參考,現在沒有時間做深度的解析,只能概略講述。

  最初大致分類爲“上座部”與“大衆部”,“上座部”後來又慢慢分裂爲好幾個部派,“大衆部”也一樣慢慢地分裂好幾個宗,于是慢慢再演變,因爲“大衆部”與“上座部 ”很多的理念、觀念不一樣,結果這兩個大部派由于時空的隔閡、理念的不同,結果慢慢的漸行漸遠、又分裂了。“大衆部 ”是在距離佛陀涅槃叁百多年、四百年左右,才改稱爲“大乘”,已經是是佛陀涅槃叁百年、四百年後的名稱。當有了部派之後,大乘部派才慢慢再集結一些經典,最初結集的大乘經典就是“般若系統”,這些般若系統經典,很多是非常好的,它的好就在于把原來各部派所信奉、所公認的原始佛法-【阿含經】裏面很多的深義,由于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無法體證到,因此這些祖師大德非常慈悲,于是透過他們的證量,把【阿含經】很多深義,做更深入而具體的解析,讓後人比較容易了解。

  所以,初期的大乘般若經典,完全是依據【阿含經】,加以演繹、加以推廣,加以深入的申論,讓大家更清楚、更了解,這些都是出自善意,都是相當好。印老一樣滿推崇初期大乘般若系統的經典,因爲這是屬于大乘佛教地區,慢慢拓展出來的經典。然而南傳地區因爲是抱持著最初第一次與第二次結集出來的【四部阿含】,因爲在阿育王時代,大家就已經是各分東西,到各處去弘法去了,像緬甸、泰國跟斯裏蘭卡的體系,就不知道大乘後來陸陸續續編輯的經典,因此在南傳的經典找不到佛陀涅槃叁、四百年之後,大乘所編輯出來的這些經典,南傳地區是沒有、他們也不知道,南傳地區就不知道有【阿彌陀經】,也沒有這些經典。但是,我們不能以一般學者的立場,認爲大乘非佛說,就一概予以否認。大乘佛教所重視的般若系統經典,雖然南傳地區裏面沒有,卻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核心、佛法靈魂,如果沒有大乘般若的靈魂核心,所抱持的只是一些空殼子,就像是木乃伊。

  如果沒有回到大乘的般若系統,沒有契入到【金剛經】、【心經】敘述的境界,只是停留在有爲法的世界裏面,會成爲自以爲修行很高、很厲害的修行人、修行匠,成爲很有名的修行的聖人,但卻未必是真正的解脫者,佛陀所講的無爲、無我、無私的真人。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區,我從1971年開始比較有系統接觸佛法,從1971到1987年,都是在大乘佛教的經典裏面,整個思想體系都是接受大乘佛教的薰陶,當時卻很困惑于【金剛經】裏面“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所謂應該要這麼做、應該要做到這樣,但是我卻更重視一個問題,我怎麼樣才能做到呢?雖然讀了【金剛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還是沒辦法做到,就不斷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一定要親證、要做到,于是這樣不斷陸續在找尋。

  由于不斷在找尋,從佛學院到研究所,才發現以往被大乘佛教所冷落、所批判的【阿含經】,竟然是如此重要,而且實在、實際,于是從1987年開始、到1999年,這十幾年之間,一路在原始佛法的聞、思、修、證方面下工夫。在1988年到1990年期間,很有一種爲原始佛法打抱的不平心態,認爲要來到真實、智慧型的佛教,【阿含經】是整個佛教的修行教理,最原始、最重要、最純真、最單純、最樸實的經典,以及修行的方法,是佛教所有經典裏面最高的位置,是佛教所有經典裏面的【聖經】,今天在北傳地區竟然是如此被打壓、被冷落、被瞧不起,真正佛陀所親自調教的聲聞弟子,阿羅漢、有修有證的人,卻被如此在打壓、排斥、攻擊……,當時了解這些實相之後,真的是有一股爲這些聖者、爲佛陀叫屈、抱不平的心態。

