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P7

  ..續本文上一頁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見。

  文殊般若經雲:「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之心,不見莊嚴之相是也。」

  無我、法者,即楞伽經所雲二無我,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于富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于貧賤中,是人本無體也。若因欲渡水,則爲舟楫之法;因欲行陸,則爲車輿之法,是法本無體也。

  馬祖雲:「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滯,方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觀空入定,皆屬造作。一念妄想,便是叁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故曰真是菩薩。」

  莊子雲:「黃帝遺珠,惟象罔得之。」若有法能得菩提,便是無象中著象。故唯無所得,乃爲真得。故老子曰:「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亦樂得之,知失之爲得,永得矣。」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到佛眼處,總是無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十七分中,所言菩薩亦如是,言菩薩當學如來也。故節節言如來分上事。「如是,世尊!」極其贊美,亦不能于如是下,別添毫末。五眼皆如是所變現而成。華嚴經雲:「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衆心故,慧眼見一切衆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方故。」般若經所謂清淨五眼是也。

  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蔽覆,不能自見。如無迷心妄念,則翳障退滅,五眼開明,見一切色也。

  有僧問尊宿雲:「觀音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尊宿雲:「通身是手眼,若人于這裏睜得一眼也無?」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如來說法,常指恒河爲喻,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謂一粒沙爲一恒河也。佛世界者,謂一凡夫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凡夫世界,皆謂之佛世界。黃檗雲:「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蝼蟻踏踐,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泥臭味,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衆生與佛,更無分別。」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以此心起念時,便屬妄根,自佛觀之,則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虛空,則無得而知矣。且所謂他心通者,謂彼既起心念,則可得而知也。昔有人把棋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觀之,則知其爲棋子,以己知爲棋子故也;然己則不知其數之多寡,使彼言之,則亦不知其數,以己不知其數故也。如佛者,豈止他心通而已哉!故無量衆生,一起心念,皆悉知已。妄心即非心,覺妄之心亦爲非心。本無妄念,不起妄心,是自性本心,故雲是名爲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意構逗,隨時流轉,故有叁世,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滅,即非常住真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

  過去未來現在叁心,皆不可得,即此是爲非心,亦即此是名爲心。種心之心屬妄,非心之心屬真,爲心之心則真妄混一,即中道也。

  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初祖雲:「與汝安心竟。」此能覓之心,即了不可得之心也。與安心,豈非是名爲心乎?可以知心之義矣。

  昔妙吉祥菩薩見一人雲:「我造殺業,決墮地獄,如何救度?」菩薩教之谒佛。佛曰:「汝造殺業,從何心而起?爲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起過去心者,過去已滅;若起未來心者,未來未生;若起現在心者,現在不住。叁心俱不可得故,即無起作;無起作,于其罪相,何所見耶?心之自性即諸法性,諸法性空即真實性,汝不應妄生怖畏。」是人聞佛說法,即悟罪業性空,不生怖畏。

  羅山問岩頭:「起滅不停時如何?」頭咄雲:「是誰起滅?」天童頌雲:「紛紛起滅是何物?」過去未來現在,皆心起滅而成。但識是誰起滅,即便心空境寂。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與第八分全同,此拈出因緣二字。﹞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再發明無住相布施,以明福德,亦歸無相之意。疏鈔雲:若據舍大千珍寶布施,其福極多;若執著希望福德,有爲則有盡,故不爲多。福德無故者,無希望心也,是名無爲福。正如空谷來風,谷不與風期,而風自至。又如深山産木,山不與木期,而木自生。故福德爲多,因緣二字是眼。

  此分爲佛因,下二十分色身諸相爲佛果。因無相,果亦無相,故次第明之。

  沩山問仰山:「一切衆生但有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博山別曰:「業識茫茫,與諸佛不動智,相去幾何?」譬夫貧者握金成土,富者握土成金,其變動一也,福德有無之義,明矣。

  蘇轼阿羅漢頌曰:「爾以舍來,我以慈受,各獲其心,寶則誰有?」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十九分之福德,因無相也;二十分之具足,果無相也。具足色身叁十二相,具足諸相八十種好。壇經雲:「皮肉是色身。」華嚴經雲:「色身非是佛。」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殊不知有真如來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華嚴經雲:「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曰妙色身,則現一切色身叁昧,便是法身,非別有神力以顯法身也。

  凡夫見說諸相不可得,恐著于空,謂觀空莫非見色,見色莫不皆空,則失之枯寂矣。殊不知空色一如,有無不異。能于無身而見一切身,無相而見一切相,則色身諸相,何嘗欠缺哉!具足諸相,便有住相意;諸相具足,便是無我相作用。

  東坡居士曰:「衆生剛狼自用,莫肯信入,故諸賢聖,皆隱不見,獨峨眉五臺廬山天臺,猶出光景變異,蓋慈悲深重,急于接物,具足諸相,其應現亦然。」故有頌曰:「願解此相,是誰縛爾?」具足諸相,是急于接物處;即非具足,是解相縛處。

  大悲閣記雲:「牽一發而頭爲之動,拔一毛而身爲之變。」然則發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彼皆吾頭,而不能爲頭之用;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則物有以亂之矣。又雲:「非無身,無以舉千萬億身之衆;非千萬億身,無以示無心之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七分已有無法可說,此並其念而冥之。﹞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前雲:無定法可說,但隨宜所說,而所說皆不可取,是猶有說。至此,則徹底掃去,直雲:無法可說。莫作是念,乃決言之,不惟無其說,並無其念也。楞伽雲:「若不說一切法者,教化則壞。」故知無說,非杜默不言,但以無所住心而說。此說遍天下,無乖法之過也。顔曰:「終日吃飯,不曾吃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莖絲。」是以我佛橫說直說,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若言如來有所說法,便不能解會我所說,直饒說得天華亂墜,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是名真說法也。孔雲:「予欲無言。」老雲:「知者不言。」要知無言不言是所以言,便知無說處是所以說矣。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慧命者,善現達佛智海,入深悟門,慧悟無生,覺本原之命,非去非來,故曰慧命。

  生信心,則著佛見,故曰非衆生。不信,則著凡夫見,故曰非不衆生。此二見者,皆須掃除;聖凡同盡,不隔二界。故曰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有人問:「如何是大地衆生同成佛?」西影曰:「他見得衆生是佛,才是自信自佛;你若不信,還是衆生。」

  道德經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又雲:「常使民無知無欲。」孔子曰:「民可使由之。」此衆生本來面目,叁教聖人,別無法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七分反言之,此分正言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恐聽法者雖屢聞無得,尚未能生實信之心,或仍謂如來于菩提爲有所得,故複問以決明之。佛言如是如是,則無複可言矣。又申言,無有少法可得,此不但空有二法不可得也,即中道亦不可得。故隨說是法平等,叁谛俱圓矣。

  阿難問迦葉尊者雲:「世尊傳金襕袈裟外,別傳個甚麼?」迦葉雲:「倒卻門前刹竿著。」阿難言下大悟。方知此道,只在當人分上,本無傳受。

  西影示衆雲:「學道求明…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