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P24

  ..續本文上一頁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儀中見貧道。如此步步行持,謂之寂靜。

  ﹝智者禅師頌曰﹞如來何所來,修因幾劫功,斷除人我見,方用達真宗,見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來無所著,來去盡皆通。

  ﹝李文會曰﹞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來去皆如,其誰來去。又雲:無所從來者,不生;亦無所去者,不滅。不生者,謂煩惱不生;不滅者,謂覺悟不滅也。又雲:知色聲起時,即知從何而來,知色聲滅時,即知從何而去,故色聲香味觸法自有起滅,我心湛然,豈有來去生滅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不清淨也。

  ﹝川禅師雲﹞山門頭合掌,佛殿裏燒香。頌曰:衲卷秋雲去複來,幾回南嶽與天臺,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個什麼,笑道同行步不擡。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塵衆,蓋謂微塵如此之多也。須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呼世尊而自問雲:何以故者,謂彼微塵衆,何故甚多乎。又自答雲: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蓋謂真性爲實有,則不可說,而此微塵衆非實有,故佛說之,是其可說,皆爲虛妄,唯真性爲真實,故不可說。所以佛嘗言不可說不可取者,蓋謂此也。所以者何?乃須菩提自問雲:所以微塵衆,若爲實有,佛即不說是微塵衆,何也。又自答雲: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者,謂佛所說爲微塵衆,即非有真實微塵衆,乃虛名爲微塵衆而已。須菩提又呼世尊而言,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謂世界亦非真實,但虛名爲世界而已,詳見十叁分解,以佛嘗言之,故此稱如來說也。

  ﹝李文會曰﹞微塵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別名也。微塵是因,世界是果,微塵世界者,謂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與六道衆生爲因果也。謂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起微塵起于世界,輪回由于一念,雖見小善不可執著,雖逢小惡必須除去,且衆生于妄念中起貪嗔癡業,妄受叁界夢幻之果,如彼微塵積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來,即無微塵,世界何有,故雲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塵熾然,若欲除滅世界,覺悟人法俱空,了無一法可得,湛然清淨,不被諸境所轉,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執著因果,不相離舍,故重囑須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細善惡雜念,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此念無非影響虛妄建立,故雲非微塵衆,亦因轉卻無明煩惱之心,變作慈悲無礙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樂,是名微塵衆。

  ﹝傅大士雲﹞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川禅師雲﹞若不入水,爭見長人。頌曰:一塵才起翳摩空,碎抹叁千數莫窮,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隨雨又隨風。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須菩提自問,何故世界非真實乎,乃自答雲: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謂真性也。真性遍虛空世界,又無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爲二,合而不可析之以爲離,非有相也,強名曰相耳。若以世界爲實有,則是真性耳,蓋真性方爲實有,何則,自無始以來,常存而無變壞,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虛幻者,皆非真性之本,豈非實有乎,而世界烏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數盡時,亦有變壞,此所以爲虛幻,而不可以爲實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會曰﹞微塵謂因,世界謂果,若執因果爲實有者,即被相之所縛,故雲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來曰﹞世界者,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叁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樹,號蓮花藏世界,不說窒礙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衆生身中佛性,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頌曰:如來有說蓮花藏,負荷叁千擐大千,菩薩了空歸一合,凡夫貪著被魔纏。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來說一合相者,須菩提謂佛嘗說真性爲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謂真性如虛空,然非實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離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謂但強名爲一合相而已。凡言即非,皆謂實無也。凡言是名,皆謂虛名也。

  ﹝李文會曰﹞但莫執爲實有,亦莫執爲實無,于相離相,故雲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王日休曰﹞佛唯曾說真性爲一合相,故須菩提于此以爲實有,佛乃又呼須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以真性不可言說,但強名爲一合相耳。

  ﹝李文會曰﹞即是不可說者,須是學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無挂礙,今凡夫一向貪著事相,不達于理,所以說因果著因果,說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謂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貪著真性中所現之事耳,謂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與六根爲我,故沈淪六道,無由脫離,此所以爲凡夫也。

  ﹝華嚴經雲﹞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于相而離相,于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爲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見色愛色,即與色合;耳聞聲愛聲,即與聲合。至于六塵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薩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系縛起生滅,散即解脫,亦不生,亦不滅。若有系縛生滅者,即是凡夫。所以經雲: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顔丙曰﹞微塵雖多,未足爲多,世界幻成,終無實義。若說實有微塵,實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兩相兩合,謂一合相。所謂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未悟,妄生貪著。

  ﹝圜悟禅師雲﹞你但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有衆生,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覺知,好惡長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無異見。

  ﹝傅大士雲﹞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誰後複誰先,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逍遙翁雲﹞學道之人,但只了悟靈明之心,是謂本源所有,念念妄想,皆爲塵垢,勿令染著,久當證知清淨法身也。

  ﹝川禅師雲﹞捏聚放開,兵隨印轉。頌曰:渾圖成兩片,擘破卻團圓,細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通王如來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見其性,不見其相,疊前叁遍再說者,是佛分別棄身見性之義也。頌曰:佛說我見衆生見,爲觀其性不觀身,破相取空歸寂滅,脫除枷鎖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見者,謂其見識以爲實有我也。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者,謂其見識以爲實有人有衆生有壽者也。此言無此四者之見識,謂真性中皆無此也。以此四見,非爲真實,故雲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但爲虛名而已,故雲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謂此見非真性中所有,亦爲虛妄故也。

  ﹝李文會曰﹞佛說般若金剛之法,始即令諸學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說也。次即令見自性之後,複除微細四相,如究竟無我分中說也。此二分中,即皆顯出理中清淨四相,若于自心無求無得,湛然常住,是清淨我見。

  ﹝黃檗禅師雲﹞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無事亦無,又雲:諸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但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若見自性本自具足,是清淨人見,于自心中本無煩惱可斷,是清淨衆生見;自性無變無異,無生無滅,是清淨壽者見,故雲即非我人衆生壽者見,是名我人衆生壽者見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顔丙曰﹞如是二字,可謂親切,若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于一切法,應當如此知,如此見,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然初入道時,不假法相,故無入頭處,既見性了,亦當遠離,不必執著。滅謂得魚忘卻筌,到岸不須舡之說,所以末後爲汝鏟卻雲:即非法相,假名法相。

  ﹝智者禅師頌曰﹞非到真如理,棄我入無爲,衆生及壽者,悟見總皆非,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離,法相與非相,了應如是知。

  ﹝李文會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應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衆生,無漏智慧,本自具足;應信一切衆生,靈源真性,無生無滅,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智解相,口說無相法,心悟無相理,常行無相行,故雲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川禅師雲﹞飯來開口,睡來合眼。頌曰: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法常滿如來解曰﹞緣此經根本,以破相爲宗,了空爲義,迷性布施,皆不證真,能識四句涅槃之門,演說法身如如不動,觀有爲法,同于夢幻,若作此見教化衆生,勝彼所用七寶布施之福也。頌曰:此經彼相依空寂,勸持四句最爲尊,佛斷有爲六種錯,齊心歸信涅槃門。

  ﹝王日休曰﹞無量,在西土亦爲數名;梵語阿僧祇,此雲無央數,亦爲數名,此二者之爲數,但…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