  當年在佛學院,曾經與國內一位赫赫有名的佛教大學者,提到有關【阿含經】、阿羅漢方面,他認爲是小乘的、不了義,與他起了一些見诤、诤辯,我跟他講說: “身爲佛教徒,不可如此毀謗佛陀所講這些最珍貴的經典,不可以這樣本末顛倒,弄不清事實,而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學者… …”當時他很不高興,後來還是心平氣和再跟他溝通、互動。雖然當時我很想倡導、弘揚原始佛法,也到南傳、泰國地區去參訪佛使比丘,那時候佛使比丘還健在,參加他們所帶領的禅修,後來又去參訪泰國很有名、很重視實修實證的阿姜查道場,回來之後有很多的感慨。別人的優點,我們北傳地區卻關起門不聞不問,然後還自以爲“大”,難怪太虛大師講過我們大乘地區的人很容易有的一個毛病,就是口說大乘經,而心卻是小乘、小乘行。

  這也是佛學院啓蒙我的老法師,跟我所講的一些感慨、感言,他本來是要保送我到斯裏蘭卡、南傳去留學,但是後來我考量因緣不成熟,于是就沒有去成。當年這位老法師雖然年紀七十幾歲,卻是有國際眼光、國際視野,因爲在民國七十年代,他是常常被派到國外參加佛教的國際會議,外國來訪的僧團,他也常常有所接觸,因此具有國際性眼光,常常勉勵我要有超越大小乘的胸襟去了解、去觀察,不要光只是去看到一些皮毛、學到一些皮毛;他也很贊同太虛大師的宗教改革,希望我能夠以超然立場看待雙方的優點,當年受到他的啓蒙、也獲益很大。他講說太虛大師也說我們大乘地區常常是口說大乘經,都是用嘴巴在講,實際卻是在人我是非、名利堆裏面鑽營,才是真正的小乘人。不要拿著大乘經,就自認爲是大乘人;在念大乘經,就自認是大乘的人……,不是這樣啊!而是有沒有真正做到,否則只是拿著大乘經典,往自己臉上貼金,鞏固自己是大乘人,然後打壓、排斥別人,這樣就很糟糕,反而展現出心量狹窄的小乘人。

  事實上,本來就沒有大、小乘之分,也沒有大、小乘經典的分別,只有我們個人的心態,一直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鞏固自我、展現自我的厲害?抑或真正是爲究竟解脫而來?真正有大慈大悲憫衆生之心?真正有無我、無私的心?如果你是真正爲解脫而來,真正展現無我、無私,就是菩薩行者,就是大乘的行者。如果抱著一部經典,或是抱著某些經典,然後自以爲“大”,藉以瞧不起別人、看不起別人,在打壓別人、貶低別人,這樣都是落入在自我、我慢的世界裏面鑽研,只要你有自我、只要你有我慢,一直在鞏固自我、鞏固我慢,你的視野、你的世界就會越狹窄,才是落入小乘的心態。因此,我們不要從經典來區分,實際要從我們的體悟、體證、證量展現來講。如果是真正展現大乘行者證量的人,不會標榜自己是大乘行者;如果真正展現無我、無私,不會對外一直強調自己及做事是無我、無私。如果真正心量很大,實際做出來就好,不會跟人家強調:“耶!你要知道我的心量很大喔!…… ”不會這樣的。

  真正的大、小乘,端視你有沒有實際做出來?真正在做的人,不會強調自己是大乘;而一直強調自己是大乘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在講,佛教要你真正做到、真正做出來。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區,在中間有十幾年時間,是浸泡在原始佛法、南傳地區,直到1999年,由于一些因緣的促成,體會到真的沒有所謂的大小乘之分、沒有南北傳之別。因此,大家不用把空海(惟傳)定義爲原始佛法或是大乘,或是其他什麼 ……,不必定義那些;對我而言,沒有大小乘之分,沒有南傳之別,大家本來就是在一體世界裏面,而且真正的真理是沒有大小乘之分,真正的真理實相是沒有宗派之別,真正的真理是超越種族、超越國界,真正的真理是超越任何宗派、超越任何宗教,就如同太陽不屬于任何宗派、不屬于任何宗教,地球也不管你是屬于任何宗派、任何宗教,大家同樣是坐在一個地球上面,真理實相是沒有宗派、沒有宗教之分,這些觀念我們要先具有,再慢慢探討【金剛經】的經文,才能夠體悟到裏面的深義,才不會造成“扶得東來西又歪”。

  以前是講“一時”,一方面由于以前的鍾表還不發達,每個地區所用的時間記錄都不一致,沒有所謂的公認標准時間。另外,真正的法界、大自然是沒有“時間相”…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