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說那麼玄的“佛陀法力無邊,佛陀吃飯是假的,是表演給你們看而已,佛陀是不必吃飯的……”真實佛陀的肚子也會饑餓,餓了!不是靠自己的修行神通力就能夠解決,不管你的神通力多麼高深,也變化不出一碗飯;不管你的神通力多麼厲害,不可能無中生有變出一杯水。佛陀本身是法力無邊,但是現實的東西就是變不出來,還是要出去托缽,還是要出去化緣,還是要去請衆生供養一些食物、飲水,于是他就到城中。
在北傳地區,我們有很多的福報,大家太好命了,像我今天也有著衣、持缽、乞食,但卻是直接到齋堂,這些菩薩把飯菜煮好放著,我們再舀這些飯菜來吃,很少真正去乞討食物。如果能夠以乞討食物的心態來食用,身段就會更柔軟,未必要有乞食的形式,但是不能沒有向衆生、世間乞討食物之心,否則自認是修行人受人供養,是理所當然,“我的修行很高、境界很高,接受你的供養是理所當然!我是福田,你們來布施,我是慈悲你們,讓你們種種福田… …”這些都是“我慢”在展現。
真的!我們的一碗飯、一口飯、一杯水,都是世間的衆生在供養,都是法界在供養,有這種正確的體會,我慢要消失就很快,而且會生起真正的感恩之心,有此乞討、乞食之心,我們是知恩、感恩、報恩,以回饋的心將我們所了悟的真理實相回饋給衆生。當你是真正以回饋的心在講經說法,裏面不會有我慢,而且也才不會有名利心。很多人的講經說法,就認爲我是、我能,我很厲害啊!我懂很多啊!我講經說法,你們來布施、供養,這是應該啊!我法布施給你們,你們來布施一些,好像理所當然、應該……,這是錯誤的,是叁輪都不空。【金剛經】是講叁輪體空,如果有“我布施法給你們 ”的心態,這樣是錯誤的。如果以一種感恩、回饋的心在講經說法、回饋世間,裏面就沒有那些我慢,這些微細的心態,大家要慢慢去覺察到。
當佛陀乞討食物之後回到住處,“飯食訖”吃過飯之後,把衣缽收好,再來“洗足已,敷座而坐”,因爲吃飯之後就要進入禅堂,可能有些人要請教問題,或是講經說法。這裏有提到“洗足”洗腳,在座的出家衆有學原始佛法、南傳的不少,因此你們穿著的長襪就比較少,大部分北傳地區的出家衆,都還有穿著長襪的習慣。在北傳地區,如果在一般寺院裏面的出家衆打赤腳,人家都會認爲是不威嚴、不懂禮貌。
回到原始佛陀時代,修行人大部分都是在大自然、森林中修行爲主,平常大部分都是打赤腳,包括出去托缽也都是赤腳,而且他們認爲打赤腳才是禮貌,如果出去托缽穿著鞋子,除非腳有病痛、有病變、有問題,才穿鞋子,原則上都是不穿鞋子。我個人平常也是可以不穿鞋子,就盡量不穿,像我剛才過來禅堂之前,一樣要去洗腳。赤腳有赤腳的好處,一方面腳底可以按摩,更重要是我們的腳可以跟大地緊密結合,可以實際去接觸大地,一方面對身體比較健康,觸受也會更明顯,體會我們跟大自然的密切關系,鼓勵各位:如果情況可以,就打赤腳經行,用你的腳、皮膚去接觸地面,你的覺受會更明顯,而且去體會我們跟大地的密切關系,你的體悟會更深。像我現在還是有穿襪子,因爲要入境隨俗,現在是在北傳地區,如果各位可以容許我不穿鞋子、不穿襪子,這樣我可以不用穿襪子。如果我們沒有相當的默契,會認爲太不威嚴、太散亂、太散漫。【金剛經】就是要破除這些“人我相”。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因爲長老須菩提的智慧比較高,想要請教佛陀講一些更深的法義、法要,讓衆生也能夠聽聞、分享,他就“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偏袒右肩”是南傳比丘的穿著方式,只是當時的一種製度,像今天泰國的南傳比丘,一樣會露出右肩,臺灣地區也有不少人去學習南傳這些法,回來之後認爲要把右肩露出來,才表示是在學南傳的……。如果執著在外表方面,表示只是去學一個外表,不是說不可以,而是精髓、核心更重要,不是外表、外相,右肩有沒有露出來?可有可無啦!以空海而言,我是覺得只要穿著不失體面、不會邋遢,可以簡便一點,方便做事、工作,這樣就好了!因爲當我到南傳地區去參訪,他們穿著南傳的袈裟,常常要一只手抓著袈裟的一邊,或是要用綁著,否則會分開,我是覺得這樣也是一種障礙。
我是覺得穿著簡便一點,以“出世間法”,或是否出離叁界,最主要是心方面,至于身方面是隨緣方便,因爲是佛陀當時大家的一種製度,形成這樣一種公認,我們就予以尊重,但是我們要學習精髓核心,而不是只學到外相儀表而已。對不起!我的講經說法比較不按照傳統方式,這樣又會搬出框框講了一大堆,大家還是聽不到核心,我是希望把外殼、外相暫時擱一邊,也就是“正直舍方便”,直接契入無上道,契入佛法的核心。
這時候長老須菩提就“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向佛陀說:“希有!世尊!”所謂“希有 ”,有人曾經跟我開玩笑說:“老師啊!你真是“稀有動物”,因爲在地球上好像快絕種了… …”當然是一些玩笑話。“希有”表示:佛陀啊!你實在太珍貴了,智慧在這世間實在是少人能夠相比擬, “希有!世尊!”都是在贊歎佛陀。“如來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方面尊敬佛陀,一方面對佛陀說: “佛陀啊!我們體會到你真的都是心心念念爲衆生、心懷天下衆生,不斷希望衆生能夠解脫自在,我們可以感受你的慈悲心,有些真正想要修行,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一般衆生發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有相當大的魄力要修行、解脫、成佛,請問佛陀:他們“應雲何住?”應該具備什麼心態呢?“雲何降伏其心?”應該如何才能夠降服“貪、嗔、癡、我慢”十個結呢?”。
