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住道,亦得相應。數修此故,能離二取證真見道,斷伏二障,由證以觀以證道故,自見得勝起我,而生喜躍掉動之心,當不能處證無住道。次複得入真無住道故,自取心深成障礙故。論頌雲:
于內心修行 存我爲菩薩
此即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由住自取返疑無住。若說菩薩都無所住而生其心,若爾,則應一切無住,如何前雲應如是住亦是降伏,既勸住伏非不住故,由自取故,雖修而不契真住,由生疑故複不修無住之道,今言顯彼疑取之心,令其微契無住之道,是故善現再興前日日雖以重所爲立別,是故此文非二固說。無著約余住障名離喜勸住處;天親就顯住疑應非無住疑,文下爲二:初問,後答。
此初也。菩薩約前住心降伏爲道,我能自取之心,爲複不起我能心耶?是故問言雲何住等。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贊曰﹞下答上二:初明無所住,後明無所伏。
此初也。菩薩所住爲度,衆生妄心取相,謂有所度及其度己,實無衆生,如界生齊,覺乃無故。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贊曰﹞此顯無所伏也。先征,後釋。
所住若無,妄心甯有?若亦無妄,所伏亦無。既有所伏,妄心明有所相,而言無所度者,何以故耶?故即答雲亦無所伏,若諸菩薩謂有我等是所伏者,則非菩薩,見有我等則不能伏,不伏我等是凡夫故。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贊曰﹞此約無能取也。先征意雲:既有發趣菩提心人明意應有所住所伏無所住伏之,所以者爲何謂耶?故即答雲,勿謂實有能發趣者,能發趣心本無起故,依所住伏,說能發趣;所取本無,能取無故。二取既無,都無所得,雲何菩薩智自取心而乃障于真無住義,然宣演中強以此文配樂頂德深,成不可頂德,未離能取心故。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
﹝贊曰﹞次下第十二離無教授障,即第十六求教授住處。次第十二菩薩修因疑,令修勝進求教授行。前雖令離自取之障,依無二取住無住道,而諸菩薩謂爲究竟不欲離此處求勝進,豈求教授觀上法取由自不能求教授故,返疑釋迦妄有所行。既其實理都無所得,無發趣人亦無菩薩,雲何釋迦于然燈所布發敬花而求教授,妄有所作,何所益耶?既爾彼時應有所得,既由疑執不求教授,由此便是無教授障。將欲斷彼執疑之心,故舉昔于然燈佛慧求教授行,我于彼略得住八地,至無功用能無相修雖都無得當相,然燈以求教授進成上位,況信八地未得真住,不求教授觀上法耶?既顯疑執而說此文,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除其執,名離不求教授障;天親就顯疑念,名顯菩薩修因疑。文分爲叁:問,答,即成。
此問也。于彼佛時真實理中,頗有取證佛菩薩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贊曰﹞此答也。准問應知。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贊曰﹞下佛印成,于中有二:初總印,後別成。
此初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贊曰﹞下別成中,展轉釋疑文下有六:(一)無法得受記。(二)真如不可說。(叁)佛不得菩提。(四)遮正增減執。(五)真如慧信法。(六)安立第一義。初中又二:初返釋,後順成。
此初也。菩提若實是可得者,我于彼時實行勝行,應于彼時便得正覺,然燈便不與我授記,以于彼時便應得故。釋迦牟尼此雲能甯,既自能甯能甯他故。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贊曰﹞此所成也。良以實無勝行可行,亦無如言菩提可證,複于彼時心無所得,行順于理,既無退轉,是故然燈授我當記故。論頌雲:
以授後時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爲相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贊曰﹞此真如不可說,文中征釋。何故菩提無有實法,若無菩提,佛亦非有,言于彼時無可得者,何以故耶?彼時所授如來記者,如來即是諸法真如,而此真如實不可說,以離戲論煩動心故,非有爲漏實異性故,故于彼時無說無得。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贊曰﹞此佛不得菩提也。文中二答舉執遮遣,若有人言然燈佛時,因行非上,不得菩提,後成佛時,果德殊勝,應有實法得正覺耶?故遮正雲:非但彼時不得菩提,後成佛時亦如因行實無所得。故前頌雲:「菩提彼行等」。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贊曰﹞此遮正增減執也。