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麼不好,我們都感恩這些因緣,這些因緣會助長你、協助你邁向解脫。
如果你還抱怨過去的種種因緣,你的人生會繼續在苦海裏拉扯、浮沈,包括過去協助我們成長的善知識,不管他所講的是究竟或是不究竟,是方便法或是究竟法,曾經協助我們成長的這些因緣,我們都感恩,就像說現在讀到大學、研究所,對于幼稚園老師、國小老師、國中老師,一樣都是心懷感恩,對于過去就是懷抱感恩之心,再來就是“歸零”,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好好一步一腳印去做,這樣你的體悟、見法就會很快。
再來就是禅修期間規定“禁語”,禁語很重要,等一下就開始禁語。關于禁語方面,有幾點希望大家能夠特別注意,今天雖然我們是集體禅修,大家來這裏共修,但是希望大家是以一種你是獨處、閉關、專修的心來用功,你要收攝六根,不要一雙眼睛東張西望,除了法工、法務人員,承擔法務必要的交接之外,其他的一律都禁語,尤其是回到寮房更是要特別注意,爲什麼要求大家禁語?如果你的語根、語行沒有停下來,還在講話,你的心會雜亂,散心雜話就是你的六根沒有收攝,你的心沒有辦法甯靜下來,你的眼睛還東飄西飄,就是你的眼根沒有收攝回來,眼、耳、鼻、舌……,一直在講話、攀緣,你的舌根沒有收回來,因爲你的六根沒有收攝回來,你的身心沒有辦法甯靜下來。
如果沒有辦法甯靜下來,後面的進度只是在敷衍而已,你沒辦法跟得上來。當然,我們有部分舊學員,他們已經有相當的基礎,因此讓他們承擔較多的法務,只要他們不是在承擔法務之時,他們一樣都是禁語,要求禁語對大家來講是幫助非常大的,不要想說:“啊!我們是母子檔,我們是母女檔,我們是死檔,我們是朋友,我們都是一夥人……”然後一下就在聊天,在討論、探討,“今天情況怎麼樣啊?今天怎樣啊?……”那些統統要禁止,不要跟別人談論心得、不要問別人,這一點很重要。所以,等一下下座之後,記得!除了法工必要的承擔之外,其他的一律禁語,在這八、九天裏面,講話講得越少,對你來講是絕對越好,很不容易大家才有這樣的禅修因緣,很不容易放下萬緣來此禅修,記得!不是來這裏攀緣,不是來這裏交朋友,你是來這裏大死一番,如果沒有善用這樣的禅修因緣,還來這裏攀緣,很可惜啊!你又錯失掉很多的因緣,浪費掉很多的生命。
所以,不要想說:“啊!我們在這裏禅修,遇到學員、遇到老師沒跟他們打招呼,不好意思!我們都要到處跟他們Say hello… …”都沒必要啦!我們禅修學員好好精進用功、收攝六根,如果我們遇到常住,原則上如果你繼續用功,不打招呼也可以,只要點個頭、微笑一下,打個招呼也可以,但是不要開口講話,頂多點個頭、微笑一下,這樣就好了,你可以繼續用功收攝六根,沒有別人會講你懈怠,沒有別人會講你無情,大家都會尊重、配合我們禅修學員,而且常住看到大家在收攝精進用功,這種氣氛一樣會回向給他們,他們一樣會收攝、會精進用功,因此不要散心雜話。記得!這幾天除了法工的承擔交接之外,學員與學員之間不要打招呼、不要交談,盡量越少越好。如果你們在路上,或是在其他地方遇到我,除了在小參室之外,不要跟我打招呼,不要認爲說我們很尊敬老師,我們很喜歡老師、尊敬老師,看到老師要合掌問訊、打招呼,都不必!這樣表示你的心還很散亂,不是空海所要的,不是空海所希望的。
所以,不是說你沒跟我打招呼,就是不禮貌,不是這樣!而是你跟我打招呼,你是不精進,對空海來講是不禮貌,你的心、你的眼睛還很靈活的在東張西望,表示你還很懈怠,我們禅修的品質,不會規定得很死板,但是我們要求很高的品質,在放松而不放縱的情況之下,大家好好精進用功,今天整個靈泉禅寺各方面的配合,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在這裏,好好放下萬緣專心用功,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因緣。
關于禁語方面,除了法工的必要交談之外,如果不小心講了話,還情有可原,但是大家不要攀緣、要大死一番,爲了悟生死大事、究竟解脫而來,越不攀緣、越少講話,對你絕對會越好,所有的要求都是爲了協助你解脫自在,希望大家能夠“歸零”,身、心很柔軟,好好的用功,這樣的收獲、突破就會很快。現在就“歸零”,我會有次第的陸續向大家講述修行方法,大家一步一腳印去做,好好認真去做、去練習、去修習,不要貪多、不要囫囵吞棗。包括在禅堂或是地點方面,都是讓大家能夠安心舒適,以放松、自然爲原則,修行不是在練功夫,不要硬撐、不要逞強。
如果在打坐之時,遇到身體不舒服,可以站起來調整一下,或是有時覺得坐不下去,需要到外面調整一下,也可以自行調整、放松,或是做一下柔軟操,讓自己柔軟下來。但是,記得!以不幹擾其他學員爲原則,現在的止觀時段,大家就是打坐,假如你需要站起來走到外面,動作方面都要很輕盈,不要很粗魯,慢慢走到外面。
