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若無福者,知見何依?既不能居前之淨土,亦不能感後相兩身,爲成前後假真福,而諸菩薩不能了,心皆爲非心,離顛倒故,返疑福德亦是離倒。作是疑雲:若說染淨心皆倒者,依心修福亦是離倒,既非善何要修行?由執故,不離顛倒之因;由疑故,不修離倒之福。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其修行離倒之福故,顯離相福德甚多。無著約離執而修福,名福德具足;天親遣疑而知善,名顯福德非善疑。文下爲叁,問答于成。
此初也。以離顛倒無住之心,而以七寶奉施如來,當得佛身福德自在,以是因緣,福甯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贊曰﹞此答,以如是等無住施緣,當感佛身,其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贊曰﹞此釋成也。若住叁輪執實有福心,既顛倒福有限量,不說福多;以無相心所修福德,能與佛智而爲根本,非是有住顛倒福故,我如來福德多故。論頌雲:
佛智慧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贊曰﹞次下第叁隨形好身具足,顯第十六相好順佛疑,令修佛身圓滿身業。前既學佛嚴淨佛土,修勝智見,鑒照理事。次便嚴佛所有相好,然佛相好從法身起,真德無限相好無邊,皆如真體周遍法界,由此名爲相好具足。故說身有無量色等不成就者,應觀法身,法體若成相好亦就。然諸菩薩于出觀時有執心故,隨其行位所見相好執爲定實,既示體真,返生疑念,既說佛以無爲得名,雲何諸佛成就相好,既成相好,應非無爲,佛若無爲相好非佛,甯求相好觀法身耶?不觀真故,雖修而不具足,由懷疑故,後不修相好,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觀法身,成相好體得真體已,相好自故,顯不以相好見佛。無著約體真而修學,名相好具足;天親就遣疑而上求名,顯相好非佛。天親以同是身業故,合說顯疑;無著以相好有殊,乃開二具足。此隨好中文分爲四:問、答、征、釋。
初問意者,欲具隨好應觀法身,法身心隨從應化具足,隨好色身見不?答征可見,不煩再舉。釋之意雲:如來所說應化隨好以爲具足,佛道身者,但隨彼位散心所見,即非法身,恒沙性德所起隨好具足色身,若能離相觀佛法身,所成圓滿真隨好者,是則名爲具足色身,雖相及好皆是色身,而以隨好配色身者,別德總名猶如色處,以非秉著但名爲色,如彼四蘊非表示故,但總稱名此亦應爾。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贊曰﹞次顯第四相身具足,故非秉著,但名色身相,既秉著故,別標舉生起義意,顯彼疑情,問答征釋,一准隨好,但相好殊而文別耳。此相及好既依真起,雖不離真非即真體。性相別觀,不可爲無;即性而觀,不可爲有。以離法身既無相好,故此相好非不是佛,既對法身非無非有,是故不應定執求也。論依此義而說頌雲: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相好成就 非是法身故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贊曰﹞次下第五明語具足,顯第十八佛有所說疑,令修佛身圓滿語業。前明相好求佛身業,身不徒然,爲生說法,既離執以求身之方具足,亦已诠而學說說法方圓,若執有說,而求具足有所說故,有所不說,何能圓滿佛之語業。由佛無說無所不說,故說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一切衆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余。衆生所有諸言音,莫非如來說輪攝,能如是者,名語具足。皆由了說而無說故,而諸菩薩,于散位中不能契真無說而說,返疑如來有實說法,不契真故,雖學而不具足。由有疑故,不觀無說之理。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知無說而求具足故,言說法者,無法可說等。無著約令順無說而上求人語具足;天親就顯義而契理名顯佛有所說疑。中下五句遮征釋成,此初二也。如頗謂佛若真若俗,即如離如有所說解,便遮止雲:莫作如來五所說念。
【「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贊曰﹞此釋也。若言如來于真于俗,即如離如,而有所說,即言離言,能诠所诠,實體法者,有所說故,有所不說,是即如來語不具足不解義故,豈非謗佛。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贊曰﹞此成也。以所說法不過文義,離法界外即無自求,如前求佛,即相無相。說法亦能說而無說,無所說故無不說,能以一言盡說諸法,離所說外更無可說,語具足故,是名說法故。論頌雲: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于法界 說法無自相
