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公开讨论、承认的经典,所谓第一次的结集,就是南传的“相应部”,意即北传的 “杂阿含”,当初也不是一年就编辑完成,而是历经一二十年、廿卅年,才慢慢编辑出“杂阿含”,后面的 “中阿含”、“长阿含”与“增一阿含”,都是再经历过一百多年,将近两百年的慢慢结集,才完成“四部阿含”。在这两百年的期间,早期第一代的弟子早就涅槃了、不存在了,而是来到第三代、第四代。比如灵泉禅寺从开山到现在102年,我的正式法号是惟传,在这里的辈分算是第五代,现在我的剃度师、住持是第四代。当年佛教经过一两百年,已经是历经几代之后,大家一样陆陆续续的结集,经过公开的讨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公开结集之后,所编辑、结集出来的,就是“四部阿含”,也就是南传的【大藏经】,大乘经典其他的所有经典,当时都还没有出现。
后来又历经佛教各种部派渐渐分裂,由于每一个部派所著重的方向都不一样,于是慢慢、慢慢分裂,进入到部派佛教时代,此时距离佛灭后大约150年到300年之间,此时的部派大致区分为“大众部”与“上座部”,还没有所谓的“大乘”,更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菩萨”的名称,也是佛灭后几百年才出现,因为后来有“大乘”的系统,才有 “菩萨”的名称,以前是没有。“菩萨”只是对在家人的一种称呼,比如“你们这些在家菩萨要好好种福田,要好好修……”这是一种鼓励,“菩萨”是对在家人的一个称呼与鼓励,就像说“各位善知识啊!你们要好好努力啊!……”人家称呼你是“善知识”,不要自认为就是善知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最初大致分类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两者偏重在不同之处,这是属于佛教史方面,大家若有兴趣,印老对这方面有相当详细的解析,大家可以参考,现在没有时间做深度的解析,只能概略讲述。
最初大致分类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上座部”后来又慢慢分裂为好几个部派,“大众部”也一样慢慢地分裂好几个宗,于是慢慢再演变,因为“大众部”与“上座部 ”很多的理念、观念不一样,结果这两个大部派由于时空的隔阂、理念的不同,结果慢慢的渐行渐远、又分裂了。“大众部 ”是在距离佛陀涅槃三百多年、四百年左右,才改称为“大乘”,已经是是佛陀涅槃三百年、四百年后的名称。当有了部派之后,大乘部派才慢慢再集结一些经典,最初结集的大乘经典就是“般若系统”,这些般若系统经典,很多是非常好的,它的好就在于把原来各部派所信奉、所公认的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很多的深义,由于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无法体证到,因此这些祖师大德非常慈悲,于是透过他们的证量,把【阿含经】很多深义,做更深入而具体的解析,让后人比较容易了解。
所以,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完全是依据【阿含经】,加以演绎、加以推广,加以深入的申论,让大家更清楚、更了解,这些都是出自善意,都是相当好。印老一样满推崇初期大乘般若系统的经典,因为这是属于大乘佛教地区,慢慢拓展出来的经典。然而南传地区因为是抱持著最初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四部阿含】,因为在阿育王时代,大家就已经是各分东西,到各处去弘法去了,像缅甸、泰国跟斯里兰卡的体系,就不知道大乘后来陆陆续续编辑的经典,因此在南传的经典找不到佛陀涅槃三、四百年之后,大乘所编辑出来的这些经典,南传地区是没有、他们也不知道,南传地区就不知道有【阿弥陀经】,也没有这些经典。但是,我们不能以一般学者的立场,认为大乘非佛说,就一概予以否认。大乘佛教所重视的般若系统经典,虽然南传地区里面没有,却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核心、佛法灵魂,如果没有大乘般若的灵魂核心,所抱持的只是一些空壳子,就像是木乃伊。
如果没有回到大乘的般若系统,没有契入到【金刚经】、【心经】叙述的境界,只是停留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会成为自以为修行很高、很厉害的修行人、修行匠,成为很有名的修行的圣人,但却未必是真正的解脱者,佛陀所讲的无为、无我、无私的真人。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我从1971年开始比较有系统接触佛法,从1971到1987年,都是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面,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接受大乘佛教的薰陶,当时却很困惑于【金刚经】里面“应如是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所谓应该要这么做、应该要做到这样,但是我却更重视一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虽然读了【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做到,就不断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一定要亲证、要做到,于是这样不断陆续在找寻。
