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P8

  ..续本文上一页提!于意云何?(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总承上六问)「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即无得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七疑受得报身有取疑)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无得是真得)】

  此一节,言信心以无得为实也。

  须陀洹,梵义入流,谓断三界见惑已尽,可入圣流也。斯陀含,梵义一来,谓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已尽,后三品尚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也。阿那含,梵义不来,谓九品俱尽,更不来欲界也。阿罗汉,梵义无学,谓断色界无色界思惑俱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无法可学也。无所入,无不来,无往来,无所得,只无相一意。无诤,不恼也,谓不起众生之烦恼。三昧,梵义正持,谓任缘一境,守正持之,离诸邪妄,故为入定之正法。人心烦恼,皆自欲起。故得无诤三昧者,谓之离欲阿罗汉。阿兰那,梵义寂静,亦云无事,即无诤意。庄严佛土,言恭敬佛相也,盖心上以佛土为庄严而恭敬之,即是著相,非真庄严。故偈曰,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清净无相,为第一体。譬如,取喻也,以明非实说。须弥山,释典谓四天下之中,日月所环绕。王,尊称。佛法不分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皆谓众生,故有狮王蛤王树王鹅王等名。

  佛意承上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乃须菩提所知也,故以诸佛品地历历问之。自四果而上至于如来,自如来而下至于菩萨。精之则为菩提,粗之则为佛土,皆不可以作念有得。于是总而结言之曰: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取,即清净心,盖因诸菩萨实无所得如此,故不当有取。不住声香味触法,即是清净;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生清净心。特恐人疑别有所谓清净心,故复以经中不住无住,盘旋束定,而又以生其心,缴出能生信心之章旨,真天地至文也。

  山王一喻,总是不取无得意。而是名大身,又非真无取。故偈曰,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言虽受报而无取,则非无报可知。今人因昭明于罗汉下分截,遂将清净不住,单顶庄严,而上文种种,无处安顿,又凿出许多疑端,强为过文,甚是支离。

  [(昭明)一相无相分第九

  「是乐阿兰那行」止。]

  [(昭明)庄严净土分第十

  两段总是不取意,文势一滚直下,断不可分说。]

  [(弥勒)不可取及说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说离二种障

  自成之果无取相。善吉,即须菩提。言依彼所答身历之果,以明不可取,不可说也。]

  [集解云:著相即是取,有所取,即是有为。今言不作念、不著相,乃是得而无得,即无为也。]

  [集解云:法无动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无念,不可以无心得。如赤水求玄珠,罔象而得之。

  赤水玄珠,见庄子。]

  [(弥勒)佛于然灯语 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 成彼无取说

  要见此问,亦是明不取意。]

  [(弥勒)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非形第一体 非严庄严意

  以智慧学习佛法者,不免取相,十庄严佛土;不知无形相之般若,正以不严为严也,亦是明不取意。]

  [(弥勒)如山王无取 受报亦复然 远离于诸漏 及有为法故

  山王无情识,故以喻无取,受报,即大身,佛法大身亦属果报,然此非言福报也,乃隐喻上文诸佛成果之意。]

  [欲界九品,以贪嗔痴慢四惑,分上中下,乃九地之初地。

  按般若经,断三结名预流果,即须陀洹也。一身见,谓执有我故;二戒禁取,谓执持狗牛等戒,为生天因;三疑,谓不了谛。薄贪嗔痴名一来果,即斯陀含也。于施无著,名贪薄;于乞者生慈,名嗔薄;施已回向菩提,名痴薄。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即阿那含也。五结,即上身见,戒禁取,疑,并贪嗔。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上五结,一色界爱,二无色界爱,三无明,谓心不了,四掉,谓心躁动,五慢,谓心自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此是下章忍辱布施伏脉)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一节,言无得之报,而遂以第一希有,启下文受持实相之义也。恒河,即洚河,梵语多耨河,译者转音,今北人亦转为浑河黄河。以其沙数为河之数,又以诸河之沙数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数,七宝满之。甚言七宝之多耳,亦见无可取之象,盖借喻义,故下又以实言告汝别之。无得,亦贪绝,故亦以七宝布施较量而胜之。复次以下,又言此经之胜,盖不唯福德胜于财宝布施,而又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则岂徒信心而已,更当知所以供养尊重也。

  随说,随举一二义说之。天,诸天。人,世人。阿修罗,果报最胜,势力无畏,能摄持世界,与天帝争权。但嗔性最重,故次于天人,却能为佛护法。此种有胎卵湿化四生。尽能读诵,尽始尽终而读诵之。最上,诸乘之上。第一,诸法第一。希有,世界所少。复次以下,正言一念净信实相。此经随举一二义说之。一切天人阿修罗皆供养如佛塔庙,况其人能尽始尽终而读诵者,必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则净信若是,岂不宜哉。隐然逼出下章奉持之问矣。

  若是,犹言如是。即指上言成法受报如是。故此经不惟诵说当敬,即非诵说之时,而安置所在之处,亦如有佛所在,当以弟子事师之意尊重焉,此正教人信心之实也。若尊重弟子,言若弟子之尊重本师,倒装文法。如「不也,世尊」一例。释典极多此种文句,所谓释教用逆也。旧说谓如佛之敬高第文殊普贤等,谬甚。供养说法之人,尊重说法之地,两意实一贯。

  前说经之一章,言信如来法者,以不取无得为实,应首章心法也。

  愚按经文,本曰我为汝说,又曰闻是言说章句,又曰如我解佛所说义,又曰不能解我所说,前后不一而足,要见佛之所谓是经,原是崇奉如来祖述之意,而非自谓所说也,法不憍上,儒释一理,今人学佛之心,岂不曰佛语即经乎,要之佛意原有不同,故前称是经,而后称所说,亦如儒家称引尧舜诗书之例,兹予于信心问后,别为说经,亦以明佛尊法,自谦之心耳。

  [(昭明)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胜前福德」止]

  [(昭明)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无为即不取意,要见此一段福报,原总完四果以下不取之旨。昭明眼光原清,则上二节虽分,而意自贯耳。]

  [(弥勒)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校量 后福过于前 故重说胜喻

  多义,即河沙等喻。前章只言信心不取,此章不取中又有无得意,义有不同,故后福过于前也。]

  [(弥勒)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尊重同于塔庙者,以修习能证广大之体也。彼布施财宝,虽亦是因地修习,而烦恼未除。此修习般若者,能降伏无相,故有福报更胜也。按随说与尽能,原有两层,塔庙与即为有佛,亦有浅深。则二处乃言此两种恭敬也,亦通。]

  [按楞严经,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名尊重行,十行之第三品,则尊重弟子作高弟,与佛并观,不作恭敬说,亦可。]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一节,言奉持以般若为实也。

  般若,即上文第一希有之法。盖佛法以智慧为根本,道神足经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故又名第一波罗蜜。凡人修行,须先照了本性无物;一切无明识蕴,皆为后起之尘…

《4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清.徐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