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上,即大乘亦不能及矣,谓之最上乘。发,发此最上乘之心,故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即可得成就最上乘之功德,荷担如来菩提法也。若乐小法者,见解未真,痴性未灭,四相森罗,岂能信奉乎?般若忍辱为奉持实相,嗔绝也,故皆以身命布施较量而胜之,亦从其类。
前说经之二章,言持如来法者,以般若布施为实,应首章行法也。
[(昭明)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前言无为福应,此言持经功德,分疏亦了然。]
[(弥勒)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此为自醇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闻信广说,为三种,皆从外得,以及内也。闻信是修智,广说,为化众生,而因以自成广大之业,则受持亦全矣。大人,即大乘人。希闻,即最上乘。]
[大乘庄严论云: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声闻乘皆为自得涅槃故;大乘皆为利他故。所以听受读诵下,必兼为人解说。]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至此方结完信持二问)】
此一节,总言信持成就及果报也。
承上二章言,信心奉持之实义如此,福报如此,而人犹疑者,则以其痴性未绝也。人心有三毒尘障蔽,转展相生,故不能成佛。若贪嗔虽薄,而痴性不灭,犹堕邪见外道。世人责报现在,不知过去未来,总是一性,故报有先后。但见持经信佛之人,未免轻贱,遂多疑之,此正是痴性种子。故信心奉持者,苟既纯熟,而且又能不以现在为疑,则其人慧力已定,般若已圆,是必真得菩提者,其福果更何可量哉。盖得菩提,即是佛果。故下遂以供养承事诸佛较量所不能及,而其成就可知,福德至极可知矣。
不能具说,犹如虚空之不可言。狐疑不信,亦与痴为类。盖持经至此,心行皆纯,信持皆空,直是一非相如来,故其果报至于不可思议,要即取譬虚空之意也。以上说经有三层信持,犹首章有三层实法,皆解行自然之理,亦圣教自然之序也。分之则浅深各见,合之则究竟一源,学者能由言相,出离言说,庶为得之。
上说经之三章,总言信持如来法者,有非相之果,以应首章见如来也。以上三章,语气段落如是,实理照应如是。细分之,则信心不取,心法中之解也;其相虚,故以三千大千七宝较胜三千大千虚相也。信心无得,心法中之行也;其相实,故以恒河沙世界七宝较胜世界实相也。奉持般若,行法中之解也;其相虚,故以恒河沙身命较胜,恒河杀身命,虚相也;奉持布施,行法中之行也;其相实,故以三时身命较胜三时实相也。两法各结以天人阿修罗皆当恭敬。而心法之恭敬,则曰如佛塔庙,若尊重弟子,亦虚相也。行法之恭敬,则曰即为有佛,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亦实相也。若第三章总言果报,则消灭罪业,虚相也。故曰当得菩提,亦心法之虚相。供养诸佛功德,实相也,故曰算数不能及,亦行法之实相,各各双行,皆兼解行虚实两义。盖释之解行,即儒之知行,大学必先致知而后能修齐治平,中庸必先慎独而后能参赞化育;佛法必先降心而后能不住布施,其理一贯,昭如日月。近者诸家章句不明,故多误解。此予特创而辨之,要亦自尽其书写读诵广为人说之勤已尔。
[(昭明)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能言持奉此经者之能。]
[(弥勒)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即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尊重,对轻贱说。离障,即消灭罪业。速证,即得菩提。大妙果报,所得功德也。言如此者,于此法中修行而知之也。]
[毗奈耶偈云: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又偈云: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因,今生作者是。
按因果报应,佛书甚多,浅人厌听,不知天道物理,实有之。即予目中所见现世报应已多,何必再俟没后,人奈何而不修行哉!]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此处不复举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字,者字,是未然口吻,与前问过去不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切已指示,口吻亦与前不同)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得灭度是就功效说,此云无实灭度是就我心说)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十二断佛因是有菩提疑,此方是佛自称过去相)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才是明明说出)『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正是自解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一节,须菩提再问现在佛法,而佛言无我法也。
前此须菩提本问佛法,也因佛屡称如来,故疑佛别有法。至此乃即现在善男子善女人而申问之,佛答一如前说,而但专其指,曰:实无有法,又曰:一切法无我。盖佛至此,才认如来是我矣。前此空生谓如来即佛,佛则推而远之。今此空生疑佛有异,则又亲而合之,不即不离,非一非二,正佛机妙用,所以破空生有相之疑也。故下遂证以然灯授记,当得作佛。则无法即佛法,佛法即如来法,又何异哉?诸法如义,言诸法如其真性,有儒家率性意;无实无虚,即真性之体。真性一切皆具,又一切皆空,真性一切无异,则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何疑佛与如来有二法乎。此佛法佛字,泛谓学佛之法。然所谓一切法皆佛法者,但就破疑而言,若论实义,则所谓一切法者亦无相矣。故又曰实无有法。人身长大,亦是喻意。言一切法为佛法,而又云非一切法者,譬如谓人身长大,非以形相为大,乃以法相为大也,是紧紧缴明上文之意,不必另作法身实讲,方得譬如二字语气。菩萨亦如是,正答空生所问现在菩萨,又就譬如之意而申言亦不当作灭度众生之我见,以合如来无四相之旨,要见无相故无法耳。文义回环,上下一贯,不可离说,离说即非此经真面目矣。
庄严佛土,亦是著相意。就现在学佛人言,故加我当二字,作虚语以禁之。盖空生所以重问佛法者,原为现在祇园会上诸菩萨开门路也。故前既反覆以明实无有法,而此又两呼菩萨若作是言以正之,良由诸菩萨看得今日别是一番境界,定与如来不同,皆由我见不净之故。因我见不净而遂别求我法,此空生重问之障蔽也。故又明言以结之,曰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亦可谓深切著明矣。
[(昭明)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二字,亦从须菩提重问上看来,无穿凿想,却亦妥当。]
[(弥勒)于内心修行 存我为菩萨 此即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于内心修行对上于法修行知而言,法是受持信说等法,皆从他及内者。此下别起一端问,不复言持经意,故曰于内心修行,存我为障。又照后结语通达无我法句,以见佛答之意专重此,与首章问答不同之同也。愚按偈中「内」字,不过对上「他」字说,犹言自修行耳。不必深看,即无我法,亦因须菩提重问疑佛有异法,故破之曰无,「我法」二字,当连看,其意不过说做菩萨的不可自谓有我法耳,亦不必深求,今人于四相中摘取我字深看,谓前是粗我,此是细我,安在前此四相诸我反为粗我耶,勉强求异,正自支离。]
[(弥勒)以后时受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言然灯所以授记者,以我然灯时修行,原未尝增上有我相也。今菩萨菩提,亦当与此非上之行等,何也?盖诸法实非有为也。]
[(弥勒)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身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非相相,即实无有法;自体相,即非相相。法身佛,正指现在说法,言现在说法,我身即众生身,现在身…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