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寶布施;或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到最後也是還有個數目字,那都不能算多。不住相的布施,卻不一樣當下就盡虛空、遍法界,就像盡虛空、遍法界那樣,不可稱,不可量,那種的福德才真正可稱爲「多」。下面就告訴我們,應該要順著不住相布施,才是真實的修成功德。「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指不住一切法而去行布施的,無住修行者。他這種無住修行的功德,能滅住相之執,又能降伏妄心,安住真心,妙不可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譬如山河大地,在「日光明照」之下,種種的萬物萬象,種種的色相,凡是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到。這是比喻無住修行者,因內有智慧光明,明照心地,故能無住行施,因此一切無漏功德,都了然在般若心中。
丙叁、顯示經功(分四)
丁一、分門略顯(分叁)
戊一、顯示自持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就是指未來世,尤其是指到末法時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假使有善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經文,這就是自利的功德,「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如來是得到大智慧的人,如來的眼能夠見到您,如來的心能夠知道您,其中「即爲如來」之「爲」字,心印疏上解釋爲「得」,就是得到。「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部金剛經,您能夠受持其義,讀誦其文,一定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我們受持金剛經的義理,就是要把經中的道理了解清楚,這樣你才可以隨文作觀,來引導修行;這樣的修行,在一切時中,一切處所,般若妙理,就會湛然現前,如此的修行,功德將是無量無邊的;這種修持就比那個單誦金剛經,而不了解經中道理的人,所得的功德,是多得不可同日而語的。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戊二、校量聞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這段經文是較量得聞金剛經的功德。今先解釋「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梵語。經文上把一日分成叁分,「初日分」指早晨,「中日分」指中午,「後日分」指晚上。現解釋經文:須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日之中,早晨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晚上也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如此身命布施經過百千萬億劫之久,每天在這叁個時分中,皆如此布施,這種福德就難以計算了。但是如果有人,得聞金剛經,生了清淨信心,而深信不疑,不違逆的去信受奉行,這種聞經生信的福德,勝過前面以身命布施的福德。這是出自佛金口所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這麼的較量,絕對是正確、真實、無誤的。
戊叁、況顯兼說功德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你聽了金剛經,能生清淨心,聽到那裏,信到那裏,不起疑惑,不起不信違逆之心,你這種聽經所得到的福德,尚且就勝過前面以無量身命布施的福德。何況,你又能書寫、讀誦,爲他人解說此經的義理。在「法華經」,「法師品」上說:有五種法師,一者書寫的法師,二者受持的法師,叁者讀經的法師,四者誦經的法師,五者解經的法師。書寫的法師,是個什麼樣的法師呢?因爲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釋迦佛在世的時候,還沒有印刷術,所以佛經都是書寫的;以書寫經典的方式,把經典流通廣布。這個書寫的法師,就是流通經典的法師。這種書寫經典流通,也是一種修行,以現在來說,你發心印金剛經流通,就等于書寫經典一樣。如果你寫的字體很好,又很工整,別人看見你的字,就生歡喜心,你這個字寫得特別好,有藝術價值,也可以引導衆生,聽金剛經。你能書寫這部金剛經流通,又能受持金剛經的義理,讀誦其文,又爲他人解說此經的義理。這樣不但自己能明心見性,也能讓他人明心見性,這樣你所得的福德,就更遠遠地勝過前面以無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丁二、釋義詳示(分四)
戊一、約教理顯德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以要言之」,就是最切要的說,「是經」就是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句要是順著中國的文字來解釋,就是加重語氣,實際都是大數目,「不可思議」是個大數目,「不可稱量」、「無邊」也都是大數目,總而言之,這部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戊二、約行果顯德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的。古德雲:「說法不應機,猶如閑言語。」金剛經爲什麼「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會産生那麼大的無量功德呢?因爲這部般若經是「爲發大乘者,爲發最上乘者」而說的法門。因爲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才是真正的在修成佛的因。發心很重要,心一發,一切行持都將隨著這個發心而起修。楞嚴經雲:「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維摩诘所說經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才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隨你發心的不同,你所解的道理就有所不同。金剛經屬于大乘經典,你發了大乘心,你就是一個大乘行者;你發了最上乘的心,你就是一個最上乘的行者。這裏有二個「發」,一個是「爲發大乘者說」──這個大乘者,是指權教大乘。依教下所說,佛陀一代演教,總歸納爲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個教法的範圍。權教大乘,正是始教所攝;始教中有二部,一爲空宗,二爲相宗;這個空宗就是般若空宗。金剛經屬于般若部,這是對著始教空宗而說的,這正符合權教大乘法。金剛經也是「爲發最上乘者說」──這個最上乘就是實教大乘。實教大乘通于終教、頓教、圓教。因爲金剛經不只是講二谛的道理,他連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都有。所以在解釋那個叁連句的時候,「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如果用二谛的道理解釋,就是「爲發大乘心」的弟子說的。如果解釋到中道第一義谛上,這種叁谛的道理,就是「爲發實教的大乘菩薩」說的。頓教比終教更高一步,金剛經最高深的道理講到頓教。因此中國禅宗的祖師,從四祖到五祖,從五祖到六祖,都用金剛經來印心。由此證明金剛經合乎中國頓教禅宗。另外新眼疏上,又說金剛經「密通圓教」,因爲他有中道第一義谛修行之法,所以才說他「密通圓教」。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果你能依此經,如法的受持、讀誦、廣爲人說,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自利利他,如來心中會知道你這個人,如來眼中會見到你這個人。知道什麼?見到什麼呢?知道你,見到你,都能成就這「不可計量,不可稱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些功德你一定都能成就。「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凡是「受持、讀誦、廣爲人說」的這個人,都叫「如是人等」。這個人呀!「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所說的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你能自「受持、讀誦」又「廣爲人說」,以此因緣,將能夠引導一切衆生,趣入成佛之道。因爲般若爲佛母,能出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因「般若波羅密」而成等正覺。如來成佛後,亦受持「般若波羅密」。由此證實,「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金剛經,等同續佛慧命,傳播佛種,引度衆生成佛。所以說你即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按世間法上打個譬喻,你如果是個孝順父母的好兒子,就能夠荷擔父親的家業,你父親所遺留的這個家業,你能挑起責任給他負擔下來。你如果是佛的好弟子,就要把如來的家業荷擔下來。如來的家業,是什麼家業呢?就是「利生爲事業,弘法爲家務。」如來出世,是爲了要來弘法利生的。我們是佛的弟子,什麼是我們的事業?什麼是我們的家務呢?「利生」是我們的事業,「弘法」是我們的家務。你發心弘法,一定要受持經典的義理,讀誦其文。你不能自利,又怎樣去利人呢?你受持、讀誦經典,一定要多多的深入經藏,多聽佛法。對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然後才能再進一步去發心弘揚佛法。你這樣子做就能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這就如世間上的孝順好兒子,父親交給他的家務,他能夠主持,並發揚光大,這才是盡到作兒子的責任。所以我們身爲佛弟子,就應該負起責任,來擔當起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並加以宏揚。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爲什麼說,這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金剛經的人,就是荷擔如來的大乘家業,最上乘家業呢?因爲「樂小法」的人,他著了我等四相之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我等四相,前面講過有叁種。小乘中的聲聞、緣覺,他已把「我執」的四相空掉了;「法執」的四相沒有空。這裏的四相,就是指著「法執」的四相。他沒有空掉這個「法執」的四相,因此你叫他去度衆生…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