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P3

  ..续本文上一页,在《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有讲,“时间”是人类为了沟通起见,所设定的一些方便法。于是讲经说法的人就讲“一时”就好了,大家就不会争论时间点,而造成无法统一。意即佛陀在哪个地方、某个时间,是有讲过这些内容,至于什么时候?大家不必太在乎。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乘佛教在后来所编辑的经典,比较喜欢用“佛陀跟一千两百五十人”的比丘一起讲经说法,然而这只是经典的一个模式,未必真是如此,这只是一个代表。另外,印度他们也有很多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说 “八万四千”,不是真的“八万四千个”,只是他们的语言形容词而已,表示说很多、很多,千万不要在计算著实际的数目。包括我们称赞佛陀卅二相、八十种好,本来都只是一种形容词,形容修行人的自在、法相庄严,但是后人却卡死在语言名相上面。有谓佛陀有 “三十二相”,有哪些相啊?就一一设法找出来,一一的记录、一一的寻找,结果就越找越离谱。包括“八十种好 ”,哪八十种好?只要一般众生具有的,佛陀就不可以具有,佛陀一定要跟一般众生不同,大家都被语言、文字名相卡住了,结果落入其中之后,于是慢慢再收集、再找寻、再编辑……,然后一条一条的贴上去,把人间真实的佛陀,慢慢装上金身,渐渐失去了真实的面目。

  

  

  贴金身”的过程,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责任,在座的各位也常常在帮佛陀贴金身啊!不要以为都是别人,你们也都有啊!当你在追逐、抓取偶像,就是在贴金身。如果有人到过泰国参访,他们有一种佛像可以让信徒贴上金箔纸,一尊好端端的佛像,结果被众生一直贴上金箔纸,可以看吗?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再推论到把人间真实的佛陀,往佛陀的脸上一直贴上金箔纸,用好多的金缕衣,往佛陀身上一直添加、添加,让后来的佛教徒无法看到真实的佛陀,一方面把佛陀神格化,标榜佛陀是如何伟大、厉害,因为众生“爱膨风”,结果把这股习气又吹到佛陀身上,佛陀的身体就越来越庞大,不是佛陀本身要“膨风”,而是众生在跟其他宗教比较,就像小孩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爸爸多好、多厉害、多高… …!自己的妈妈多好、多漂亮……。当你在向他人炫耀,同样也炫耀我们的佛陀、我们的教主,是多么的厉害、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你们是要“膨风”,就把这股气又灌到佛陀的身上,结果佛陀被众生灌了太多气,又贴上很多的铝箔纸、金缕衣,于是真实的佛陀就渐渐丧失,当你灌进越多风、越多气,佛陀就越飘、越飘、越远、越远、越远… …。

  于是人间真实的佛陀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信仰、想像,一个理想中、思想中、信仰中,很庄严、很神圣的……一个佛陀形象。原来的本意是很好,问题是所做出来的,却让佛法的真精髓丧失,也让真正人间佛陀的原貌渐渐消失,很可惜!但是,没关系!今天我们就回来看看真实的佛陀。第一段经文所要讲的,就是记录真实的佛陀是如何过生活,大家的身心要放空、要柔软,你们的素质提升越高,我才能够讲出真话,否则我就不敢讲出很多真话。大家要“归零”,身心要柔软、素质越提升,打开我们的心胸视野,不要存有一些框框、知见,否则我就没办法讲出真理实相,期勉大家继续用功、好好净化。

  对于经典方面的判断,空海的建议是不要从外表、形象、架势方面来分辨,切勿因为贴上“如是我闻”,或是注明某某经,就认为是不可动摇、至高无上的经典,这样会停留在迷信与信仰的层面,无法真正了悟真理实相,因为有很多在叙述宇宙人生真理的圣典,未必冠上某某经的名称,也不一定要冠上“如是我闻”,才是在叙述真理实相。再者,就算冠上“如是我闻”、某某经的名称,未必全部是佛陀所讲的,也未必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有很多是在诠释“方便法”。

  经典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叙述“无上甚深微妙法”,超越语言、文字、名相的实相,这些经典是属于第一义谛、究竟法,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现世出离苦海、解脱自在,不管有没有冠上某某经的名称,只要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这一世解脱自在,就是属于“究竟法 ”。第二大类是协助心智还很弱小的众生,鼓励你成长,修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属于“方便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点,经典是叙述究竟法、还是方便法?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这些经典所叙述的内容,是不是符合“三法印”?非常重要。 “三法印”是佛陀求真求证过的宇宙法则、真理、实相,是佛陀亲证到,中国人一样也有人亲证到,老子就是,佛陀自己也讲过,世间的智慧者他们一样也可以亲证到。如果是真理实相,一定是超越时空,只要你的身、你的心够宁静,一样都可以体证到。