恐聞因果信無所得,便謗如來都無菩提,謂菩提者言皆虛妄,爲遮此故,言無實虛。佛菩提者,即是真如,真如無有虛實,一實二相以實無有有爲五陰言說相故,故言無實,故前頌雲:「非實有爲相」;不無證修,世間言道真實相故,故說無虛,故後頌雲:「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贊曰﹞此真如遍諸法,由前菩提是真如故,真如即尊佛自體法,亦是諸佛所證之法,真如遍爲一切法性,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佛無所得,能得是法,菩薩亦應無得而得。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贊曰﹞此安第一義,前以真如遍諸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恐彼妄執能所,下別色等諸法,以爲佛法故,今遣之言即非等,所言一切是佛法者,以無所得契證真如,能見色等而不下別故,說一切皆是佛法,即非妄起,有所得心下別一切名爲佛法,若離能所下別之心,即色觀真,即真觀色故,一切法是名佛法。我于彼時蒙佛教授,知一切法皆佛法故,故授我記,當得作佛。故諸菩薩亦求教授,悟諸佛法,速成佛果。釋迦過去亦逢諸佛而縛叁文。舉然燈者,此經正以無相爲宗,然燈佛時,萬方契證,功德八劫,行入叁祇,是故此中句偏舉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贊曰﹞已顯地前信解八地。次下第二明淨心地,即第十七證道住處,天親論釋喻說顯疑,同入真見,前爲信行叁災菩薩,則說地前四種妙行:無生而不遍度,無行而不遍修,無果而不遍相,無障而不遍顯,四弘所行已備,于前二真見道將開,于後今爲阙說故,此文生則爲阙說法身理智,令此菩薩顯下別障發無漏心,親證體會。而諸菩薩不離所得下別心故,雖聞前說,以無所得證真法身,仍未顯疑,恐謂法身亦有所得,遂以喻顯,而顯所疑故,說譬如身長大等。無著約所喻之理智故,說淨心證道;天親就舉喻而顯前疑,故名喻說顯疑。文下爲二:初得智令顯,後離慢令證。
前中又二:初如來喻教,後善現答成。
此初也。真如理智,唯內證真,非其言相,可稱彼體,然諸智者,因喻得明故。次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身贊滿端緯攝彼德貌,總名大身。所成理智名之爲法,攝領成就故謂之身。而此法身名長大者,謂入證道所顯法身,以得二智而顯證故。
所言證得二種智者:一種姓智,始從初地得此智,已生如來家,定殖佛種,先于此家長夜所生,既得生已,畢竟縛依,便能得彼至得成就。叁功德相、妙身相,故名爲長身。叁功德者,即報、應、化叁妙果也。
二樂直有,始從初地能證五種平等理故,成平等智。五平等者:(一)斷惡平等,證智不見苦樂異故。(二)無我業等,證智不見有我異故。(叁)顯相應平等,證智不見自他異故。(四)無希望心相應平等,證智利他無求報故。(五)一切菩薩證道平等,證此能發同體智故。得此智已,普攝衆生,是攝身故名爲大身。既從證道得此智故,下顯法身當名長大,況至果德所顯法身,離一切境,遍一切境,大功德體,最名長大。故論約果法身頌雲: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心 故即說非身
上之二句說喻之意,下之二句釋次經文,中間四句正明此義。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贊曰﹞此蘊現答成也。如來說身爲長大者,安立非自非他相故。若有自他異身相者,即爲非大身。若離異相,有彼真如同體相者,是名大身。故前頌雲非身即是身,故即說非身,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相故。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贊曰﹞次下離慢令證顯第十叁疑,由從初地離我得慢得二智故,乃至成佛能顯清淨妙大法身,欲令信行終滿菩薩速入證道而證會故,說長大身,令離自他我慢相心而爲體證,而諸菩薩不能離慢而證道故,返疑無我,則無菩薩,若無菩薩則亦無佛,雖(疑是誰)度衆生嚴淨國土?若如是者,何要發心修行,行法而求法身,由慢故無智,而不證道,由疑故有慢,而不契真。今欲顯彼疑、慢之心故,說應如淨心菩薩離煩倒慢,成妙大身。無著約障慢執,名離慢令證;天親約遣疑情,名顯行佛不成疑。文下爲四:告、征、釋結。
此初也。由必不遍真如法界妄懷慢故,謂度生等聞說實無有菩薩故,返疑行耶?都無所成,疑慢若生,豈成行耶?如諸佛等得智離慢無我,能等成長大身,嚴土度生自然成就故,則菩薩亦如佛等,離慢證真,成身長大故,言菩薩亦如是。若欲我當度衆生者,由知我故,是自慢倒,如何能得攝種姓智,見衆生故,于他妄倒,如何能得平等姓智,既由慢等不得智故,無妙大身,何名菩薩,故論頌雲:
不達真…
《23 金剛般若經旨贊(唐.昙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