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P12

  ..續本文上一頁便信其是無爲之果。決定忍可,不生疑懼,是爲生實信者。「不」者,兩可之詞。應上頗字,蓋是問以或有或無,希佛明示耳。

  魏譯雲:頗有衆生于未來世等,意以佛答有如來滅後等言,故爾足譯,取問答必相應故。今本不言于未來世者,意以空生恐現在即有不信。如來答後世尚有能信,有以後,況今意故。或亦梵本原無,故什師不譯。當機問信竟。

  ﹝(a)深生實信德﹞乙、如來答有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佛意以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耳提面命,豈無信者?故教以莫作是說,恐中下之機以難信生怯怖心耳!又莫作是說者,示以莫說現在,故向下約未來以況。

  「如來滅後」,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于中初五百歲,解脫堅固;次五百歲,禅定堅固;叁五百歲,多聞堅固;四五百歲,塔寺堅固;五五百歲,鬥诤堅固。今雲後五百歲者,當末法五百年,正是鬥诤堅固,顯當惡世時也。

  「持戒」者,叁聚精修;「修福」者,叁施齊行。此二爲能信之緣,顯破戒無福者,不能信故。良以持戒者,必信罪福;修福者,必信因果。故曰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而言「以此爲實」者,以無漏因,爲真實之因;以無爲果,爲真實之果,決定忍可,不生疑懼,空生所問實信是也。此中有兩重況顯:一滅後尚信,何況現在;二後五百歲尚信,何況前四,且不可以難信生怯有失大利。

  偈:說因果深義 于後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叁德備

  合雲:此單頌此科義也。因取無漏,果取無爲,即指前之所說,揀彼有漏有爲,故曰深義,以彼爲淺義,易知信故。「于後惡世時」,即指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時也。「不空」二字,應作逗,謂教不空設;「以有實」叁字,連下讀之,謂以有真實菩薩,持戒修福生信,叁德備故。是蓋以戒德、福德,助成信德也。

  ﹝(a)深生實信德﹞丙、顯示其德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言生信固以戒福助成,戒福亦由宿善所發,故曰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意以見佛若少,供佛聞法亦少;供佛聞法既少,宿世善根不深,現世未必能持戒、修福而助成信心,信心豈易言生哉!已于無量千萬等者,正顯其見佛多,供佛多,聞法多,善根既深,乃能于現世之中,持戒修福助成信心。據此則欲信般若者,當願生生世世,見佛供佛聞法,種善根也。

  偈:修戒于過去 及種諸善根

  合雲:此亦單頌此科義也。意以今生持戒,亦由修戒于過去佛時;今生修福,亦由種善于過去佛時,蓋善習致之然也。經中但雲種善,亦該持戒,以戒亦善法攝故。深生實信德竟。

  ﹝a、顯信具德﹞(b)一念淨信德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佛意以宿種善根,今生實信,得福無量,不待言矣。設有聞是章句或經年受持,或月日讀誦,乃至不必如此,但只一念之間,頓空四相;于此因果深義,生清淨信,無介纖疑者,其所得福德,亦非淺鮮。故重呼當機而再告之。言「如來悉知悉見」者,顯其得福無虛。天親論雲:若不說見,或謂如來以比智知;若不說知,或謂如來以肉眼見。故須二語,意顯如來知處悉見,非比智知;見處悉知,非肉眼見故。「得如是無量福德」者,謂亦得如是前人無量福德,良以頓漸雖殊,能信無二。況後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其所得福德,豈讓前人哉!

  偈:戒具于諸佛 亦說功德滿

  合雲:此意單頌此科義也。言雖一念淨信,亦由持戒具足于過去諸佛之所。不言種善者,戒亦該善,以叁聚中有善法戒故。「亦說功德滿」者,如來悉知悉見,其功德自應無量,故亦同前人說其功德圓滿。總結顯信具德竟。

  ﹝(B)成就信心﹞b、展轉征釋,分叁:(a)承征承釋,(b)轉征轉釋,(c)再征再釋

  (a)承征承釋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初征起。言如上所說,二種能信之人,以何義故,得無量福德耶?「是諸」下,釋成。「無我相」者,即已達我空,無我執也。纂要雲:執取自體爲我,計我展轉趣于余趣爲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爲衆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爲壽者。前一爲本,後叁皆依我上而起,此總一我相也。「無法相」者,已達法空,無法執也。無非法者,已達空空,無空執也。以非法即是空。無非法,即並空亦空故。然既叁空俱朗,見處同佛,如是而信,宜乎其得福無量。

  偈:彼壽者及法 遠離于取相 亦說知彼相 依八八義別 差別相續體 不斷至命住 複趣于異道 是我相四種 一切空無物 實有不可說 依言辭而說 是法相四種 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實相 聞聲不正取 正說如是取 佛不見果知 願智力現見 求供養恭敬 彼人不能說

