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真性人人皆具,无增无减,故清净平等,人人可成佛,故曰无上方便。然有相即属有漏,故又以非净为净。]
[坛经曰:烦恼即是菩提,但在悟与不悟耳。故偈曰: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又曰:前念迷,则佛是众生;后念悟,则众生是佛。人无二心,非离众生而为佛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一节,言众生平等法福报也。
须弥山王,世界中独尊者,有喻佛意。言众生持经福德胜之,隐然见众生成就,即能胜诸佛功德,则众生非众生可知矣。
[(昭明)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上言修一切善法,乃般若正法,故特标出智字。]
[(弥勒)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宝法虽非言说可传,而言说是学法之因,故说此般若法,实诸法莫及。]
【(二十一断平等如何度生疑)「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一节,又合言如来不度众生,亦无众生受度,以见如来众生皆无我法,结完佛无异之意。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与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不同,前言无相,是众生不受度;此言无我,是无众生可度。则非凡夫,无凡夫之相;是名凡夫,有凡夫之实。宗镜四禅云:信正因果,能不忻厌而修者,是凡夫禅,为第二,胜于外道有忻厌者。然无忻厌,亦是无我,若并无忻厌之相,亦归无相,则真所谓非凡夫,是名凡夫矣。此正人无我,法无我,人法俱空,即心自性也。
前说经之五章,言众生法即佛法也。
按须菩提问未来世众生,紧贴上文未来心不可得发意,语脉机锋,逼真一线。然昭明联作一分,总入佛法中,故后人遂多误解。此章法所以不可不明也。以下六节,又申言如来与佛皆无法相,无非法相,归于古偈之实法,以完首章非相之相意。
[(昭明)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无所化,言众生即佛,无可化也,与前我无度相不同。]
[(弥勒)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彼应知
法既平等,何有众生之度,特以假名及五阴和合,谓之众生耳,实皆不离法性,我何度哉?然所以取我度为过者,以取法也,若佛不取法,虽有我而非有我,虽名凡夫,非世俗之凡夫矣。]
[楞严曰: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无他物。此凡夫之所以非凡夫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告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一节,言如来不可以相求也。
不可以相见如来,前此空生蚤已会心,至此岂反迷闷?故唐译曲为回护,颠倒其文,世或信之。不知观与见不同,见是外见,耳目所及;观是内观,心意所致。见是彼触形迹所起;观是我设虚空所造。故见浅而观深,见粗而观细。见则初学可除,而观则慧命所不能尽。所以空生至此,犹曰如是,正明镜之微尘,不能逃于牟尼之照也。转轮圣王,梵义四天下之王,亦有三十二相,故曰则是如来。言若但以相取,则轮王岂亦如来耶?反言以探之,使自思耳。此时空生顶门一针矣,故曰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说义,指一向所说之法义,此一解字,有费许多心思意,盖则是如来下,不添一字,明明是一句不真不假的口角,故须菩提亦深思细勘而得之。所以「须菩提」下有「白佛言」三字,「世尊」上有「尔时」二字。大约经中若尔时,若复次,若白佛言,皆为特起之例。或一意而两翻,两时叙说。要知佛理深妙,原自有精思审言之侯也。
偈有四种,一阿耨窣睹婆,二伽陀,三秪夜,四缊驮南,初名不论长行偈颂,但数三十二字为一偈,四言八句也。此以五言,或亦有时代之不同耳。色,形相也。音声,语言文教也。二语兼无相无法意。邪道,非实法也。不能见如来,不能见如来之真法相也。盖三十二相,亦名法相,然乃报身之法相,非真法相。真法相则无相是矣。宗泐注云: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相否?正是此意。
[(昭明)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法身二字,分疏极确。三言身相,而此独标曰法身,浅深层次了然。]
[(弥勒)非是色相身 可比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福德,佛果也,佛果有真法身,非三十二相之色身也。三十二相,亦名法身,此处深一层说,故作色身,而以非相为真法身。]
[集解:佛相是法身所现;转轮王相,依业因而生。凡圣云泥,复何准的,此解甚明,然犹未得观字义。观且不可,法身亦何足据?认指为月,尚隔一层。又见我求我之我,乃如来法身真常清静之我,无形无相,无声无臭,岂可以色见声求。此我字,看得细,正与观字应。]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节,言如来虽无相而又非断灭相,正无非法相之意也。
凡佛说法,必兼有无两义,故文亦随滚随扫,随扫随救。如首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扫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救也。次章不应取法,扫也;不应取非法,救也。全经语气纯是此例。然毕竟未曾明言有处,以人心除无入有易,除有入无难。特于此处重说如来无法无相究竟之际,乃明言以告人曰不说断灭相。其立教之意,深且圆矣。故宗泐云: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离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断灭之见,诚哉!
[(昭明)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断是我断,灭是彼灭,分之亦细。]
[(弥勒)彼如来妙体 即法身诸佛 法身不可见 彼识不能知
此四句,今本无,魏译有之。正承上不可以相见来。恐人作断灭念,故即就此不可见之妙体,言正诸佛之法身也。但此法身,非三十二相之法身,故不可见。所以器识之人便谓诸法断灭,正坐不能知此非相之相故耳。]
[宗镜云: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一节,言如来法究竟之福报也。
前诸福报,信心不取章称人,解之始也;其余皆称善男子善女人,解行之间也;唯首章与此皆称菩萨,盖对如来法而言,解之尽,行之至也;前后不同如此。无我,无为也;忍,无生法忍也。得成于忍,无为中之有为法也。此语亦兼有无,盖凡夫持有易,持无难;菩萨学佛将成之人,持无易,持有难。故曰得成于忍,持有于无,非忍不克,此理最微。故偈曰: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言无我之后而得胜,真胜也;真胜不著一边。此时以忍力持之而不失,便是佛果成就,其福德自然胜诸菩萨矣。此即儒家至诚无息久则征之候。在此经为金刚般若之真诠,一部全经之舍利,乃特于如来法尽处出之,千里来龙,结穴在此,不受福德,无福德相也。又以不应贪著拴定,而福德多意,自在言外。盖已成菩萨者,嗔痴易绝,唯贪难免,有取有得,皆贪也。故亦以财宝较胜,而又单提贪著戒之,绵里细针,用意深矣。
前说经之六章,言如来无相亦非无相也。
[(昭明)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弥勒)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示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是福德报应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此是究竟福德,故一切法无我亦在福德上说。不受,即是无垢,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正言不贪之意。盖自然之报,原无菅心于其间也。诸佛,诠菩萨皆然耳。]
[般若经云:菩萨修二种忍,谓安受忍、观察忍;又无生法忍,谓令烦恼毕竟不生,及观诸法毕竟不起。大约人心难制,未有不以忍成功者。儒理仁智必兼勇,亦是此意。故阿含经曰:大力者能忍,此般若之所以贵金刚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