我們現在要講述一些方法,大家就配合著開始做,靜態方面是以“出入息”爲主要方法,第一步驟是長呼吸,第二步驟是短呼吸。所謂 “長呼吸”,就是我們自然的呼吸、平常的呼吸,“短呼吸”是我們的心在比較甯靜之後的微細呼吸,現階段這一兩天,最重要就是當你靜坐之時,好好把你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客觀觀看呼吸的進出、呼吸的情況。當你吸氣時,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吸氣;當你呼氣時,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呼氣,呼與吸之間、吸與呼之間,如果中間有停頓,叫做“止息”。當你停止呼吸時,也清清楚楚知道現在正在停止的階段,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清楚覺察到自己呼吸的進出,不要以爲很簡單,不容易啊!只要你用功下來,就會發現覺察呼吸不到五息,就馬上跑掉了,又在東想西想的。
如果跑掉了,怎麼辦呢?不要懊惱、不要追悔,當覺察到就馬上拉回來呼吸,今天與明天的靜坐,最主要就是好好清楚覺察,你的呼吸是長、是短?是粗、是細?如果在靜坐時,覺得會昏沈,怎麼辦呢?你可以深呼吸,“長呼吸”就變成深呼吸、深深的吸,然後再呼,再深深的吸氣,這時精神就會振作起來,于市長呼吸就可以變成爲深呼吸,至于短呼吸呢?你可以深呼吸做五分鍾,然後就把它放掉、回歸自然,成爲自然的呼吸,意即出入息法十六步驟裏面的第二個,大家可以交換著應用。如果你容易昏沈,或是打妄想,可以五分鍾的深呼吸,五分鍾的放掉讓它自然,如果妄念又多了,這時候再回到深呼吸,假設覺得現在呼吸比較用力了,會累!你就把它放掉,回歸自然的呼吸,交換著應用、調整,就可以靈活的調整,主要是讓你的妄念漸漸放下,記得!不要刻意去對治妄念,轉移目標就好。
如果刻意對治妄念、念頭,會越弄越糟糕,越跟妄念在糾纏,反而形成“頭上安頭”,你不要理它,有妄念、心跑掉,覺察到之後,馬上拉回到呼吸上面。如果容易昏沈,就深呼吸;如果沒有,就放松讓它自然。如果都不會昏沈,有時要深呼吸幾次也可以,觀察深深的吸與深深的呼,我們身體有什麼變化?當然可能要老參、老學員,或是修行比較久的,才能夠觀察到身體的變化。如果你已經有基礎,可以在一吸、一呼之間,觀察身體有什麼樣的變化。如果呼吸沒多久就覺得胸悶,記得!就要放松,因爲我們還是有在用力。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放松,呼吸沒多久,奇怪!怎麼又在胸悶?表示我們無意中,又在抓、又在用力,有覺察到胸悶,記得!是我們沒有掌握到放松、以及如實觀的要領,自我意識都有在幹擾呼吸,胸悶就是身體的衆生告訴你它有苦,你有在抓它,它需要你放開,因此胸悶就是一個訊號,在告訴我們要調整,你要放開、放松。如果覺得還是會在胸悶,你可以坐在位子上,肩膀稍微左右動一下,稍微挺胸調整一下,這樣又可以恢複放松。這是從現在開始,就要開始進行的。
在動態時,如果繼續觀察呼吸也可以,只要走路不會跌倒,也不要跟別人家相撞或是撞到牆壁。走路時,可以收攝眼根,但不要閉著眼,有時候會撞到,比較危險,可以七分眼或是半張眼,在安全的情況下,一樣可以繼續觀察你的呼吸,而不去覺知、覺察腳步。如果在動態時,還有繼續在觀察呼吸,收攝會更快。如果能夠在靜態或動態都繼續觀察呼吸,心的甯靜會很快;如果在動態時,覺得呼吸覺察不到或是使不上力,可以覺察當下的動作。走路時,清楚知道自己現在正在走路,要跨步、走樓梯、要出去,記得!每一個腳步都要清楚覺察,不要想說:我長這麼大了!怎麼還要你教我走路?我已經很會走路啦!我都可以跳啦!… …
今天大家會來此禅修,都是有相當殊勝的因緣,很多人下決心發願要普度衆生,發願要成佛、解脫自在,都是非常好的現象,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夠不流于空談?很實際一步一腳印的走,一步一腳印的做,紮紮實實的去做,這一棟高樓大廈才會完成。如果沒有實實在在去做,只是在發空願、開空頭支票而已,發願就是要實際去做,所謂“佛道無上誓願成”,不是安慰自己,也不是講大話給別人聽,而是真正要去做到。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不是到他方世界,不是到遙不可及的未來,都是此生此世就可修、可證、可達。如果你把解脫、成佛寄望在遙遠的未來,則很難、很難有成,而且也表示尚未接觸、掌握到真正的解脫法。如果把成佛寄望在遙遠的未來,或是他方世界,表示還沒有真正懂得佛陀所講的解脫之道。
衆生在苦海裏面,主要是因爲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不了解,就是“無明”,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不了解 “大自然律”,大自然運轉有大自然的法則、規律,不要以爲五蘊身心與大自然無關,錯了!這是完全錯誤的知見,是“井底青蛙”的知見,要知道你、我、他,包括任何修行有成的人,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你、…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