  空海一路成长的过程,也是抱持著求真求证的精神去检验,到现在为止,发现佛陀所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真的是真实不虚,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验、去检验、去求证,都没有发现虚伪、虚假,越求真、越求证,越发现他们的智慧之高,令我佩服人间竟然有如此的高等智慧出现。对我而言,佛陀与老子都是具有人间非常高的智慧,我都是以平等心来尊重他们。因此,大家要用“三法印”来检验经典,所讲的是究竟法、还是方便法?有些经典会提到佛教的一些名相,然而却与“无常”、“无我”法印是有所出入,有些经典是方便,要接引初基的学佛者。

  有很多人不了解【阿含经】的重要,道听涂说把【阿含经】界定为小乘,完全是错误的观念,真是本末颠倒。佛教的所有经典,总源头就在【四部阿含】,是记录佛陀讲经说法几十年的主要核心内容,算是最重要、也是比较庞杂,是整个佛陀一生的言行录,因此【阿含经】是有讲“有为法”,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骤,也宣说真理实相,以及最深奥的“涅槃、无为、空”。但是现在流传、留存的【阿含经】,以及南传的经典里面, “涅槃,无为、空”方面,记录比较少,加上因为来到“涅槃,无为、空”,是要超越所有的“ 有为法”,超越所有的经典名相,是属于佛教的精髓、精华、核心,属于活生生的一部分,不管再怎么记录,不管再怎么记载,活生生的这一部分,没办法记载于经典里面,语言、文字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把活生生的这一部分留存下来。

  当年佛陀在世,带领大家修行,修证得很快,第一代、第二代都能够保存原貌,修行解脱的风气很快;但是间隔一两百年之后,解脱道慢慢模糊了,又形成经典文字之后,只能够留下一些名相,留下一些记载,都是人类头脑里面的抽象名相、语言表达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那一部分精髓核心,在任何经典都无法记载,很多就是要来到“以心印心”的阶段,就是要透过善知识,来协助我们、指引我们,就像在国内或是国外带领一些学员禅修,我们走到森林中,告诉他们要好好体会活生生的佛法,有的学员很快就能够体悟到,有的学员会讲说:“老师!你说无常法印,奇怪!我怎么都看不到无常法印? ”我问他:“你所走过的路上,有没有很多的落叶?”他说:“有啊!”这么多的落叶被你踩在脚底下,你还体会不到什么叫作“无常法印”吗?!如果是恒常不变,那些树叶不会掉下来。

  就如同活生生的蝴蝶,不管你再怎么叙述,都没办法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蠂,写出“蝴蝶”这两个字,或是用英文写下 butterfly,一样无法真正描述在大自然中飞舞的蝴蝶,你所能够留存下来的只是名相。早期的佛弟子,是很认真、很如实、很真实,要把佛陀所讲过的精华、精义,尽量保存下来,但是不管你再怎么精准,再怎么努力、用功、用心,就是没办法把核心留存下来,这一部份就非常容易丧失掉。初期的大乘般若经典,设法把不可言说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诠释出来,明知不可说,还是要尽量说,因为核心丧失掉,我们所学的,只是学一些拳架的形相、模式而已,太极拳高手打出行云流水的招式,里面是很有力道,你也依样画葫芦在比划,不管再怎么比画,就是学不到精髓、核心。

  同样的,佛陀出去托钵、走路,然后回来洗脚,好像很简单、很自然,你也跟著佛陀的屁股后面,出去托钵好几年,阿难跟了廿五年,还是学不到核心,因此佛法的精华、精髓、核心,这些大乘的祖师大德,就是设法要把不可言说的部份描述出来。老子所做的,也正是把那不可说的,设法宣说出来,但是当尽量要宣讲出来,于是不得不说,还是落入言说;不得不写,还是落入文字。一旦有言说,一旦有文字,众生又被语言、文字卡死。所以,不管【金刚经】、【心经】的境界描述得多好、多真实,大家还是听一听、读一读、念一念,真正体悟到、体证到的,还是少之又少,就像【金刚经】、【心经】般若系统方面,南传地区没有记载,他们很排斥这些经典,这样也变成是他们的损失。然而,虽然北传地区有在诵读这些经典,若是没有脚踏实地实修,则【金刚经】所叙述的境界,用讲的都比较快啦!你能够做到吗?你做得到吗?

  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说,要真正做到才算。【金刚经】叙述的境界都是非常高,如果没有次第方法,纵使再读诵千百万遍,还是没办法了解,只要你按照次第步骤逐步深入,就可修、可证、可达,体会到里面真正所讲的。记得在大专时期,勉励自己“要能够看到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要能够看懂弦外之音,真正的深义不是在文字上,是要把文字筛选掉。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到了中午之前,快接近吃中饭的时候,佛陀“著衣持钵”,一样穿著袈裟持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佛陀要吃饭、吃东西,仍然是向众生乞食、向世间乞食,佛陀要喝一口水,都要向法界、向世间、向众生乞食,不是后来…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