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P5

  ..續本文上一頁之謂乎?昔上古神人,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遊乎四海之外,使物不疪疠而年榖熟,即儒傳之無懷葛天,而釋教所謂梵仙也。夏商以上,神靈鬼物之事,顯著甚多;周穆之日,化人乃來,遺像于石;至秦世複見,由余識焉。故顔淵不飲酒,不茹葷,孔子謂祭祀之齋,非心齋。莊子: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爲?施于人而不不忘,非天布也,即不住相布施之義。而隱幾喪偶,偕來忘我,魚樂蝶夢之類,直是不語禅機,指頭參話,與柱拂舉棓何異?然則孔孟以前,曷常無釋教哉?若漢明求像,白馬西來,特流通貝文之始耳。今觀四十二章經曰: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又曰:六情已具,生中國難;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其理初不悖忠孝。迨魏晉以還,崇奉既廣,其徒不純,不能闡揚大道,專以因果報應,供養布施,恫憩人主,聚斂財寶;至唐世益甚,于是姚元之有外求之論,韓昌黎有迎骨之谏,要亦正教中刮磨淘汰之助矣。特其附會孔孟,指斥異端,不能無文士之習焉;而後之腐儒,遂相牽引以爲扶翼道學之盟主。

  嗟乎!夫所謂道學者,豈有外于明心見性哉?今即金剛一經言之,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喜怒哀樂之未發也。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即欲立欲達我道一以貫之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致知止善之學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天命之性也。實無我法,無法可說,即率性之道也。聞是章句,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即修道之教也。如如不動,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非相之相,即易之無極;而不住相,即乾元用九之用也。種種福德果報,即祯祥妖孽之理,與湯诰福善禍淫,洪範休征咎征也。故屠緯真曰:儒與仙佛,其理實一,而造用成就,微有不同。予謂究竟亦無不同也。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實究竟之理,而性與天道,特罕言之。蓋可以心得而不可以言傳,非鄙薄而外之也。所以宋世大儒言道者,往往取資義學,周程張朱蘇陸黃秦,皆所不免,而近世爲尤甚。然近世儒者多以名爲累,必陰資其說而陽避其名,且操戈焉以掩蓋其竊取之陋。嗚呼!我不知何以爲毋自欺也。數百年來,惟管東溟先生一人,獨明目張膽言之,而天下卒未敢有昌明之者,則何也?非盡儒之彼見不銷,而亦由于釋之自晦其教也。蓋釋之宗與教,猶儒之率與修,誠與明,不可偏廢。而今之釋者好言宗旨,不屑教品,乃浮慕乎頓悟成佛之易,而不知實修實行。于是儒者愈疑其說之空虛誕遠而不可合,此道之所以不明也。

  發(編者注:作者自稱名),書生耳,烏敢言道,顧常奉教先人,不肯以名實自遁,幼年讀性理諸書,中歲亦窺釋典,皆不能有所得,近自蟬蛻遊都,始簡筆墨,稍親鹿苑,縱觀象教,深信此道實出一源,而其所異者特威儀動作,語言文字間耳。夫威儀動作,乃理道之粗迹;而語言文字,亦風土之異音。苟得其精,何必以粗迹爲表見;苟見其同,何必以異音爲真假?每見近世法喜皈依,必以離家出俗爲異?夫難提尊者,道玄居士,豈盡離家出俗乎?但得五戒精意,何處非最上菩提?又見近世支那撰述,必以梵義方言爲體,夫白馬四十二章,青牛五千余文,豈盡梵義方言乎?但合迦文真旨,何妨我用我法?故余于此,直將最淺近語,敷演真谛,務使雅俗共賞,儒釋參同,庶幾稍符廣爲人說之教,以彰明大道同源之理雲爾。

  附記

  發竊意,此豈亦叁生石上一公案耶!蓋予生平惟好古,無他長,尤敬佛書,深信此種道理,天壤間實實有之,心性中實實具之。顧惑溺舉業家,雕蟲蠹楮,虛靡四十余春,如一吷也。辛醜歲,嘗夢高山絕壁間有石像,幅巾袈裟朱履者,仰視之,辄自喜爲前世因。傍揭聯句曰:胸含萬嶺千秋雪,目送長江一片雲。覺而異焉,自是頗有問徑蔗園意。因爾焚棄筆墨,爲玄水之遊,放袋叉手,實自還其本來也。無何浪迹京邑,又複十載。幸奚囊中,南華一帙,宗鏡一卷,不致放廢。時從塵氛喧會之側,展閱一二,真不啻清涼散蕩滌心胸矣。及見諸世故,升沈得失,倏忽遷變,人情巇險,同于芒刃,益深省悟。歸而杜門息慮,遂多暇日,乃以金經課誦,修嗣續因。則又恒苦目疾,每學禅坐冥痨,或于夜分晨清,理會大意。竊見其中前後層次,極有淺深照應,章法段落,直與儒書不異。不知何故從來注疏,零碎疊複,茫無貫串,因以己意,試爲疏之。初亦非欲問世,不意一二月間,屢感異夢。如佛像天書星鬥雲漢,及彩筆雕墨,贈買扇籍等事,凡數十見,嘗一夕叁四夢,稍合瞑,即形僧佛異像者,于是不禁自驚、自疑曰:豈此鹵莽杜撰,果有當于密谛乎,何遂煩幽贶若此,自是更覓諸家舊德疏論,及各譯原本證之,不意杜撰所見,亦時時穎露于前人。特相沿成說,不肯離窠脫臼,而叁世因緣,則直與彌勒偈符契。于是遂不自揣,張膽而言,謬成章句,然猶未敢孟浪災梨也。九月朔旦,以筵蔔之天及大士,得吉。既望又以龜蔔之神得從。十一月朔,又有恒修長老,爲予跪請大悲簽,得句雲:夢中說夢獲多才,身外浮名總莫猜,水遠山遙難駐足,貴人一指笑顔開。蓋予于沈迷說海之際,得破疑城,而直出者,實始正眼夢中說夢之句,不意佛語首及之,婉如面命,更可異也。于是率爾授梓,究未決其孰爲莊生,孰爲蝴蝶矣。恒修,南昌人,行腳禾中,冬夏不著芒鞋,人號赤腳和尚,近歲募修叁塔寺大悲閣鍾樓,裏人多敬信之。癸醜,又屬修天甯佛閣,師以鍾樓未完,有待也。七月大風,佛閣東倚欲頹,裏人急呼匠搘之,尚未用力。是夕師禅坐閣中,至夜分異香黂郁,如數百人邪許者,柱鬥間,格格有聲,心知爲神助也,閉目不動。迨天明起視,則東西皆中繩矣,惟南北尚稍倚,明日師爲予言之,裏人皆知佛閣之神牮,而不知師坐其中也。師亦不與人言,蓋實修功行者。