  合雲:此單頌承征承釋義也。于中前十六句,合頌無我無法;後四句,別頌亦無非法。

  前中首二句,略明二相俱離,「彼」字指能信之人,「壽者」即是我相,及「法」,即是法相,不言「我相」而雲「壽者」者,以我相有四,壽者難破,菩薩以別代總,令知壽命無常,則我相易攻,余亦易破耳。「遠離于取相」者,謂于我于法,已能遠離取相心也。「亦說」下,是彌勒許彼之詞,言不唯佛說彼能離于我法,我亦說其知彼我法二相。雲何知也,言我法二相,相依而生八相,則有八義差別,下偈自見。

  「差別」者,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者,前滅後生,即衆生相;所依之體,計以爲我,即是我相;相續不斷,而至計命久住,即壽者相;計我展轉複趣異道,即是人相;是皆依我執起,故雲「我相四種」。

  「一切」者, ,總該諸法,即是有相;若了性空,本無有物,即是空相。若謂二俱實有,此不可說,謂不可說其實有空義,實有有義,即雙非相,爲度衆生,離二邊故。依言詞而說有,依言詞而說空,即雙亦相,是皆依法執起,故雲法相四種。

  「彼人」者,仍指能信之人。依信心者,依于二種信心。恭敬者,尊重于法;尊重于法,心開意解,實相理顯,義言生也。實相既生,依實相而聞法,雖聞說我之聲,不直取于我相;雖聞說法之聲,不直取于法相,故雲「聞聲不正取」,「正」猶直也。若說我空法空,是爲正說。如是取者,謂依佛所說,如是而取二空義故,故經雲,無我相無法相也。

  「佛不」下四句,頌無非法,言上雲:如是而取,亦非決定取于空義,以何義故不決定取耶?以佛不見果知故。果者決定義,謂佛不立見,我決定知二空義故,若爾何故說空,但以大願大智力故。爲遣二執,示現見有我空法空之義,此法唯佛能說。若世間邪師及佛教之爲利說法者,求供養求恭敬,彼人不能說此。是知能信之人,隨順佛意,亦不決定取空。故經雲:亦無非法相。

  ﹝b、展轉征釋﹞(b)轉征轉釋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初轉征。言上許是諸衆生無我無法兼無非法者,何以故耳,是諸下轉釋,言無論我相法相非法相,但若心中有所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以既有所取之相,即有能取之我;既有能取之我,則人等叁相,相依而興。既四相依然,豈能于此離相因果,深生實信及頓生淨信也哉!「若取」下防辨,恐有辨雲:二乘已達我空,但取法相,似應無我,何言若心取相,即著我人衆生等耶?故此防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b、展轉征釋﹞(c)再征再釋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何以」句再征,「若取」下再釋。以若取非法,尚著四相,況複取法,不言可知,總以能所未忘,我未真空。

  圓覺經:迷智四相,可證此義。(迷智四相者:心有所證,不忘能所,爲我;悟我爲非,此智不祛,爲人;了我人非,存有所了,爲衆生;覺所了者,業智潛續,爲壽者。詳在彼文,茲不繁述。)「是故」下總結,謂以是上來取法、取非法,皆爲著我義故,所以汝諸聲聞,雖不取我,還要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但有能取,即屬我相故也。此上二科彌勒不頌者,以是相因而說,非正意故。總結展轉征釋竟。

  ﹝(B)成就信心﹞c、結示進信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以是義故」者,謂以是我相法相非法相叁相皆不應取之故,所以如來尋常作是說也。汝等比丘,知我說法者,是如來尋常之間,呼諸比丘,教以應知我所說法之意。如我初說我空,爲度我執;次說法空,爲度法執;後說空空,爲度空執。故曰如筏喻者,言初結小筏,爲渡河而至江;次結中筏,爲渡江而至海;後結大筏,爲渡海而至寶山。是知守小筏,不能渡江;守中筏,不能渡海;守大筏,不能上山采寶。是叁筏雖有勝劣,而及時俱應舍離。佛法亦然,故雲法尚應舍。此中「法」字,不同前法相之法,蓋是指佛所說法。下句「非法」,亦不同前之非法,蓋是指世間所有名譽利養等事。言佛所說法,及時尚應舍離,何況世間名譽利養等,非佛法者,益應無所取著。此又世尊,爲後世之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者,作解粘去縛法耳。

  偈:彼不住隨順 于法中證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義亦然

  合雲:此是約義而頌,文勢與經文稍異。經文承叁相俱不應取,引尋常所說爲喻,此中指能信之人,直取舍船筏爲喻,若釋其義者,彼指能信之人,信知佛所說法,皆爲隨順時機,不生住取,故曰「彼不住隨順」。但于佛所說法,隨分取證,故曰「于法中證智」,智謂我空智、法空智、空空智也。雖證叁空之智,然亦不住叁空,故曰「如人舍船筏」,以喻方法,法必同喻,故曰「法中義亦然」。結…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