由于不断在找寻,从佛学院到研究所,才发现以往被大乘佛教所冷落、所批判的【阿含经】,竟然是如此重要,而且实在、实际,于是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这十几年之间,一路在原始佛法的闻、思、修、证方面下工夫。在1988年到1990年期间,很有一种为原始佛法打抱的不平心态,认为要来到真实、智慧型的佛教,【阿含经】是整个佛教的修行教理,最原始、最重要、最纯真、最单纯、最朴实的经典,以及修行的方法,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最高的位置,是佛教所有经典里面的【圣经】,今天在北传地区竟然是如此被打压、被冷落、被瞧不起,真正佛陀所亲自调教的声闻弟子,阿罗汉、有修有证的人,却被如此在打压、排斥、攻击……,当时了解这些实相之后,真的是有一股为这些圣者、为佛陀叫屈、抱不平的心态。
当年在佛学院,曾经与国内一位赫赫有名的佛教大学者,提到有关【阿含经】、阿罗汉方面,他认为是小乘的、不了义,与他起了一些见诤、诤辩,我跟他讲说: “身为佛教徒,不可如此毁谤佛陀所讲这些最珍贵的经典,不可以这样本末颠倒,弄不清事实,而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当时他很不高兴,后来还是心平气和再跟他沟通、互动。虽然当时我很想倡导、弘扬原始佛法,也到南传、泰国地区去参访佛使比丘,那时候佛使比丘还健在,参加他们所带领的禅修,后来又去参访泰国很有名、很重视实修实证的阿姜查道场,回来之后有很多的感慨。别人的优点,我们北传地区却关起门不闻不问,然后还自以为“大”,难怪太虚大师讲过我们大乘地区的人很容易有的一个毛病,就是口说大乘经,而心却是小乘、小乘行。
这也是佛学院启蒙我的老法师,跟我所讲的一些感慨、感言,他本来是要保送我到斯里兰卡、南传去留学,但是后来我考量因缘不成熟,于是就没有去成。当年这位老法师虽然年纪七十几岁,却是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因为在民国七十年代,他是常常被派到国外参加佛教的国际会议,外国来访的僧团,他也常常有所接触,因此具有国际性眼光,常常勉励我要有超越大小乘的胸襟去了解、去观察,不要光只是去看到一些皮毛、学到一些皮毛;他也很赞同太虚大师的宗教改革,希望我能够以超然立场看待双方的优点,当年受到他的启蒙、也获益很大。他讲说太虚大师也说我们大乘地区常常是口说大乘经,都是用嘴巴在讲,实际却是在人我是非、名利堆里面钻营,才是真正的小乘人。不要拿著大乘经,就自认为是大乘人;在念大乘经,就自认是大乘的人……,不是这样啊!而是有没有真正做到,否则只是拿著大乘经典,往自己脸上贴金,巩固自己是大乘人,然后打压、排斥别人,这样就很糟糕,反而展现出心量狭窄的小乘人。
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大、小乘之分,也没有大、小乘经典的分别,只有我们个人的心态,一直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巩固自我、展现自我的厉害?抑或真正是为究竟解脱而来?真正有大慈大悲悯众生之心?真正有无我、无私的心?如果你是真正为解脱而来,真正展现无我、无私,就是菩萨行者,就是大乘的行者。如果抱著一部经典,或是抱著某些经典,然后自以为“大”,藉以瞧不起别人、看不起别人,在打压别人、贬低别人,这样都是落入在自我、我慢的世界里面钻研,只要你有自我、只要你有我慢,一直在巩固自我、巩固我慢,你的视野、你的世界就会越狭窄,才是落入小乘的心态。因此,我们不要从经典来区分,实际要从我们的体悟、体证、证量展现来讲。如果是真正展现大乘行者证量的人,不会标榜自己是大乘行者;如果真正展现无我、无私,不会对外一直强调自己及做事是无我、无私。如果真正心量很大,实际做出来就好,不会跟人家强调:“耶!你要知道我的心量很大喔!…… ”不会这样的。
真正的大、小乘,端视你有没有实际做出来?真正在做的人,不会强调自己是大乘;而一直强调自己是大乘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在讲,佛教要你真正做到、真正做出来。空海是出生在大乘佛教地区,在中间有十几年时间,是浸泡在原始佛法、南传地区,直到1999年,由于一些因缘的促成,体会到真的没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没有南北传之别。因此,大家不用把空海(惟传)定义为原始佛法或是大乘,或是其他什么 ……,不必定义那些;对我而言,没有大小乘之分,没有南传之别,大家本来就是在一体世界里面,而且真正的真理是没有大小乘之分,真正的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之别,真正的真理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真正的真理是超越任何宗派、超越任何宗教,就如同太阳不属于任何宗派、不属于任何宗教,地球也不管你是属于任何宗派、任何宗教,大家同样是坐在一个地球上面,真理实相是没有宗派、没有宗教之分,这些观念我们要先具有,再慢慢探讨【金刚经】的经文,才能够体悟到里面的深义,才不会造成“扶得东来西又歪”。
以前是讲“一时”,一方面由于以前的钟表还不发达,每个地区所用的时间记录都不一致,没有所谓的公认标准时间。另外,真正的法界、大自然是没有“时间相”…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