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P11

  ..續本文上一頁即過去身,故離一切障,遍一切境,非身即身,乃真法界也。反是即顛倒心矣。]

  [(彌勒)衆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聖自智信 及聖以有智

  非聖,衆生,及聖,菩薩,自智信本非真智而強自信,有智,有真實之智,言自凡夫衆生以至入聖之人,皆不可以有我,故以及字貫下。]

  [集解雲:細看須菩提重問降住至此,乃是一氣說話。天親雖分疏四疑,不得犁然作四段,極得肯綮。]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一節,言心無叁世之別,以明無我法也。

  蓋須菩提所以疑佛有異法者,由于叁世異見也,故以五眼無叁世心破之。

  見障內色而不見障外者曰肉眼;內外俱明曰天眼;照了諸相曰慧眼;觀機設教曰法眼;普觀法界曰佛眼。恒河沙世界,甚言衆心之多。然五眼中實有此理。如華嚴會,一毛孔中皆有一華世界是也。與信心不取章不同,如來悉知若幹種心,正五眼所見也,然其所以能知者,非徒五眼之神通,由于法心與塵心不同,塵心有過去現在未來之異相,法心無相,故曰不可得,言佛心中清淨一常,不可得此叁種塵心,故諸法如如,總是一法,總是一無法,何必以過去現在之異,而疑佛與如來有異法乎。故偈曰:依彼法身佛。依,倚著之義。言須菩提倚著現在報身相一邊,故疑有異,而佛乃倚著法身相爲言以破之也。偈意皆照叁世而言,蓋須菩提問法因緣,實有叁世異見,故佛屢以身相破之。自此以後,更不一而足,熟誦偈句自見。

  [(昭明)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體,實有叁世意。經文本謂諸心不可得,而標目反謂同觀,豈非叁世一法之謂乎?不信請看經文,何處是二體意?]

  [(彌勒)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諸佛五種實 以見彼顛倒

  不見諸法,即無我法也。既曰無我,則四相皆空,焉得有叁世。然了境眼自在,但能于境中了無境,故曰五種實顛倒,即若幹種心。]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一節,言無我法福德也。無我法,與不取法同義,故其福德亦勝于七寶布施。福德無實,亦是無我不取意。不取法,則法愈實;不取福德,則福德愈多。無我法,正是實法;無我福德,是真福德也。然不言較勝,亦見佛法不自憍上之意。

  [(昭明)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上言叁世一法,故曰通化。]

  [(彌勒)佛智慧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叁世心不可得,正是智慧根本,故其福德同于前信如來法者。福德無故,亦是不取無得意,故其福德亦同于信心不取無得者,故曰重說。正對前第八、第十一兩分,看如來與佛過去現在,顯有兩層,偈語何等精細。]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答重問意才完)「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此一節,合言佛與如來皆無相,而且皆無法可說,結完實無我法之意。

  蓋上文既明無我法者由于叁世一相也,故遂以佛身現在之色相,與如來法身之相,並列而兩證之。曰我今雖得作佛矣,然所以得成就佛果者,在此有爲之色身能具足,而自顯爲佛乎不乎?蓋佛之所以爲佛者,原有法身在,而非此色相之身也。故須菩提遂以不應對,而佛之無我信矣。佛乃又呼須菩提而問之,曰如來雖過去不可得見矣,而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留傳人間,則法相自在也,汝以爲如來之法身,果在此諸相之具足乎不乎?蓋如來諸相,亦相傳應化之相,非真法相也。故須菩提亦以不應對,而如來之無法相又信矣。佛無我,則現在之佛,即過去之如來;如來無法相,則過去如來之法,即現在佛法,安所見爲我法者乎?此時佛才顯言與如來合一之故,所以破空生重問之疑。故下曰:莫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此我法正與前通達無我法者相應。而說法者尚爲謗佛,況謂有我法哉,其儆戒空生亦深且切矣。此處並不言福果,尤見佛不自增上之意。

  前說經之四章,言佛法即如來法也。

  自此以後,諸說謬誤多矣,無論滅度衆生,然燈無得,遠迹相同,即具足色身,具足諸相,兩問明明有佛與如來兩號,而說者不分別。況前此叁問相見,皆謂學人得見如來不?今此見下,不複有指,是言佛自呈見。故偈曰:法身畢竟體。正诠色身問也。現在之佛,色身即法身,故曰法身畢竟體。又曰:以非相成就。正诠諸相問也。如來以非相爲宗,則並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法身,亦非真相矣。故曰以非相成就。蓋如來爲過去之佛,故以諸相爲法身,相雖稍異,而總爲法身,則總非不佛。然其所以成佛者,皆不在此,又非不在此,故曰不離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有。下言無法可說,亦兼如來與佛並言,故曰:如佛法亦然。如,如來也;偈語簡文,率多此例。所說二差別,不離于法界,則豈可取爲說法乎?偈語亦甚明顯。今人多臆猜,總由佛與如來不分別故耳。

  [(昭明)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諸相具足止。]

  [(昭明)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相無說本一貫,不必分。]

  [(彌勒)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論現在佛,以法身爲體,色身爲相;論過去如來,以非相爲體,法身爲相。然二皆有法身則皆佛矣,故兩並重說;然又皆以非具足爲具足,則二身皆無矣。舊說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分大小相爲二,殊穿鑿。合觀昭明標目亦以色、相二字並舉,可知兩意確有分屬。]

  [(彌勒)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于法界 說法無自相

  如,如來,簡文也,言如來與佛之法皆然,所說雖有過去現在之差別,而總不離法界,故無可說也。上是分說佛與如來身相。此是合說如來與佛之法。原兩層意。]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一節,言未來衆生法與佛無異也。

  須菩提既聞佛法與如來法無異,則過去現在無異矣。而佛言叁世心皆不可得,則豈未來亦無異法乎?故又疑而問之。慧命,猶慧性,前向上言曰慧眼,此向後言曰慧命,蓋佛言叁世心不可得,本有結前啓後之機,而空生能悟,故曰慧命。

  非衆生,言真性與佛無異;非不衆生,不修真性,便與佛異耳。若能學佛,自空衆生之相,此真得衆生之性,完衆生之實者。楞嚴所謂根塵同源,縛脫非二也。蓋佛法與儒理,只是一性,此性恒天地而不變,豈以世之久遠而有異乎?故佛答只就衆生之名號上闡發,而未來不必言,其理自見矣。

  [(彌勒)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衆生衆生 非聖非不聖

  衆生,雖未即成聖而各有聖性者,一說古本無此六十二字,乃唐時僧靈幽入定,見佛壁上全經,多此六十二字,乃錄而增之。然彌勒偈中已有之,古本焉得無之,豈古本原有而唐時偶失之耶?益見叁世之義,不可缺也。]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一節,言佛本無可得之法,與衆生平等,以明佛無異之意也。

  須菩提因上言衆生非衆生,然則佛豈亦如衆生乎?故以得爲無得問。得爲無得,乃不著空相一邊,正佛法真體。故佛答如是如是,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乃至二字,亦是先有後無意。平等無有高下,兼佛與衆生說。四相,亦就佛與衆生人我間互看。無字,與前空相不同。此言無論人我衆生壽者,凡修善法,皆可得菩提,正上章非衆生是名衆生意也。善法,修善心、行善行之法,就衆生言,若使易知,亦不外降心布施,正衆生與佛無異耳。

  [(昭明)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計六十叁字止。]

  [(昭明)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全經言法處甚多,然只標無住無相無我無爲,而此才拈無法,甚有分曉。蓋重問後,所重在無法也。]

  [(彌勒)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有無上方便 及離于…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