  康熙十有二年歲在癸醜仲冬南至之七日智普又識

  章句

  經曰,聞是章句,爲人演說,蓋章句者,演說之要領也。故諸經皆有品分,章句明別,學人易于尋伺。獨此金經文義奧衍,而昭明分第,又非章句之真,故人多異解。茲特正之。

  通序 (法會因由分前半段凡二十九字)

  別序 (法會因由分後半段凡四十二字)

  正宗

  經一章,言如來法也,無相爲心法,布施爲行法,若見非相之相,爲如來實法。(善現啓請分 大乘正宗分 妙行無住分 凡四百六十字)

  說經之一章,言信如來法者,以不取無得爲實,應首章心法也。(正信希有分 無得無說分 依法出生分 一相無相分 莊嚴淨土分 無爲福勝分 尊重正教分 凡一千一百叁十二字)

  說經之二章,言持如來法者,以般若布施爲實,應首章行法也。(如法受持分 離相寂滅分 持經功德分 凡一千一百二十二字)

  說經之叁章,總言信持如來法者,有非相之果,以應首章見如來實法也。(能淨業障分 凡二百零七字)

  說經之四章,言佛法無我,即如來法也。(究竟無我分 一體同觀分 法界通化分 離色離相分 非說所說分前半 凡一千二十七字)

  說經之五章,言衆生法平等,即佛法也。(非說所說分後半 無法可得分 淨心行善分 福智無比分 化無所化分 凡叁百六十九字)

  說經之六章,言如來無相,亦非無相也。(法身非相分 無斷無滅分 不受不貪分 凡叁百七字)

  說經之七章,言佛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遂言古偈以結之,而如來實法全矣。(威儀寂靜分 一合理相分 知見不生分 應化非真分前半 凡四百二十一字)

  流通

  (應化非真分後半 凡四十四字)

  全經正文,凡五千一百六十字。

  (編者注:自此始,本書有許多頁首小注,內容包括昭明太子之叁十二分,彌勒菩薩之偈頌和有關的經論。現都置于相應的經文和正文之後,以[]標明。)

  標名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音撥,若音惹)】

  金,西方之精;剛,堅也。般若,梵義智慧也。波羅蜜,梵義彼岸,猶言至極處。此經宗旨,言人心有至堅之智慧,皆可以造道而至于極也。蓋人心清淨,原有真慧,但爲物欲所蔽,于是識蘊萌生,不得見道。若能空諸相而生于忍,如其真慧,歸諸清淨,則離此到彼,離塵作佛矣。

  [圭峰雲:金剛極堅極利,無物可壞。堅以喻般若之體,真常清淨,不遷不變。利以喻般若之用,此慧顯時,五蘊皆空,斷一切有漏惑業。]

  [天臺智者雲:取相爲此岸,無相爲彼岸,智慧爲河,精進爲筏。]

  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比去聲,凡比丘之比,皆仿此。)】

  通序,晉釋道安所定。昭明總下文爲法會因由分。

  按釋迦譜雲:佛將涅槃,六群比丘問,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佛曰: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而說是經。因凡經皆有此起,故以爲通序也,今從之。

  如是我聞,猶言如此者乃我所聞。我,集經者自我也,譜雲阿難。

  佛,釋迦牟尼佛,梵義覺也,有自覺、覺人二義。

  舍衛,國名,其國太子名祇陀,常舍所種樹之園與長者須達拏,給養孤獨貧人,故名祇樹給孤獨園。

  比丘,梵義有怖魔、淨戒、乞法、乞食等義;大比丘,德高行修之稱。千二百五十人,統言一時所聞佛說法之衆,有如此。釋譜鑿鑿有其目,不必泥。總見此經乃衆所共聞,非私撰耳。

  [(昭明)法會因由分第一

  昭明,蕭梁太子,自幼聰穎,能通釋典。別傳謂是佛轉世所生,有征驗。持誦金剛至萬遍,以其文義深奧,纡衍難明,乃就問答語氣稍可斷處,分之爲叁十二段。每段舉其要目,作四字總綱標之。其分段雖未醇確,而標義扼要,非後人所及。

  法會,藢祇園之會,佛說法叁百余會,此其一也。]

  [集解: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靜。]

  [長水雲:佛訓覺,有悟察二義,覺悟是照真本有,覺察是了妄本空,真妄既明,則能破和合識,滅相續心,法身清淨也。菩薩雖亦照真了…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