這些想要發“佛道無上誓願成”,想要究竟解脫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發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應雲何住?”應該具備何種心態?“雲何降伏其心?”如何才能夠真正降服 “貪、嗔、癡、我慢”十個結呢?佛陀就說:“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我個人是覺得這句話,可能是後來補充進去的,佛陀不會這樣講說:“嗯!不錯!如你所說的,我佛陀真的是很慈悲… …”。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告訴大家:你們今天就 “谛聽”,“谛聽”是要來到有“未到地定”,或是初禅的心靈品質,你的心要甯靜,以純淨的心來聽聞,不是用耳朵聆聽,因爲耳朵有兩個孔,它會從這邊進去,從那邊跑出去。聽完了、下座之後,你又忘了;聽了之後,沒有什麼感受、沒什麼震撼,就是沒有用心靈在聆聽。如果要聽聞很深的法義,要用你的心靈來聽聞,必須要有禅定的品質,在禅修期間的體悟會更快、會更深。“汝今谛聽,當爲汝說”讓我向你們講述“無上甚深微妙法”,這些“善男人、善女人”,如果你們要發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要如此這般這般去降伏,前面只是講一個概略,你們好好專心聆聽,如此這般去做,你們就可以做到。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世尊啊!我們真的很喜歡、很渴望聽聞這些“無上甚深微妙法”。
大乘正宗 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摩诃”就是很大,意即大菩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總括一句就是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一段經文已經開始進入深義了。“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注意“應”字,你們應該要這樣做,應該要具備這樣的心態,講“應”是因爲這時候這些“菩薩摩诃薩”他們還沒有做到,尚未做到 “無人相、無我相”,是針對叁果要邁向四果,至少要有二果的基礎,針對二果、叁果要邁向四果根基的人來講,你們應該具備有的心態。什麼樣的心態呢?對于所有一切的衆生,不管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是 “若有色、若無色、有想、無想”所有一切衆生,我們都要有“衆生無邊誓願度”大慈大悲的心願。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具有大慈大悲的心願救度一切衆生,當我們在講經說法的開始,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衆生無邊誓願度”,不要把“衆生”簡短的定義爲只有“人” 才算是,那些貓、狗、鳥……它們也都是衆生,而且那些花、那些草也都是“衆生”,山河大地也都是衆生,意即此處所講的“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所謂“若無想 ”,不只是講“無想天”的人,包括你認爲的無情衆生、山河大地,包括樹木都是,因此不要把“衆生 ”界定得很狹窄,這裏是泛指整個法界的所有一切衆生,懷有“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就是“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我都願意協助他們來到“無余涅槃”究竟解脫,只要他們願意,我願意協助這些衆生來到究竟解脫。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果你真正做到度化了很多衆生,但是你的內心卻沒有“我度了很多衆生”的我慢心態,表示已經能夠來到“叁輪體空”的做。我們不指涉任何宗教,很多的宗教師把度衆生當作是直銷事業,或是像“老鼠會”一樣在抓人頭、抓會員,要救度越多的人,“喔!你今天度了幾個人?才叁個人?人家是五個人,他的成績比…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