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P12

  ..續本文上一頁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真性人人皆具,無增無減,故清淨平等,人人可成佛,故曰無上方便。然有相即屬有漏,故又以非淨爲淨。]

  [壇經曰:煩惱即是菩提,但在悟與不悟耳。故偈曰: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又曰:前念迷,則佛是衆生;後念悟,則衆生是佛。人無二心,非離衆生而爲佛也。]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一節,言衆生平等法福報也。

  須彌山王,世界中獨尊者,有喻佛意。言衆生持經福德勝之,隱然見衆生成就,即能勝諸佛功德,則衆生非衆生可知矣。

  [(昭明)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上言修一切善法,乃般若正法,故特標出智字。]

  [(彌勒)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一法寶 勝無量珍寶 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切世間法 不可得爲喻

  寶法雖非言說可傳,而言說是學法之因,故說此般若法,實諸法莫及。]

  【(二十一斷平等如何度生疑)「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一節,又合言如來不度衆生,亦無衆生受度,以見如來衆生皆無我法,結完佛無異之意。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與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不同,前言無相,是衆生不受度;此言無我,是無衆生可度。則非凡夫,無凡夫之相;是名凡夫,有凡夫之實。宗鏡四禅雲:信正因果,能不忻厭而修者,是凡夫禅,爲第二,勝于外道有忻厭者。然無忻厭,亦是無我,若並無忻厭之相,亦歸無相,則真所謂非凡夫,是名凡夫矣。此正人無我,法無我,人法俱空,即心自性也。

  前說經之五章,言衆生法即佛法也。

  按須菩提問未來世衆生,緊貼上文未來心不可得發意,語脈機鋒,逼真一線。然昭明聯作一分,總入佛法中,故後人遂多誤解。此章法所以不可不明也。以下六節,又申言如來與佛皆無法相,無非法相,歸于古偈之實法,以完首章非相之相意。

  [(昭明)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化無所化,言衆生即佛,無可化也,與前我無度相不同。]

  [(彌勒)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以名共彼陰 不離于法界 取我度爲過 以取彼法是 取度衆生故 不取彼應知

  法既平等,何有衆生之度,特以假名及五陰和合,謂之衆生耳,實皆不離法性,我何度哉?然所以取我度爲過者,以取法也,若佛不取法,雖有我而非有我,雖名凡夫,非世俗之凡夫矣。]

  [楞嚴曰: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無他物。此凡夫之所以非凡夫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告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此一節,言如來不可以相求也。

  不可以相見如來,前此空生蚤已會心,至此豈反迷悶?故唐譯曲爲回護,顛倒其文,世或信之。不知觀與見不同,見是外見,耳目所及;觀是內觀,心意所致。見是彼觸形迹所起;觀是我設虛空所造。故見淺而觀深,見粗而觀細。見則初學可除,而觀則慧命所不能盡。所以空生至此,猶曰如是,正明鏡之微塵,不能逃于牟尼之照也。轉輪聖王,梵義四天下之王,亦有叁十二相,故曰則是如來。言若但以相取,則輪王豈亦如來耶?反言以探之,使自思耳。此時空生頂門一針矣,故曰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所說義,指一向所說之法義,此一解字,有費許多心思意,蓋則是如來下,不添一字,明明是一句不真不假的口角,故須菩提亦深思細勘而得之。所以「須菩提」下有「白佛言」叁字,「世尊」上有「爾時」二字。大約經中若爾時,若複次,若白佛言,皆爲特起之例。或一意而兩翻,兩時敘說。要知佛理深妙,原自有精思審言之侯也。

  偈有四種,一阿耨窣睹婆,二伽陀,叁秪夜,四缊馱南,初名不論長行偈頌,但數叁十二字爲一偈,四言八句也。此以五言,或亦有時代之不同耳。色,形相也。音聲,語言文教也。二語兼無相無法意。邪道,非實法也。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如來之真法相也。蓋叁十二相,亦名法相,然乃報身之法相,非真法相。真法相則無相是矣。宗泐注雲:問意謂可于應身相好中,觀見法身相否?正是此意。

  [(昭明)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法身二字,分疏極確。叁言身相,而此獨標曰法身,淺深層次了然。]

  [(彌勒)非是色相身 可比知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非相好果報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異相故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福德,佛果也,佛果有真法身,非叁十二相之色身也。叁十二相,亦名法身,此處深一層說,故作色身,而以非相爲真法身。]

  [集解:佛相是法身所現;轉輪王相,依業因而生。凡聖雲泥,複何准的,此解甚明,然猶未得觀字義。觀且不可,法身亦何足據?認指爲月,尚隔一層。又見我求我之我,乃如來法身真常清靜之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豈可以色見聲求。此我字,看得細,正與觀字應。]

  【(二十叁斷佛果非關福相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一節,言如來雖無相而又非斷滅相,正無非法相之意也。

  凡佛說法,必兼有無兩義,故文亦隨滾隨掃,隨掃隨救。如首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掃也;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救也。次章不應取法,掃也;不應取非法,救也。全經語氣純是此例。然畢竟未曾明言有處,以人心除無入有易,除有入無難。特于此處重說如來無法無相究竟之際,乃明言以告人曰不說斷滅相。其立教之意,深且圓矣。故宗泐雲: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離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斷滅之見,誠哉!

  [(昭明)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斷是我斷,滅是彼滅,分之亦細。]

  [(彌勒)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佛 法身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

  此四句,今本無,魏譯有之。正承上不可以相見來。恐人作斷滅念,故即就此不可見之妙體,言正諸佛之法身也。但此法身,非叁十二相之法身,故不可見。所以器識之人便謂諸法斷滅,正坐不能知此非相之相故耳。]

  [宗鏡雲:但心相滅,非心體滅,如水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一節,言如來法究竟之福報也。

  前諸福報,信心不取章稱人,解之始也;其余皆稱善男子善女人,解行之間也;唯首章與此皆稱菩薩,蓋對如來法而言,解之盡,行之至也;前後不同如此。無我,無爲也;忍,無生法忍也。得成于忍,無爲中之有爲法也。此語亦兼有無,蓋凡夫持有易,持無難;菩薩學佛將成之人,持無易,持有難。故曰得成于忍,持有于無,非忍不克,此理最微。故偈曰: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言無我之後而得勝,真勝也;真勝不著一邊。此時以忍力持之而不失,便是佛果成就,其福德自然勝諸菩薩矣。此即儒家至誠無息久則征之候。在此經爲金剛般若之真诠,一部全經之舍利,乃特于如來法盡處出之,千裏來龍,結穴在此,不受福德,無福德相也。又以不應貪著拴定,而福德多意,自在言外。蓋已成菩薩者,嗔癡易絕,唯貪難免,有取有得,皆貪也。故亦以財寶較勝,而又單提貪著戒之,綿裏細針,用意深矣。

  前說經之六章,言如來無相亦非無相也。

  [(昭明)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彌勒)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是福德報應 爲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此是究竟福德,故一切法無我亦在福德上說。不受,即是無垢,爲化諸衆生,自然如是業,正言不貪之意。蓋自然之報,原無菅心于其間也。諸佛,诠菩薩皆然耳。]

  [般若經雲:菩薩修二種忍,謂安受忍、觀察忍;又無生法忍,謂令煩惱畢竟不生,及觀諸法畢竟不起。大約人心難製,未有不以忍成功者。儒理仁智必兼勇,亦是此意。故阿含經曰:大力者能忍,此般若之所以貴金剛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