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诠義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最妙也。然但義見四句持說,即趣菩提;文或增減,不必唯四,義若阙者則互成謗。
﹝校量顯勝﹞四、釋超過所以。分二:
﹝釋超過所以﹞初、正釋。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諸佛菩提法者,論雲:名爲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諸佛者即報化身。論雲:于此能爲生因。
﹝釋超過所以﹞二、轉釋。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一義中,無有佛、法從經出也。
﹝蹑迹斷疑﹞四、斷聲聞。分四:
得果是取疑。論雲:向說聖人無爲法不可取說,雲何聲聞各取自果如證而說?
斷之文四:
﹝斷聲聞﹞初、入流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此雲入流,入聖人流故,亦雲預流,預聖人流故。秪由不入六塵名入聖流,不是別有所入故。論雲:聖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塵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羅漢不取一法,以是義故,名阿羅漢;然非不取無爲自果,但于證時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爲著我等故。知得果是不取義,何得疑雲是取?
﹝斷聲聞﹞二、一來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雲一來,斷欲界六品修惑。從此命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得阿羅漢果,故名一來,而實無往來者,已悟無我,誰能往來?
﹝斷聲聞﹞叁、不來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不還。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命終一往天上,更不還來下界,故雲不來,而實無不來義,同前釋。
﹝斷聲聞﹞四、不生果。分叁:
阿羅漢,此釋有叁:(一)無賊,叁界見修煩惱盡故;(二)不生,不受後有故;(叁)應供,應受人天廣大供養故。
﹝不生果﹞初、舉所得以問。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不生果﹞二、明無取以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不生果﹞叁、引已證令信。分叁:
﹝引已證令信﹞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無诤者,不惱衆生,能令衆生不起煩惱,故佛贊之。十弟子中,善現第一。離欲者,叁界煩惱,但有貪心,盡名爲欲,非唯欲界。
﹝引已證令信﹞二、彰己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引己證令信﹞叁、卻釋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論雲:離二種障,(一)煩惱障,得阿羅漢,故離;(二)叁昧障,得無诤故離,故無所行。阿蘭那者,此雲寂靜。
﹝蹑迹斷疑﹞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論雲:釋迦昔于然燈佛所受法,彼佛爲此佛說法,雲何言不可取不可說?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于法實無所得者。然燈佛說,說是語言;釋迦所聞,唯聞語言。語言非實智證法故。論雲:釋迦于然燈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以是義故,顯彼證智不可說不可取。
﹝蹑迹斷疑﹞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分叁:
論雲:若法不可取,雲何諸菩薩取莊嚴淨土?雲何自受法王身?
斷之文叁:
﹝斷嚴土違于不取疑﹞初、舉取相莊嚴問。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問取形相莊嚴土不?
﹝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二、釋離相莊嚴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偈雲: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論釋雲:諸佛無有莊嚴國土事,唯真實智慧習識通達故不可取莊嚴有二:(一)形相,(二)第一義相。非嚴者無形相故,莊嚴意者,即是第一莊嚴,以一切功德成就莊嚴故。
﹝斷嚴土違于不取疑﹞叁、依淨心莊嚴勸。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論雲:若人分別佛土,是有爲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爲遮此故,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則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無心,便同空見。
﹝蹑迹斷疑﹞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分二:
疑意如前。斷之文二:
﹝斷受得報身有取疑﹞初、問答斷疑。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論雲:如須彌山王勢力高遠故名爲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故偈雲:如山王無取,受報亦複然。
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爲身,是無漏無爲身。故偈雲:遠離于諸漏,及有爲法故。
論雲:若如是即無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淨身故,以遠離有爲法故,以是義故,實有我體,以不依他緣住故。
﹝斷受得報身有取疑﹞二、校最顯勝。分二:
﹝校最顯勝﹞一、約外財校量廣顯經勝。分二:
﹝約外財校量廣顯經勝﹞一、校量勝劣。分叁:
﹝校量勝劣﹞初、約多河以辨沙。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恒河者,從阿耨池東面流出,周四十裏,沙細如面,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爲喻。
﹝校量勝劣﹞二、約多沙以彰福。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沙河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論雲:前已說喻何故複說?偈雲:說多義差別,亦成勝校量,後福過于前,故重說勝喻。何故不先說此喻?爲漸化衆生,令信上妙義故。又前未顯以何等勝功德,能得菩提故。
﹝校量勝劣﹞叁、約多福以顯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施感生死,經趣菩提,大意同前。
﹝約外財校量廣顯經勝﹞二、釋勝所以。分五:
﹝釋勝所以﹞一、尊處歎人勝。分叁:
﹝尊處歎人勝﹞初、明處可敬。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大般若說:天帝不在,諸天若來但見空座,盡皆作禮供養而去。窣堵波,此雲高顯,塔者邊國訛語。廟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
﹝尊處歎人勝﹞二、顯人獲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前四句猶勝,況此盡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尊處歎人勝﹞叁、顯處有佛。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經顯如來法身,依法則有報化,又一切賢聖皆以無爲得名,經顯無爲,必有賢聖尊重弟子。
﹝釋勝所以﹞二、約義釋辨名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佛立經名約能斷惑,斷惑故勝也。則非般若者,無著雲:對治如言執故。
﹝釋勝所以﹞叁、佛無異說勝。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無所說」者,無別異增減之說,但如證而說,既如其說則無所說,叁世佛皆然,故雲無異說。故論雲: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無著雲:第一義不可說。
﹝釋勝所以﹞四、施福劣塵勝。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論雲:寶施福德是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地塵無記非煩惱因故,塵勝施劣。大雲雲:故諸地塵則非貪等煩惱,塵是名無記。地塵如來說叁千界非煩惱染因,界是名地塵,無記界是則界爲塵,因塵不生煩惱,施爲福因,福生煩惱。
﹝釋勝所以﹞五、感果離相勝。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恐施寶者雲:我施求佛,誰言煩惱。故此經雲:可以相爲佛不?論雲:持說此法能成菩提,勝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經福能降施福德叁十二相,意明經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寶施即煩惱因。
﹝校最顯勝﹞二、約內財校量倍顯經勝。分二:
﹝約內財校量倍顯經勝﹞初、校量勝劣。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舍身勝于寶施,…
《24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