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P8

  ..續本文上一頁具者,盡也。狐是獸,名野犴,其性多疑。果者功有所成,報者理有所驗,非今生後世,果報之說。

  ﹝講﹞佛再呼須菩提而曉之,若善男子女人,于後末法之時,受持其理,讀誦其言,得此無量功德,必無疑矣。我若再盡言其詳,或有鈍根之人,聞之起驚怖畏懼之心,狂焉而無定持,亂焉而無定見,展轉如狐之疑惑,不能信受,蓋不知此經之妙故也。當知此經之義理,乃真空無相,最上一乘,不可以心思言議,探其底蘊也。至于究竟一受持讀誦之間,先世之罪業消滅,無量之功德難及,得此果實報驗者,又豈可以思議之哉!真極盛而無以加也。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講﹞須菩提複問佛雲:菩提心何所止?衆生心何所伏?佛曰:菩提心者,本來具足,當體現成,只因衆生蔽于塵染而戕賊者,總總也。人當先要培養此真心,然欲盡者理方還。我當以此一切衆生心,如煩惱妄想,取舍人我,貪嗔嫉妒,種種四相之類,一一除滅,而度脫之,既滅度衆生已了,則般若觀照,常住不滅。凡前所有一切妄心,原非真性中所有。如紅爐點雪,消融殆盡,無一衆生實滅度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注﹞此節實無有法四字當重,佛恐人錯認當生如是心者爲真實,故又說破,謂究其實,乃我真性中原無此也。

  ﹝講﹞佛雲:此何以故也。若學道之菩薩,四相未除,則菩提心無由而發,何以言菩薩。所以然者,以性本空寂,渾然天成,其發此心,不過自悟自修,實無有法,發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佛呼須菩提反問雲:我始于本師然燈佛處,有法可得,名之爲無上正等正覺否?須菩提言:我曉佛所言之理,佛于本師處,乃是自性自悟,無有傳受秘密之典,而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注﹞梵語釋迦,此雲能仁,即度脫一切也。梵語牟尼,此雲寂默,即心體如如也。牟尼爲體,即是如字;能仁爲用,即是來字。先言釋迦,後言牟尼者,攝用以歸體也。如來者從體以起用也。總是真性,詳言之則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略言之,則爲如來,又略言之則爲佛。諸法如義者,蓋我真實之性,本來自如,其見之于諸法事者,亦自然而然,來爲應迹,去無留滯,如如不動的義理也。即上無爲法也。

  ﹝講﹞佛深以須菩提之言爲當,故稱如是如是,複謂之曰:實無有法得此菩提,若曰有法,然燈佛即諄諄然舉其佛之所得者,傳之于我,即不當與我止授一記雲:爾來世方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也。蓋本原不從外得,遍虛空世界而常自如,所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也。然燈不過授記而已,何曾得法于他,皆是我如來本性也。何以故?如來者,不離諸法,即一切法中自如的義理也。

  ﹝證﹞維摩經雲:如者不二不異,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講﹞佛又恐人未悟,複曰:或有人說,我得此菩提之法,不知我從實無有法上得之,然我所以得此法者,皆是我之清淨心中,菩提覺性,本無形迹,此法無有實;色相空處,即是菩提,此法無有虛。正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不空不有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講﹞佛說諸法,皆發明真常之精奧,用爲修行之徑路,非外道可比,皆是般若之佛法也。然人心之大事未明,須賴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佛法也。佛所以隨說而又掃去者,蓋謂不可泥于法耳,豈真絕無法哉。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講﹞此段設譬以起下文。佛問須菩提,譬如人之一身,雖長且大,果真爲大?須菩提答雲:如來說人身長大者,心不菩提,徒爲委形,則非真實大身,是虛名爲大身而已。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講﹞佛告須菩提曰:菩薩之所名覺衆生者,亦如大身之不爲真實也。夫我真性中,廓然常虛,本無衆生。因爲四相未離,則衆生從業緣中而現,反之太初,了無可得。若菩薩自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正所謂驅除妄想重增病也,何以名爲菩薩?夫修行得至于菩薩者,誠賴佛所說之法,以滅度乎衆生。但真性中自有無上菩提之妙,本無衆生可度,又何有法可據,此所以名菩薩也。是故佛所說一切法者,不過隨時順宜與人解粘去縛而已,豈有能所心哉!所以無我人衆生壽者之妄心矣,此四者統而言之,皆謂之衆生,衆生本無,何滅度之有。

  ﹝證﹞維摩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此真空無相法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講﹞佛言,若菩薩自說,謂我能莊飾嚴整其佛之刹土,是著于有相,豈足爲菩薩!所以者何?我所說莊嚴佛土者,非爲粉飾外貌之具,乃吾心佛土也。佛土無相,本來清淨,雲何可莊嚴哉!如來以非莊嚴爲莊嚴,有妙莊嚴存焉,是則所以名莊嚴也。

  ﹝證﹞陳雄曰:以定慧之寶,莊嚴心佛土者,菩薩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見其迹。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經雲: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淨土論雲: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注﹞通達者,見得十分透徹也。無我者,即吾儒之無以有己也。法者,理也。真菩薩者,造到純然無僞,即等覺也。

  ﹝講﹞佛言,由前所說阿耨菩提,究竟將來,總是個無我之法。夫法界原無盡藏,有一我心,便著于人衆生壽者,未了真空,必定執其有法,有滅度,有莊嚴,所以不名菩薩也。茲則直下大悟,如漆桶脫底,四通八達,廓然無我,我身既無,何更有法,人法兩空,此如來言說,而稱名之曰:真實的菩薩也。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注﹞肉眼一觀,天眼遍觀,慧眼證法,法眼擇法,佛眼度生,凡夫與如來,俱同此眼,異處在覺不覺耳。

  ﹝論﹞世法上論,指五眼,爲佛眼睛之眼;以理論,則心竅之眼也。眼通于心,大凡衆生,皆具此五眼,與佛無二,因四相六塵遮蔽,只有肉團眼一件而已。儒書雲:聖人之心有七竅,即是五眼之謂也。佛有五眼,乃常住真心,非過去未來現在之妄心也。

  ﹝講﹞佛欲闡世間衆生之心,有若幹種,先設此五眼、沙界二喻之問雲:如來有此化身觀見之肉眼,普照大千之天眼,般若常明之慧眼,了諸法空之法眼,自性常覺之佛眼,有此五眼否乎!須菩提皆據理答之曰:如來有此五眼矣。

  ﹝證﹞昔雲岩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麼?吾雲:通身是手眼。是言極妙。苟無衆生,無四相,一瞬不具,而況多眼乎!要人自見耳。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注﹞沙等恒河者,謂一粒沙爲一恒河,廣譬設喻,言恒河之多也。以沙等恒河之沙數佛世界,又不勝其多矣,假設此問而言之也。佛世界者,叁千大千內,必有一佛設化,謂之曰佛世界。

  ﹝講﹞佛欲人明此許多衆生妄心,故以許多世界爲問雲:舉此無窮之沙數佛之世界,果多否乎?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注﹞若,如也。幹,數也。心數雖多,不出過去未來現在,環轉鈎連,糾結不了,無非妄心。諸心,即若幹種心。

  ﹝講﹞佛告須菩提雲:不必遠論恒沙世界,即如爾之國土中,所有許多衆生,各具一心,則其心有若幹種,如來以清淨五眼,皆盡見知之,其故維何?如來所說一切心,皆是衆生妄心,非性中常住真心。識得妄心非心,菩提本體現矣,是名爲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注﹞思念前事者,爲過去心;思念今事者,爲現在心;思念後事者,…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