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課程有講,“時間”是人類爲了溝通起見,所設定的一些方便法。于是講經說法的人就講“一時”就好了,大家就不會爭論時間點,而造成無法統一。意即佛陀在哪個地方、某個時間,是有講過這些內容,至于什麼時候?大家不必太在乎。

  “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大乘佛教在後來所編輯的經典,比較喜歡用“佛陀跟一千兩百五十人”的比丘一起講經說法,然而這只是經典的一個模式,未必真是如此,這只是一個代表。另外,印度他們也有很多特有的表達方式,包括說 “八萬四千”,不是真的“八萬四千個”,只是他們的語言形容詞而已,表示說很多、很多,千萬不要在計算著實際的數目。包括我們稱贊佛陀卅二相、八十種好,本來都只是一種形容詞,形容修行人的自在、法相莊嚴,但是後人卻卡死在語言名相上面。有謂佛陀有 “叁十二相”,有哪些相啊?就一一設法找出來,一一的記錄、一一的尋找,結果就越找越離譜。包括“八十種好 ”,哪八十種好?只要一般衆生具有的,佛陀就不可以具有,佛陀一定要跟一般衆生不同,大家都被語言、文字名相卡住了,結果落入其中之後,于是慢慢再收集、再找尋、再編輯……,然後一條一條的貼上去,把人間真實的佛陀,慢慢裝上金身,漸漸失去了真實的面目。

  

  

  貼金身”的過程,是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責任,在座的各位也常常在幫佛陀貼金身啊!不要以爲都是別人,你們也都有啊!當你在追逐、抓取偶像,就是在貼金身。如果有人到過泰國參訪,他們有一種佛像可以讓信徒貼上金箔紙,一尊好端端的佛像,結果被衆生一直貼上金箔紙,可以看嗎?當然這是一個比喻。再推論到把人間真實的佛陀,往佛陀的臉上一直貼上金箔紙,用好多的金縷衣,往佛陀身上一直添加、添加,讓後來的佛教徒無法看到真實的佛陀,一方面把佛陀神格化,標榜佛陀是如何偉大、厲害,因爲衆生“愛膨風”,結果把這股習氣又吹到佛陀身上,佛陀的身體就越來越龐大,不是佛陀本身要“膨風”,而是衆生在跟其他宗教比較,就像小孩都喜歡炫耀自己的爸爸多好、多厲害、多高… …!自己的媽媽多好、多漂亮……。當你在向他人炫耀,同樣也炫耀我們的佛陀、我們的教主,是多麼的厲害、多麼的崇高、多麼的偉大……!你們是要“膨風”,就把這股氣又灌到佛陀的身上,結果佛陀被衆生灌了太多氣,又貼上很多的鋁箔紙、金縷衣,于是真實的佛陀就漸漸喪失,當你灌進越多風、越多氣,佛陀就越飄、越飄、越遠、越遠、越遠… …。

  于是人間真實的佛陀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信仰、想像,一個理想中、思想中、信仰中,很莊嚴、很神聖的……一個佛陀形象。原來的本意是很好,問題是所做出來的,卻讓佛法的真精髓喪失,也讓真正人間佛陀的原貌漸漸消失,很可惜!但是,沒關系!今天我們就回來看看真實的佛陀。第一段經文所要講的,就是記錄真實的佛陀是如何過生活,大家的身心要放空、要柔軟,你們的素質提升越高,我才能夠講出真話,否則我就不敢講出很多真話。大家要“歸零”,身心要柔軟、素質越提升,打開我們的心胸視野,不要存有一些框框、知見,否則我就沒辦法講出真理實相,期勉大家繼續用功、好好淨化。

  對于經典方面的判斷,空海的建議是不要從外表、形象、架勢方面來分辨,切勿因爲貼上“如是我聞”,或是注明某某經,就認爲是不可動搖、至高無上的經典,這樣會停留在迷信與信仰的層面,無法真正了悟真理實相,因爲有很多在敘述宇宙人生真理的聖典,未必冠上某某經的名稱,也不一定要冠上“如是我聞”,才是在敘述真理實相。再者,就算冠上“如是我聞”、某某經的名稱,未必全部是佛陀所講的,也未必是在敘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有很多是在诠釋“方便法”。

  經典大致歸納爲兩大類,一種是敘述“無上甚深微妙法”,超越語言、文字、名相的實相,這些經典是屬于第一義谛、究竟法,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現世出離苦海、解脫自在,不管有沒有冠上某某經的名稱,只要能夠真正幫助我們這一生這一世解脫自在,就是屬于“究竟法 ”。第二大類是協助心智還很弱小的衆生,鼓勵你成長,修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屬于“方便法”。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點,經典是敘述究竟法、還是方便法?很重要的檢驗標准就是這些經典所敘述的內容,是不是符合“叁法印”?非常重要。 “叁法印”是佛陀求真求證過的宇宙法則、真理、實相,是佛陀親證到,中國人一樣也有人親證到,老子就是,佛陀自己也講過,世間的智慧者他們一樣也可以親證到。如果是真理實相,一定是超越時空,只要你的身、你的心夠甯靜,一樣都可以體證到。

