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P11

  ..续本文上一页即过去身,故离一切障,遍一切境,非身即身,乃真法界也。反是即颠倒心矣。]

  [(弥勒)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非圣,众生,及圣,菩萨,自智信本非真智而强自信,有智,有真实之智,言自凡夫众生以至入圣之人,皆不可以有我,故以及字贯下。]

  [集解云:细看须菩提重问降住至此,乃是一气说话。天亲虽分疏四疑,不得犁然作四段,极得肯綮。]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一节,言心无三世之别,以明无我法也。

  盖须菩提所以疑佛有异法者,由于三世异见也,故以五眼无三世心破之。

  见障内色而不见障外者曰肉眼;内外俱明曰天眼;照了诸相曰慧眼;观机设教曰法眼;普观法界曰佛眼。恒河沙世界,甚言众心之多。然五眼中实有此理。如华严会,一毛孔中皆有一华世界是也。与信心不取章不同,如来悉知若干种心,正五眼所见也,然其所以能知者,非徒五眼之神通,由于法心与尘心不同,尘心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异相,法心无相,故曰不可得,言佛心中清净一常,不可得此三种尘心,故诸法如如,总是一法,总是一无法,何必以过去现在之异,而疑佛与如来有异法乎。故偈曰:依彼法身佛。依,倚著之义。言须菩提倚著现在报身相一边,故疑有异,而佛乃倚著法身相为言以破之也。偈意皆照三世而言,盖须菩提问法因缘,实有三世异见,故佛屡以身相破之。自此以后,更不一而足,熟诵偈句自见。

  [(昭明)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一体,实有三世意。经文本谓诸心不可得,而标目反谓同观,岂非三世一法之谓乎?不信请看经文,何处是二体意?]

  [(弥勒)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种实 以见彼颠倒

  不见诸法,即无我法也。既曰无我,则四相皆空,焉得有三世。然了境眼自在,但能于境中了无境,故曰五种实颠倒,即若干种心。]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一节,言无我法福德也。无我法,与不取法同义,故其福德亦胜于七宝布施。福德无实,亦是无我不取意。不取法,则法愈实;不取福德,则福德愈多。无我法,正是实法;无我福德,是真福德也。然不言较胜,亦见佛法不自憍上之意。

  [(昭明)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上言三世一法,故曰通化。]

  [(弥勒)佛智慧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三世心不可得,正是智慧根本,故其福德同于前信如来法者。福德无故,亦是不取无得意,故其福德亦同于信心不取无得者,故曰重说。正对前第八、第十一两分,看如来与佛过去现在,显有两层,偈语何等精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答重问意才完)「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一节,合言佛与如来皆无相,而且皆无法可说,结完实无我法之意。

  盖上文既明无我法者由于三世一相也,故遂以佛身现在之色相,与如来法身之相,并列而两证之。曰我今虽得作佛矣,然所以得成就佛果者,在此有为之色身能具足,而自显为佛乎不乎?盖佛之所以为佛者,原有法身在,而非此色相之身也。故须菩提遂以不应对,而佛之无我信矣。佛乃又呼须菩提而问之,曰如来虽过去不可得见矣,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留传人间,则法相自在也,汝以为如来之法身,果在此诸相之具足乎不乎?盖如来诸相,亦相传应化之相,非真法相也。故须菩提亦以不应对,而如来之无法相又信矣。佛无我,则现在之佛,即过去之如来;如来无法相,则过去如来之法,即现在佛法,安所见为我法者乎?此时佛才显言与如来合一之故,所以破空生重问之疑。故下曰:莫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此我法正与前通达无我法者相应。而说法者尚为谤佛,况谓有我法哉,其儆戒空生亦深且切矣。此处并不言福果,尤见佛不自增上之意。

  前说经之四章,言佛法即如来法也。

  自此以后,诸说谬误多矣,无论灭度众生,然灯无得,远迹相同,即具足色身,具足诸相,两问明明有佛与如来两号,而说者不分别。况前此三问相见,皆谓学人得见如来不?今此见下,不复有指,是言佛自呈见。故偈曰:法身毕竟体。正诠色身问也。现在之佛,色身即法身,故曰法身毕竟体。又曰:以非相成就。正诠诸相问也。如来以非相为宗,则并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法身,亦非真相矣。故曰以非相成就。盖如来为过去之佛,故以诸相为法身,相虽稍异,而总为法身,则总非不佛。然其所以成佛者,皆不在此,又非不在此,故曰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下言无法可说,亦兼如来与佛并言,故曰:如佛法亦然。如,如来也;偈语简文,率多此例。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则岂可取为说法乎?偈语亦甚明显。今人多臆猜,总由佛与如来不分别故耳。

  [(昭明)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诸相具足止。]

  [(昭明)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相无说本一贯,不必分。]

  [(弥勒)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论现在佛,以法身为体,色身为相;论过去如来,以非相为体,法身为相。然二皆有法身则皆佛矣,故两并重说;然又皆以非具足为具足,则二身皆无矣。旧说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分大小相为二,殊穿凿。合观昭明标目亦以色、相二字并举,可知两意确有分属。]

  [(弥勒)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如,如来,简文也,言如来与佛之法皆然,所说虽有过去现在之差别,而总不离法界,故无可说也。上是分说佛与如来身相。此是合说如来与佛之法。原两层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一节,言未来众生法与佛无异也。

  须菩提既闻佛法与如来法无异,则过去现在无异矣。而佛言三世心皆不可得,则岂未来亦无异法乎?故又疑而问之。慧命,犹慧性,前向上言曰慧眼,此向后言曰慧命,盖佛言三世心不可得,本有结前启后之机,而空生能悟,故曰慧命。

  非众生,言真性与佛无异;非不众生,不修真性,便与佛异耳。若能学佛,自空众生之相,此真得众生之性,完众生之实者。楞严所谓根尘同源,缚脱非二也。盖佛法与儒理,只是一性,此性恒天地而不变,岂以世之久远而有异乎?故佛答只就众生之名号上阐发,而未来不必言,其理自见矣。

  [(弥勒)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众生,虽未即成圣而各有圣性者,一说古本无此六十二字,乃唐时僧灵幽入定,见佛壁上全经,多此六十二字,乃录而增之。然弥勒偈中已有之,古本焉得无之,岂古本原有而唐时偶失之耶?益见三世之义,不可缺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一节,言佛本无可得之法,与众生平等,以明佛无异之意也。

  须菩提因上言众生非众生,然则佛岂亦如众生乎?故以得为无得问。得为无得,乃不著空相一边,正佛法真体。故佛答如是如是,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乃至二字,亦是先有后无意。平等无有高下,兼佛与众生说。四相,亦就佛与众生人我间互看。无字,与前空相不同。此言无论人我众生寿者,凡修善法,皆可得菩提,正上章非众生是名众生意也。善法,修善心、行善行之法,就众生言,若使易知,亦不外降心布施,正众生与佛无异耳。

  [(昭明)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计六十三字止。]

  [(昭明)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全经言法处甚多,然只标无住无相无我无为,而此才拈无法,甚有分晓。盖重问后,所重在无法也。]

  [(弥勒)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