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運無涯,謂之大乘;超叁乘之上,即大乘亦不能及矣,謂之最上乘。發,發此最上乘之心,故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即可得成就最上乘之功德,荷擔如來菩提法也。若樂小法者,見解未真,癡性未滅,四相森羅,豈能信奉乎?般若忍辱爲奉持實相,嗔絕也,故皆以身命布施較量而勝之,亦從其類。
前說經之二章,言持如來法者,以般若布施爲實,應首章行法也。
[(昭明)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前言無爲福應,此言持經功德,分疏亦了然。]
[(彌勒)名字叁種法 受持聞廣說 修從他及內 得聞是修智 此爲自醇熟 余者化衆生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說 及希聞信法 滿足無上界
受持聞信廣說,爲叁種,皆從外得,以及內也。聞信是修智,廣說,爲化衆生,而因以自成廣大之業,則受持亦全矣。大人,即大乘人。希聞,即最上乘。]
[大乘莊嚴論雲: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叁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聲聞乘皆爲自得涅槃故;大乘皆爲利他故。所以聽受讀誦下,必兼爲人解說。]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至此方結完信持二問)】
此一節,總言信持成就及果報也。
承上二章言,信心奉持之實義如此,福報如此,而人猶疑者,則以其癡性未絕也。人心有叁毒塵障蔽,轉展相生,故不能成佛。若貪嗔雖薄,而癡性不滅,猶墮邪見外道。世人責報現在,不知過去未來,總是一性,故報有先後。但見持經信佛之人,未免輕賤,遂多疑之,此正是癡性種子。故信心奉持者,苟既純熟,而且又能不以現在爲疑,則其人慧力已定,般若已圓,是必真得菩提者,其福果更何可量哉。蓋得菩提,即是佛果。故下遂以供養承事諸佛較量所不能及,而其成就可知,福德至極可知矣。
不能具說,猶如虛空之不可言。狐疑不信,亦與癡爲類。蓋持經至此,心行皆純,信持皆空,直是一非相如來,故其果報至于不可思議,要即取譬虛空之意也。以上說經有叁層信持,猶首章有叁層實法,皆解行自然之理,亦聖教自然之序也。分之則淺深各見,合之則究竟一源,學者能由言相,出離言說,庶爲得之。
上說經之叁章,總言信持如來法者,有非相之果,以應首章見如來也。以上叁章,語氣段落如是,實理照應如是。細分之,則信心不取,心法中之解也;其相虛,故以叁千大千七寶較勝叁千大千虛相也。信心無得,心法中之行也;其相實,故以恒河沙世界七寶較勝世界實相也。奉持般若,行法中之解也;其相虛,故以恒河沙身命較勝,恒河殺身命,虛相也;奉持布施,行法中之行也;其相實,故以叁時身命較勝叁時實相也。兩法各結以天人阿修羅皆當恭敬。而心法之恭敬,則曰如佛塔廟,若尊重弟子,亦虛相也。行法之恭敬,則曰即爲有佛,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亦實相也。若第叁章總言果報,則消滅罪業,虛相也。故曰當得菩提,亦心法之虛相。供養諸佛功德,實相也,故曰算數不能及,亦行法之實相,各各雙行,皆兼解行虛實兩義。蓋釋之解行,即儒之知行,大學必先致知而後能修齊治平,中庸必先慎獨而後能參贊化育;佛法必先降心而後能不住布施,其理一貫,昭如日月。近者諸家章句不明,故多誤解。此予特創而辨之,要亦自盡其書寫讀誦廣爲人說之勤已爾。
[(昭明)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能言持奉此經者之能。]
[(彌勒)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即遠離諸障 複能速證法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如是等勝業 于法修行知
尊重,對輕賤說。離障,即消滅罪業。速證,即得菩提。大妙果報,所得功德也。言如此者,于此法中修行而知之也。]
[毗奈耶偈雲: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偈雲: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因,今生作者是。
按因果報應,佛書甚多,淺人厭聽,不知天道物理,實有之。即予目中所見現世報應已多,何必再俟沒後,人奈何而不修行哉!]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此處不複舉如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字,者字,是未然口吻,與前問過去不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切已指示,口吻亦與前不同)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前得滅度是就功效說,此雲無實滅度是就我心說)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十二斷佛因是有菩提疑,此方是佛自稱過去相)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才是明明說出)『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十叁斷無因則無佛法疑,正是自解意)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一節,須菩提再問現在佛法,而佛言無我法也。
前此須菩提本問佛法,也因佛屢稱如來,故疑佛別有法。至此乃即現在善男子善女人而申問之,佛答一如前說,而但專其指,曰:實無有法,又曰:一切法無我。蓋佛至此,才認如來是我矣。前此空生謂如來即佛,佛則推而遠之。今此空生疑佛有異,則又親而合之,不即不離,非一非二,正佛機妙用,所以破空生有相之疑也。故下遂證以然燈授記,當得作佛。則無法即佛法,佛法即如來法,又何異哉?諸法如義,言諸法如其真性,有儒家率性意;無實無虛,即真性之體。真性一切皆具,又一切皆空,真性一切無異,則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何疑佛與如來有二法乎。此佛法佛字,泛謂學佛之法。然所謂一切法皆佛法者,但就破疑而言,若論實義,則所謂一切法者亦無相矣。故又曰實無有法。人身長大,亦是喻意。言一切法爲佛法,而又雲非一切法者,譬如謂人身長大,非以形相爲大,乃以法相爲大也,是緊緊繳明上文之意,不必另作法身實講,方得譬如二字語氣。菩薩亦如是,正答空生所問現在菩薩,又就譬如之意而申言亦不當作滅度衆生之我見,以合如來無四相之旨,要見無相故無法耳。文義回環,上下一貫,不可離說,離說即非此經真面目矣。
莊嚴佛土,亦是著相意。就現在學佛人言,故加我當二字,作虛語以禁之。蓋空生所以重問佛法者,原爲現在祇園會上諸菩薩開門路也。故前既反覆以明實無有法,而此又兩呼菩薩若作是言以正之,良由諸菩薩看得今日別是一番境界,定與如來不同,皆由我見不淨之故。因我見不淨而遂別求我法,此空生重問之障蔽也。故又明言以結之,曰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亦可謂深切著明矣。
[(昭明)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二字,亦從須菩提重問上看來,無穿鑿想,卻亦妥當。]
[(彌勒)于內心修行 存我爲菩薩 此即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于內心修行對上于法修行知而言,法是受持信說等法,皆從他及內者。此下別起一端問,不複言持經意,故曰于內心修行,存我爲障。又照後結語通達無我法句,以見佛答之意專重此,與首章問答不同之同也。愚按偈中「內」字,不過對上「他」字說,猶言自修行耳。不必深看,即無我法,亦因須菩提重問疑佛有異法,故破之曰無,「我法」二字,當連看,其意不過說做菩薩的不可自謂有我法耳,亦不必深求,今人于四相中摘取我字深看,謂前是粗我,此是細我,安在前此四相諸我反爲粗我耶,勉強求異,正自支離。]
[(彌勒)以後時受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爲相
言然燈所以授記者,以我然燈時修行,原未嘗增上有我相也。今菩薩菩提,亦當與此非上之行等,何也?蓋諸法實非有爲也。]
[(彌勒)彼即非相相 以不虛妄說 是法諸佛法 一切自體相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說非身 不達真法界 起度衆生意 及清淨國土 生心即是倒
非相相,即實無有法;自體相,即非相相。法身佛,正指現在說法,言現在說法,我身即衆生身,現在身…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