  空海一路成長的過程,也是抱持著求真求證的精神去檢驗,到現在爲止,發現佛陀所講的“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真的是真實不虛,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考驗、去檢驗、去求證,都沒有發現虛僞、虛假,越求真、越求證,越發現他們的智慧之高,令我佩服人間竟然有如此的高等智慧出現。對我而言,佛陀與老子都是具有人間非常高的智慧,我都是以平等心來尊重他們。因此,大家要用“叁法印”來檢驗經典,所講的是究竟法、還是方便法?有些經典會提到佛教的一些名相,然而卻與“無常”、“無我”法印是有所出入,有些經典是方便,要接引初基的學佛者。

  有很多人不了解【阿含經】的重要,道聽塗說把【阿含經】界定爲小乘,完全是錯誤的觀念,真是本末顛倒。佛教的所有經典,總源頭就在【四部阿含】,是記錄佛陀講經說法幾十年的主要核心內容,算是最重要、也是比較龐雜,是整個佛陀一生的言行錄,因此【阿含經】是有講“有爲法”,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驟,也宣說真理實相,以及最深奧的“涅槃、無爲、空”。但是現在流傳、留存的【阿含經】,以及南傳的經典裏面, “涅槃,無爲、空”方面,記錄比較少,加上因爲來到“涅槃,無爲、空”,是要超越所有的“ 有爲法”,超越所有的經典名相,是屬于佛教的精髓、精華、核心,屬于活生生的一部分,不管再怎麼記錄,不管再怎麼記載,活生生的這一部分,沒辦法記載于經典裏面,語言、文字有它的局限性,無法把活生生的這一部分留存下來。

  當年佛陀在世,帶領大家修行,修證得很快,第一代、第二代都能夠保存原貌,修行解脫的風氣很快;但是間隔一兩百年之後,解脫道慢慢模糊了,又形成經典文字之後,只能夠留下一些名相,留下一些記載,都是人類頭腦裏面的抽象名相、語言表達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那一部分精髓核心,在任何經典都無法記載,很多就是要來到“以心印心”的階段,就是要透過善知識,來協助我們、指引我們,就像在國內或是國外帶領一些學員禅修,我們走到森林中,告訴他們要好好體會活生生的佛法,有的學員很快就能夠體悟到,有的學員會講說:“老師!你說無常法印,奇怪!我怎麼都看不到無常法印? ”我問他:“你所走過的路上,有沒有很多的落葉?”他說:“有啊!”這麼多的落葉被你踩在腳底下,你還體會不到什麼叫作“無常法印”嗎?!如果是恒常不變,那些樹葉不會掉下來。

  就如同活生生的蝴蝶,不管你再怎麼敘述,都沒辦法描述在大自然中飛舞的蝴蠂,寫出“蝴蝶”這兩個字,或是用英文寫下 butterfly,一樣無法真正描述在大自然中飛舞的蝴蝶,你所能夠留存下來的只是名相。早期的佛弟子,是很認真、很如實、很真實,要把佛陀所講過的精華、精義,盡量保存下來,但是不管你再怎麼精准,再怎麼努力、用功、用心,就是沒辦法把核心留存下來,這一部份就非常容易喪失掉。初期的大乘般若經典,設法把不可言說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诠釋出來,明知不可說,還是要盡量說,因爲核心喪失掉,我們所學的,只是學一些拳架的形相、模式而已,太極拳高手打出行雲流水的招式,裏面是很有力道,你也依樣畫葫蘆在比劃,不管再怎麼比畫,就是學不到精髓、核心。

  同樣的,佛陀出去托缽、走路,然後回來洗腳,好像很簡單、很自然,你也跟著佛陀的屁股後面,出去托缽好幾年,阿難跟了廿五年,還是學不到核心,因此佛法的精華、精髓、核心,這些大乘的祖師大德,就是設法要把不可言說的部份描述出來。老子所做的,也正是把那不可說的,設法宣說出來,但是當盡量要宣講出來,于是不得不說,還是落入言說;不得不寫,還是落入文字。一旦有言說,一旦有文字,衆生又被語言、文字卡死。所以,不管【金剛經】、【心經】的境界描述得多好、多真實,大家還是聽一聽、讀一讀、念一念,真正體悟到、體證到的,還是少之又少,就像【金剛經】、【心經】般若系統方面,南傳地區沒有記載,他們很排斥這些經典,這樣也變成是他們的損失。然而,雖然北傳地區有在誦讀這些經典,若是沒有腳踏實地實修,則【金剛經】所敘述的境界,用講的都比較快啦!你能夠做到嗎?你做得到嗎?

  如果我們做不到、就不要說,要真正做到才算。【金剛經】敘述的境界都是非常高,如果沒有次第方法,縱使再讀誦千百萬遍,還是沒辦法了解,只要你按照次第步驟逐步深入,就可修、可證、可達,體會到裏面真正所講的。記得在大專時期,勉勵自己“要能夠看到字與字之間的空白”,要能夠看懂弦外之音,真正的深義不是在文字上,是要把文字篩選掉。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到了中午之前,快接近吃中飯的時候,佛陀“著衣持缽”,一樣穿著袈裟持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佛陀要吃飯、吃東西,仍然是向衆生乞食、向世間乞食,佛陀要喝一口水,都要向法界、向世間、向衆生乞食,不是後來…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