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
初中複二:初舉劣,後顯勝。
此初也。恐諸菩薩生如是心,若不住涅槃,應生死苦逼。爲離執著疑惑之心,說有福德而無苦惱故。舉凡人施寶福因感得輪王釋梵等報,尚非圓勝,尚無苦逼,況佛菩薩勝福德耶?如經說雲:轉輪聖王以少福故,當得無病等。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贊曰﹞此顯勝也。如前凡人施寶功德,雖在生死當非苦逼,況若複有佛殊勝人,知一切法,無彼二乘(編者注:「乘」疑是「我」),得成叁忍,于有爲法而得自在,非業煩惱力所生起,所有福德勝過于前,而更有苦所逼惱耶?
二無我者:(一)人無我,(二)法無我。言叁忍者,由知二種無我理故,能于叁性,如次起于苦性無生忍,自然無生忍,惑苦無生忍。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贊曰﹞下明受報而不住著,于中有叁:初標,次問,後釋。
此初也。即是釋前福勝所由,由知無我得成于忍,于所作福而不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贊曰﹞此中問也。以前佛說求福資糧。次前複雲福勝,于前即是菩薩應受福德,雲何複雲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贊曰﹞此爲釋也。受有二種:一者無貪領受。二者貪著取受。若是無貪無漏福德,即應領受,不住涅槃;若是貪著有漏福德,則應不受,不住生死。故令領受故,說菩薩求福資糧福勝于前,今說所作不應貪著故,說菩薩不受福德,非是總令棄舍于福。故論頌雲:
身勝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編者注:一本作「示勝福德相,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贊曰﹞次下第六行住淨心。爲化衆生集行住神通方便說法流轉,所作殊勝有爲之事,此勝慧行,名之爲行安處,如是名之爲住,而無諸染故複名淨。前雖總明無住寂用,而未別明方便作用,今爲明之。有下文起,于中有叁:(一)威儀行住淨。(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淨。(叁)不染行住淨。緣隨感應似有來者,觀語不執成大神通,于說法等而無染著,今具足說,令其上求所學之求,如是次第。
初威儀行住淨,即次第二十六化無受用疑,令修佛果淨,以諸威儀行,菩薩上求佛地,所有事業化衆生等未亡執故,乃謂如來實有知來而生習學,由不語□□迷真故,返疑法身有知來相,作是疑雲:既如前說,是福德無報,無有漏報,雲何得于十方世界出沒往來,現身說法,令生睹見而受用耶?有往來故即是漏果,又如何得無苦惱耶?由執故,雖求而不成就,由疑故,不修成就因。今欲斷彼疑、執之心,令其欣樂勝感應用故,說實無來去之相。無著約除執而上求,名威儀行住淨;天親就斷疑而識化,名斷化無受用疑。文下有叁:初牒執顯非。次征非所。次後釋義所由。
此初也。先修後非,此中應有四種威儀言來知即謂行也。余本有住,此中略無。此四威儀,但隨感應不化所作意任運而成,若化若真皆無來真(編者注:「真」疑是「去」),若言實有四威儀者,當知是人不解我意故。論此義而說頌雲:
是福德應報 爲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世間(編者注:一本「世間」作「十方」)
【「何以故?】
﹝贊曰﹞此征非所以也。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贊曰﹞此釋義所由也。謂智如如義如如智,真如來者湛然常住,其應化身與真法界非一非異,若隨感應非一門說,雖似去來攝相,福性非異門,說則無來去,況是如來大悲願力,但法心現,是淨威儀,豈得說有去來之相,故應契理稱實而求故。論頌雲: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于彼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
﹝贊曰﹞次下第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淨,斷第二十七真化一異疑,前明依真隨感而應,離往來相而現威儀,而未廣顯神通化用,巧便自在,諸勝慧行若無此者,亦不能起諸淨威儀。而諸菩薩未離執心,不能學佛起發慧行,返疑化身所有神通,與真法界爲一爲異。若是異者,真既無動,離真起慧,即應是妄,如外諸慧不應發起;若是一者,此即真如,不應離真,別有動用,如何令我強發起耶?由執故,雖修而不能發起;由疑故,不修發起之因。今欲斷彼疑、執之心,令其依真發無相慧故,說世界作微塵喻,舉界與塵,非一異義;顯化與真,亦非一異。無著約除執而能起,名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淨;天親就斷疑而修一因,名斷真化一異疑。
文分爲六:(一)無所見方便。(二)如所不分別。(叁)所心不分別。(四)于何法不分別。(五)何方便不分別。(六)雲何不分別。
初中二:初如來以微塵喻告令拆觀蘊相,後善現以世界喻顯令知蘊相是空。
