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仪中见贫道。如此步步行持,谓之寂静。
﹝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李文会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来去皆如,其谁来去。又云:无所从来者,不生;亦无所去者,不灭。不生者,谓烦恼不生;不灭者,谓觉悟不灭也。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来去生灭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
﹝川禅师云﹞山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个什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尘众,盖谓微尘如此之多也。须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呼世尊而自问云:何以故者,谓彼微尘众,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盖谓真性为实有,则不可说,而此微尘众非实有,故佛说之,是其可说,皆为虚妄,唯真性为真实,故不可说。所以佛尝言不可说不可取者,盖谓此也。所以者何?乃须菩提自问云:所以微尘众,若为实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何也。又自答云: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者,谓佛所说为微尘众,即非有真实微尘众,乃虚名为微尘众而已。须菩提又呼世尊而言,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谓世界亦非真实,但虚名为世界而已,详见十三分解,以佛尝言之,故此称如来说也。
﹝李文会曰﹞微尘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别名也。微尘是因,世界是果,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起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著,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嗔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执著因果,不相离舍,故重嘱须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细善恶杂念,犹如大千世界微尘之多,此念无非影响虚妄建立,故云非微尘众,亦因转却无明烦恼之心,变作慈悲无碍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乐,是名微尘众。
﹝傅大士云﹞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云﹞若不入水,争见长人。颂曰:一尘才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数莫穷,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随雨又随风。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须菩提自问,何故世界非真实乎,乃自答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谓真性也。真性遍虚空世界,又无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为离,非有相也,强名曰相耳。若以世界为实有,则是真性耳,盖真性方为实有,何则,自无始以来,常存而无变坏,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虚幻者,皆非真性之本,岂非实有乎,而世界乌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为虚幻,而不可以为实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会曰﹞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来曰﹞世界者,如来自说卢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树,号莲花藏世界,不说窒碍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众生身中佛性,与卢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颂曰:如来有说莲花藏,负荷三千擐大千,菩萨了空归一合,凡夫贪著被魔缠。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来说一合相者,须菩提谓佛尝说真性为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谓真性如虚空,然非实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离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谓但强名为一合相而已。凡言即非,皆谓实无也。凡言是名,皆谓虚名也。
﹝李文会曰﹞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王日休曰﹞佛唯曾说真性为一合相,故须菩提于此以为实有,佛乃又呼须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以真性不可言说,但强名为一合相耳。
﹝李文会曰﹞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挂碍,今凡夫一向贪著事相,不达于理,所以说因果著因果,说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谓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贪著真性中所现之事耳,谓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与六根为我,故沉沦六道,无由脱离,此所以为凡夫也。
﹝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见色爱色,即与色合;耳闻声爱声,即与声合。至于六尘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萨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系缚起生灭,散即解脱,亦不生,亦不灭。若有系缚生灭者,即是凡夫。所以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颜丙曰﹞微尘虽多,未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两合,谓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未悟,妄生贪著。
﹝圜悟禅师云﹞你但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见。
﹝傅大士云﹞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逍遥翁云﹞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有,念念妄想,皆为尘垢,勿令染著,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
﹝川禅师云﹞捏聚放开,兵随印转。颂曰:浑图成两片,擘破却团圆,细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通王如来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颂曰:佛说我见众生见,为观其性不观身,破相取空归寂灭,脱除枷锁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此言无此四者之见识,谓真性中皆无此也。以此四见,非为真实,故云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谓此见非真性中所有,亦为虚妄故也。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
﹝黄檗禅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无事亦无,又云: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颜丙曰﹞如是二字,可谓亲切,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于一切法,应当如此知,如此见,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然初入道时,不假法相,故无入头处,既见性了,亦当远离,不必执著。灭谓得鱼忘却筌,到岸不须舡之说,所以末后为汝铲却云:即非法相,假名法相。
﹝智者禅师颂曰﹞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众生及寿者,悟见总皆非,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离,法相与非相,了应如是知。
﹝李文会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智解相,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川禅师云﹞饭来开口,睡来合眼。颂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彼所用七宝布施之福也。颂曰:此经彼相依空寂,劝持四句最为尊,佛断有为六种错,齐心归信涅槃门。
﹝王日休曰﹞无量,在西土亦为数名;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亦为数名,此二者之为数,但…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