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P8

  ..續本文上一頁提!于意雲何?(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總承上六問)「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即無得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七疑受得報身有取疑)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無得是真得)】

  此一節,言信心以無得爲實也。

  須陀洹,梵義入流,謂斷叁界見惑已盡,可入聖流也。斯陀含,梵義一來,謂斷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已盡,後叁品尚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也。阿那含,梵義不來,謂九品俱盡,更不來欲界也。阿羅漢,梵義無學,謂斷色界無色界思惑俱盡,更不受叁界生死,無法可學也。無所入,無不來,無往來,無所得,只無相一意。無诤,不惱也,謂不起衆生之煩惱。叁昧,梵義正持,謂任緣一境,守正持之,離諸邪妄,故爲入定之正法。人心煩惱,皆自欲起。故得無诤叁昧者,謂之離欲阿羅漢。阿蘭那,梵義寂靜,亦雲無事,即無诤意。莊嚴佛土,言恭敬佛相也,蓋心上以佛土爲莊嚴而恭敬之,即是著相,非真莊嚴。故偈曰,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清淨無相,爲第一體。譬如,取喻也,以明非實說。須彌山,釋典謂四天下之中,日月所環繞。王,尊稱。佛法不分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皆謂衆生,故有獅王蛤王樹王鵝王等名。

  佛意承上文,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乃須菩提所知也,故以諸佛品地曆曆問之。自四果而上至于如來,自如來而下至于菩薩。精之則爲菩提,粗之則爲佛土,皆不可以作念有得。于是總而結言之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取,即清淨心,蓋因諸菩薩實無所得如此,故不當有取。不住聲香味觸法,即是清淨;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生清淨心。特恐人疑別有所謂清淨心,故複以經中不住無住,盤旋束定,而又以生其心,繳出能生信心之章旨,真天地至文也。

  山王一喻,總是不取無得意。而是名大身,又非真無取。故偈曰,如山王無取,受報亦複然。言雖受報而無取,則非無報可知。今人因昭明于羅漢下分截,遂將清淨不住,單頂莊嚴,而上文種種,無處安頓,又鑿出許多疑端,強爲過文,甚是支離。

  [(昭明)一相無相分第九

  「是樂阿蘭那行」止。]

  [(昭明)莊嚴淨土分第十

  兩段總是不取意,文勢一滾直下,斷不可分說。]

  [(彌勒)不可取及說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說離二種障

  自成之果無取相。善吉,即須菩提。言依彼所答身曆之果,以明不可取,不可說也。]

  [集解雲:著相即是取,有所取,即是有爲。今言不作念、不著相,乃是得而無得,即無爲也。]

  [集解雲:法無動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無念,不可以無心得。如赤水求玄珠,罔象而得之。

  赤水玄珠,見莊子。]

  [(彌勒)佛于然燈語 不取理實智 以是真實義 成彼無取說

  要見此問,亦是明不取意。]

  [(彌勒)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淨土 非形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以智慧學習佛法者,不免取相,十莊嚴佛土;不知無形相之般若,正以不嚴爲嚴也,亦是明不取意。]

  [(彌勒)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複然 遠離于諸漏 及有爲法故

  山王無情識,故以喻無取,受報,即大身,佛法大身亦屬果報,然此非言福報也,乃隱喻上文諸佛成果之意。]

  [欲界九品,以貪嗔癡慢四惑,分上中下,乃九地之初地。

  按般若經,斷叁結名預流果,即須陀洹也。一身見,謂執有我故;二戒禁取,謂執持狗牛等戒,爲生天因;叁疑,謂不了谛。薄貪嗔癡名一來果,即斯陀含也。于施無著,名貪薄;于乞者生慈,名嗔薄;施已回向菩提,名癡薄。斷順下分五結永盡,名不還果,即阿那含也。五結,即上身見,戒禁取,疑,並貪嗔。斷順上分五結永盡,名阿羅漢果。上五結,一色界愛,二無色界愛,叁無明,謂心不了,四掉,謂心躁動,五慢,謂心自高。]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此是下章忍辱布施伏脈)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一節,言無得之報,而遂以第一希有,啓下文受持實相之義也。恒河,即洚河,梵語多耨河,譯者轉音,今北人亦轉爲渾河黃河。以其沙數爲河之數,又以諸河之沙數爲叁千大千世界之數,七寶滿之。甚言七寶之多耳,亦見無可取之象,蓋借喻義,故下又以實言告汝別之。無得,亦貪絕,故亦以七寶布施較量而勝之。複次以下,又言此經之勝,蓋不唯福德勝于財寶布施,而又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則豈徒信心而已,更當知所以供養尊重也。

  隨說,隨舉一二義說之。天,諸天。人,世人。阿修羅,果報最勝,勢力無畏,能攝持世界,與天帝爭權。但嗔性最重,故次于天人,卻能爲佛護法。此種有胎卵濕化四生。盡能讀誦,盡始盡終而讀誦之。最上,諸乘之上。第一,諸法第一。希有,世界所少。複次以下,正言一念淨信實相。此經隨舉一二義說之。一切天人阿修羅皆供養如佛塔廟,況其人能盡始盡終而讀誦者,必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則淨信若是,豈不宜哉。隱然逼出下章奉持之問矣。

  若是,猶言如是。即指上言成法受報如是。故此經不惟誦說當敬,即非誦說之時,而安置所在之處,亦如有佛所在,當以弟子事師之意尊重焉,此正教人信心之實也。若尊重弟子,言若弟子之尊重本師,倒裝文法。如「不也,世尊」一例。釋典極多此種文句,所謂釋教用逆也。舊說謂如佛之敬高第文殊普賢等,謬甚。供養說法之人,尊重說法之地,兩意實一貫。

  前說經之一章,言信如來法者,以不取無得爲實,應首章心法也。

  愚按經文,本曰我爲汝說,又曰聞是言說章句,又曰如我解佛所說義,又曰不能解我所說,前後不一而足,要見佛之所謂是經,原是崇奉如來祖述之意,而非自謂所說也,法不憍上,儒釋一理,今人學佛之心,豈不曰佛語即經乎,要之佛意原有不同,故前稱是經,而後稱所說,亦如儒家稱引堯舜詩書之例,茲予于信心問後,別爲說經,亦以明佛尊法,自謙之心耳。

  [(昭明)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勝前福德」止]

  [(昭明)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無爲即不取意,要見此一段福報,原總完四果以下不取之旨。昭明眼光原清,則上二節雖分,而意自貫耳。]

  [(彌勒)說多義差別 亦成勝校量 後福過于前 故重說勝喻

  多義,即河沙等喻。前章只言信心不取,此章不取中又有無得意,義有不同,故後福過于前也。]

  [(彌勒)尊重于二處 因習證大體 彼因習煩惱 此降伏染福

  尊重同于塔廟者,以修習能證廣大之體也。彼布施財寶,雖亦是因地修習,而煩惱未除。此修習般若者,能降伏無相,故有福報更勝也。按隨說與盡能,原有兩層,塔廟與即爲有佛,亦有淺深。則二處乃言此兩種恭敬也,亦通。]

  [按楞嚴經,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名尊重行,十行之第叁品,則尊重弟子作高弟,與佛並觀,不作恭敬說,亦可。]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此一節,言奉持以般若爲實也。

  般若,即上文第一希有之法。蓋佛法以智慧爲根本,道神足經雲: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故又名第一波羅蜜。凡人修行,須先照了本性無物;一切無明識蘊,皆爲後起之塵…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