初中又六:一問,二答,叁征,四釋,五難,六通。
此初也。然世界言通喻二義:(一)喻真如總體法身。(二)喻所執諸蘊總相。其微塵衆亦喻二義:(一)喻所起無數化身。(二)喻分拆蘊和合相。由執蘊相不分拆故,不能契真而起于化因,以世界喻其蘊相,令其觀破碎如塵衆,法執煩惱皆斷盡故,便能證真。依真起化,真之與化,非一非異,如碎世界而起多塵,總界與塵非一非異。顯斯二義故,問善現叁千世界破爲微塵,其微塵衆甯爲多不?論雲: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爲末 示現煩惱盡
【「甚多,世尊!】
﹝贊曰﹞此答也。既有多塵,何有實界?甚多,甯有實身?觀外了內,無身相故,執惑都盡,證真法身,即依真身而能起化,化別真相,真化非一;化不離真,真化非異,如外境塵非一,無別體故非異。顯斯喻義故言甚多,故論頌雲: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別喻
非聚集者,顯所集塵體各別故,言故集者顯多,別塵集成總界,總別既異是非一喻;聚集處者,顯微聚處,即是總界,言非彼者,非離總界而有界塵,總別無差是非異喻。
【「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征若實有,便執求塵;若無實,不應言多,言甚多者,何以故耶?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
﹝贊曰﹞此釋也。明佛說塵非謂實有,若是實者,佛雖不說,世情自知,佛何論說。
【「所以者何?】
﹝贊曰﹞此難也。塵若無實,佛何故說,說之所以者爲何謂耶?
【「佛說:微塵衆,則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贊曰﹞此通也。佛說微塵以喻拆身相,不見色心和合相故,能離惑執,依真起化,如界起塵,非一非異,顯如是義。假說微塵,即非實有,內外塵衆,但是假報,下拆遮蘊色心心所假名微塵以喻化身,依真而起非一異義,而乃說是微塵衆耳。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贊曰﹞此下善現以世界喻,顯令知總蘊是空。于中分叁:初標舉,次征起,後解釋。
此初也。如來所說叁千界者,總聚世界,積微所成,喻彼內身衆生世界,總攬五蘊多分所成。即非世界者,以彼所成無實體故,內亦無自體;是名世界者,但假名世界,假名故,由以外界喻觀內身無實相,故能離執惑,又如外界攬衆微成無有體相,但能起彼微塵衆,故名世界,所顯法身攬萬德成無有諸相,以能起名化身耳。
【「何以故?】
﹝贊曰﹞此征起也。外界、內身及與法身,皆無相者,何以故耶?
【「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
﹝贊曰﹞下釋所由也。于中有二:初正破,後顯空。
此初也。若說外界內身實者,是一合相,相者執也。謂執內外都無體相,假聚集物爲一,轉合既有執心,便生煩惱,如何能顯無相法身。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贊曰﹞下顯空中,文複分二:初善現□,後如來成。
此初也。如來常說外界內身一合相者,其體都空,以于勝義情有理無,而真谛中情亦非有,但順彼情名一合耳。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贊曰﹞下佛重成,于中又二:初體實無,後妄執有。
此初也。謂佛了知外界內身無實自體,是可說者。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贊曰﹞此妄執有也。凡夫不了體空無故,但隨音聲妄生法執,法執起故,我執亦生,增貪愛等諸煩惱也。故論頌雲:
但隨于音聲 凡夫取顛倒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贊曰﹞下明如所不分別即無能見,前破我法所緣之境,今破能緣我法見心。見心乃是所起分別,今翻令作無分別心故,言如所不分別也。文中分四,問、答、征、釋。
此初也。佛說我見有其二空:(一)爲安置人無我理,謂顯無有所執我相,但有虛妄我見心故。(二)爲安置法無我理,謂我見體亦非實法所見,既無能見無故,如是觀察,實無二見,能取心者,即是相應叁摩缽底之方便也。非謂知無所取我法,爲能見心爲入方便故,論頌雲:
非無二得道 遠離于我法
佛欲破彼有我見疑故,問善現,有人爲佛說實我見永我空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贊曰﹞此答也。爲破二執,假說我見,非謂實有,此我見體,若言佛說實我見者,則是彼人不解佛空。
【「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既無實見佛何故說?說我見者何以故耶?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贊曰﹞此釋也。文中有叁:謂牒、非、結。世尊說有我見等者,爲欲除彼我法執障,令息虛妄而假說也,即非實有,此我見等以無所我豈有能見,無始熏…
《23 金剛般若經旨贊(唐.昙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