次下第六明心具足。于中准論有六種心:(一)念處。(二)正覺心。(叁)施設大利法。(四)攝取法身。(五)不住生死大心。(六)行住淨心。
于中第一念處心,經顯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而斯經亦阙此經文,余本即有。故論列之,如魏本雲:「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此中意者,菩薩如佛常念衆生,若善不善、若信不信,常應利益,而不舍離。而諸菩薩不能如佛起樂等念,恐諸衆生有惡不信,難可悲念。便生疑雲:既此前言能說所說,皆是其無,有何等人信是深法?于無信者,如何悲念不已相而興悲?由疑故不以法,而後欲顯彼疑、執之心,令起無解大悲念處故,說衆生若真若俗非有非無,若信不信非凡非聖,于中不可定執是非,但樂等念如叁念,更不舍衆生。無著約等念而令悲名念處心;天親約有信而令名顯何人能信疑。故論頌雲:
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衆生衆生 非聖非不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贊曰﹞次下第二明正覺心,顯第十九有得證果疑。修菩提勝因果行前,明念處大悲爲首,大悲之智必由果圓果滿,滿來順成正覺,欲成正覺,即令修行有爲無爲無上妙行,而諸菩薩不離我法,不能如佛具此二行,返疑佛行非無上行。作是疑雲:何故如來離無所得及無所行,此上上證依展轉行有得行□證菩提,而今令我行二行耶?由執故,雖行而乖正覺,由疑故,複不欲修行。今欲顯彼疑、執之心,故說真理,雖無一法可修,若離俗谛,修行方便無由彼證。無著約除執而令學,名正覺心;天親就顯疑而令修,名顯有得證果疑。文下爲二:初善現發問,後如來即答。
此初也。叁僧祇劫二谛雙修,所成正覺若因若果,豈非爲彼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
﹝贊曰﹞下答有二:初明菩提果無所得,後明覺道因無所得。初中複二:初法身果,後報身果。初中複叁:初即,次釋,後結。
此初也。承前問辭,若因若果無所得耶?故今即言,如是如是,所菩提也。
【「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贊曰﹞此釋也。我觀菩提,若因若果,無微塵許所取法體,無少法故心無可得。
【「是名阿耨至叁菩提。】
﹝贊曰﹞此結也。由證真如無所得理,無有少法,是可得故,障盡理圓而成法身,是名阿耨無上菩提,是故論言,阿耨多羅語,故複說頌雲:
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淨平等自相
有無上方便 及離于漏法
是故非淨法 即是清淨法
前之二句釋此叁文,彼法身處無少可得,故知即是菩提無上。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贊曰﹞下報身果,于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後釋平等所由。
此初也。若凡若聖,無我真如平等之理,雖皆齊有,由佛能證此平等理,得成報身,名正等覺,故論說爲叁藐叁佛陀語故,顯身菩提者,人平等相,相謂假者,即報佛也。以法界中功德起而非增;煩惱滅而非減,由非增減,即名平等,由佛同證此平等理故,得壽命功德身相,悉皆齊等,名無齊下。由證平等,成無齊下,是故說爲人平等相,即是前頌法界不增減也。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贊曰﹞此釋平等所由也。余本及論,此下皆有得者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文阙者,譯者慢耳。所證真如具恒沙德,在經名如來藏,出經名法身位,別名殊體無差別。我人衆生是生死法,無彼我等是名法身。故論說爲于生死法中平等相也。即是前顯淨平等自相,由法無我,清淨平等自體相故,顯其報身平等相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贊曰﹞下顯菩提道,因無所得,于中有二:初旨明,後料簡。
此初也。一切善法,六度萬行,若望法身,能爲了因;若望報身即爲生因。故論說爲菩提道也。即明令修一切善法,方得菩提。非如二乘少修善法。即是前頌「有無上方便」。余菩提者善法不滿足,更有上方便故。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贊曰﹞此料簡也。所言善法者,即彼無漏福德智慧理事等行;即非善法者,非是有漏世谛善法;是名善法者,即是隨順第一義谛無漏善法故。前頌雲:「及離于漏法,是故非淨法,即是清淨法」,如顯釋經彼非結也。雖法報身互通□義,皆名無上正等菩提,性相別觀,隨義增勝法身菩提,得名無上報身菩提,名正等覺。攝相歸性,總名法身,皆名無上不增減等,是釋法身無上所以。由斯兩論各依一釋。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贊曰﹞次下第叁施設大利法心,顯第二…
《23 金剛般若經旨贊(唐.昙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